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在报道“精神病患者”时存在的窘境探讨
2016-07-15樱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北京100029
李 樱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北京 100029
新闻媒体在报道“精神病患者”时存在的窘境探讨
李 樱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北京 100029
摘 要基于精神障碍者的传播编辑学研究寥寥无几。文章采用综述及内容分析研究法,通过综述国内外有关“精神病患者”新闻报道研究论文,旨在把握大众传媒对“精神病”议题构建的总体特征。在我国目前精神病患者“入院难、出院难、融入社会更难”的现实窘境下,在新闻编辑学中,探讨“精神病患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形象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帮助这一群体回归社会,丰富社会的人性认知。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新闻报道中的窘境社会;融入
在国内外医学、法学、犯罪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对精神病患者的研究都有不少,但基于传播编辑学的研究寥寥无几。
美国学者Burgner. G .Cross、Wahl. O. F、Roth..R、Rose .D、Wilson. C 、Stuart. H等学者在对近10年来的纸质和电子媒体研究[1]中发现,大众传媒是公众了解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疾病知识的最主要渠道。正因如此,一些发达国家在开展大众精神卫生预防与干预工作时,也大力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进行宣传普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
本文采用综述研究法,通过综述国内外有关“精神病患者”新闻报道研究论文,旨在把握大众传媒对“精神病患”议题构建的总体特征。
在我国目前精神病人“入院难、出院难、融入社会更难”[3]的现实窘境下,在新闻编辑学中,探讨“精神病患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形象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帮助这一群体回归社会,丰富社会的人性认知。
1 媒体有关“精神病患者”新闻报道的现状
国内针对新闻媒体报道精神病患者的内容分析有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研究生吴芳的论文和受世界卫生组织资助、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开展的课题“建立融消除歧视和家庭支持为一体的精神病康复模式”[4]。这两项研究皆以“精神病”为检索关键词,进行了大众传媒如何报道精神病的定量定向研究。笔者从两项研究中发现媒体共同的问题——媒体对精神病患者报道倾向有所偏颇,“精神障碍者形象表征存在严重‘污名化'和‘妖魔化'”。现将其内容综合如下。
1.1 精神病患者新闻报道负面形象较多
在两项研究中,媒体在新闻报道的语言和观点上,并没有主观歧视精神病患,但因其内容聚焦于精神病患的暴力及其犯罪过程,在传播时,导致精神病患的负面形象较为严重,表现在以“暴力、犯罪和社会秩序”为主的议题,高达半数,本应作为健康传播重中之重的“精神病防治、宣传工作及医疗知识普及”议题并没有在新闻报道中显示出优势。家庭及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态度”议题处于第三的位置[5]。可见,与一种“疾病”的内涵相比,精神病更多地被人格化,与“社会秩序”“越轨”和“暴力”等想象联系在一起,远高于其他方面,特别是正面描写精神病人积极战胜疾病的报道最少。诸如“呼吁公众消除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精神病人的救援”“呼吁立法机关加快精神卫生立法脚步”“提请家属加强对精神病人监护”,此类“关爱”和“救助”正面的声音被对精神病人更加强势的暴力性、攻击性描述报道声音所淹没,缺少理性、冷静的思考。
在半数报道中,对精神病患者的一些称谓也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相关指涉——如称精神病患者为“武疯子”“疯女”“莽汉”“女魔”等。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与权力密不可分……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其权力的手段”[6]。“疯”“魔”“莽”的表征在日常语境中意指着极度的无理性状态、严重的越轨行为以及破坏性的后果,加重了精神病患者的负面标签。
