APP下载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玉米大斑病对比试验及增产效果

2016-07-15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2期
关键词:吡唑斑病单产

李 磊

(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阳 550003)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玉米大斑病对比试验及增产效果

李 磊

(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阳 550003)

摘 要:文章将试验地点选在近几年玉米大斑病发病较重的山东省肥城市安庄镇,试验地块面积0.33 hm2,土壤类型为褐土,有机质含量0.96%,试验区内栽培管理条件完全均匀一致,种植密度为6.35万株/ hm2,田间试验以明确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玉米大斑病及其对玉米健康作用和增产效果。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能够很好地控制玉米大斑病,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对照,且具有一定增产效果,对作物安全。

关键词: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玉米大斑病 防治效果 产量

1 引言

玉米大斑病(Setosphaeria turcica)是由大斑刚毛座腔菌侵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叶枯性病害,是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在流行年份危害十分严重,可造成玉米减产50%以上[1]。近几年来,由于该病菌变异频繁和种质资源的缺乏,玉米大斑病在我国春玉米区呈明显加重趋势[2]。目前,对于玉米大斑病的防治主要采用抗病品种、栽培管理和化学防治等方法。然而,由于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异频繁、化学防治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开展玉米大斑病的防治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2 方法

2.1 试验方法

试验地点选在近几年玉米大斑病发病较重的山东省肥城市安庄镇,试验地块面积0.33 hm2,土壤类型为褐土,有机质含量0.96%,试验区内栽培管理条件(如土壤类型、肥水管理、行距等)完全均匀一致,种植密度为6.35万株/hm2。

喷雾器械为“AGROLEX”HD400型背负式喷雾器(新加坡利农公司)喷头型号为Adjustable Cone(Blue)-0466。试验前对喷雾器进行流量标定,在1.5bar下4次测量平均流量0.56 L/ min。2014年7月2日第1次用药,7 月17日用第2次药,共用2次,用水量450 L/ hm2。试验期间未使用任何防治其它病虫害的药剂。

2.2 调查方法

第2次施药后14 d调查玉米大斑病防治情况,每小区随机取5点,每点取10株,调查植株上的全部叶片,按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收获期调查玉米健康情况及产量,每小区定点取10株,调查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单产,计算增产效果。

2.3 分级与计算方法

2.3.1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0%以上。

2.3.2 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 [∑(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 (空白对照区病株率-处理区病株率)/空白对照区病株率×100

单产(kg/hm2)=[(千粒重×穗粒数×单位面积株数)/(1 000×1 000)]×0.85

增产效果(%)=(药剂处理区单产-空白对照区单产)/空白对照区单产×100

3 结果与分析

试验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玉米大斑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第2次药后14 d,试验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12.5 g/hm2、150 g/hm2、187.5 g/hm23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是67.67%、71.68%、76.53%。药剂防治效果随药量增加而提高。经方差分析,试验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12.5 g/hm2、150 g/hm2、187.5 g/hm2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50 g/hm2防治效果差异均不显著,试验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12.5 g/hm2与其187.5 g/hm2防治效果差异显著。试验期间供试药剂各剂量对玉米未发现有药害产生。

试验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12.5 g/hm2、150.0 g/hm2、187.5 g/hm2处理后株高分别是255.78 cm、257.65 cm、260.63 cm,穗粒数分别是522.4、521.98、540.15,千粒重分别是328.05 g、332.54 g、330.62 g,单产分别是9 253.35 kg/hm2、9 374.25 kg/hm2、9 643.05 kg/hm2,单产比空白对照分别高6.55%、7.93%、11.08%。单产随药量增加而提高。经方差分析,试验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12.5 g/hm2、150 g/hm2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50 g/hm2增产效果均不显著,试验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87.5 g/hm2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50 g/hm2增产效果显著。未发现有药害产生。

4 结论

(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能够很好地控制玉米大斑病,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对照,且对作物安全。

(2)建议推荐用量为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112.5~187.5 g/hm2。使用时,整株均匀喷雾,即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3)用量为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87.5 g/hm2对玉米增产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Dong J G,Fan Y S,Gui X M,An X L,Ma J F,Dong Z P.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physiological races of Setosphaeria turcica in norther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2008,3(1):389~398

[2] 高金欣,吕淑霞,高增贵,庄敬华,张小飞,张硕. 东北地区2009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动态分析. 玉米科学,2011,19(3):138~140

猜你喜欢

吡唑斑病单产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联吡唑含能化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