1.2 社会对于精神病相关知识匮乏
从“精神卫生日”这一天的新闻报道看,“精神病防治、宣传工作及知识普及”从平日的比例12.89%,上升至44.09%。这说明“精神卫生日”和日常报道话语中的导向是倒置的,短暂的宣传期过后,与“精神病”有关的“暴力与犯罪”联想依然不断被媒体有意无意地加深和固化。
国外研究显示,负面描述更容易产生广泛的情感反应,特别是大量的、长期性的、持续的负面报道带来的消极影响常会将少量的正面报道的积极效果抵消。精神病知识宣传缺少和风细雨、日积月累的教化与普及,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公众对“精神病”的刻板印象,也无法使公众对“精神病”有更为科学全面的认识。
相关研究在对从事卫生报道的一线媒体工作人员问卷调查中发现,编辑记者对精神卫生知识了解较少。45%的编辑记者对精神病患群体的印象是可怕、失控、疯狂、性格极端、暴力,这些先天印象容易让本应客观中立的编辑记者忽视了精神卫生知识的补充,导致只有40%的编辑记者能用较中性的词汇描述精神病患[7]。
3.吃素 最新科学研究证明,植物性食品如蔬菜、水果、谷物、豆类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和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经常吃这些植物性食品,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防止大肠癌及其病变。科学家认为,目前人类食物日趋精细,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主要与人们经常过量食用动物肉类,特别是那些“三高食品”有关,因此,经常适当食素有益于健康长寿。
虽然官方主流宣传提倡将“精神病”当作一种普通的疾病看待,呼吁社会消除对精神病人歧视,倡导对精神病人及其家属的关爱,但实际状况正好相反,并且没有得到有效的遏止。
2 造成“精神病患者”新闻报道窘境的原因
2.1 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有些媒体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盲目扩大精神病患者所带来的暴力危害,造成社会关注。其实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率并不比正常人高[8]。瑞典在20世纪70年代做过一个全国调查,发现有暴力史的精神病患只占精神病患群体的8%左右,这一比例远不及健全人中的暴力比例——近20%[9]。
同时,在医学角度看,精神病有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急性发作期涉及到伤害他人的比例,为健全人暴力行为的1/30;而且,精神病患的暴力行为常常是有诱发因素导致,发作前能被医学工作者发现。
2.2 社会歧视
媒介自身角色与身份的模糊也使得媒介不能够平等地分配传播资源,引发媒介歧视。社会分化所导致的传播阶层分化,使弱势阶层成为了信息传播活动的被动接受者和失语者,与新闻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目前呈现一种相互疏远的状态。
传媒对精神病卫生相关知识报道得并不全面,是加深大众一定程度歧视精神病患的原因之一,歧视又导致很多精神病患在病愈后回归社会时遭受排斥,产生社会隔离;同时大部分精神病患及其家属也因此都产生了“病耻感”[10],对这一话题更忌讳莫深,也导致了自我主动隔离。其实社会上,依然有不少严重的精神病患经过治疗后,重新找到工作,组建家庭,甚至参与自我倡导反精神病患歧视等公益社会活动。只是这些康复者不被社会大众了解,导致媒体一再地强化对精神病患者的负面印象,加深了偏见。
3 “精神病患者”新闻报道窘境产生的社会结果
3.1 影响“精神病患者”康复
在精神病人或亲属患精神疾病时倾向于掩盖、否认,精神疾病患者羞于寻求帮助,致使其失去潜在的支持。
3.2 加深社会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歧视
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误解现象早已存在,大众传媒的过分渲染又会使公众更进一步形成刻板的印象,将这些人从社会主流中隔离出去。
3.3 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媒体对精神病患的隐性歧视其实也是一种语言和信息暴力,隐性歧视带来的社会影响因其不彰显,社会负面影响反而更长久,伤害的是整个精神病患群体。
4 解决“精神病患者”新闻报道窘境的对策
4.1 大众媒体要坚持客观性报道原则
媒体在报道精神病患时,应秉持中立态度,不能有意无意使用惊恐性语言,特别要谨慎对待自身存在的隐性歧视态度。报道时,不能只报道强势发声一方,而忽视或不报道处于弱势的另一方。
4.2 媒体要坚持人文关怀与道德认知原则
因涉及到社会底层,社会新闻报道反而是社会人文关怀和道德规范最需要重视的领域。精神病患者所忌讳的,媒体也应尊重精神病患,不能因其很少发声,而不予考虑;报道时,一些有违社会道德伦常的人物和事件,也要以较稳妥的方式进行报道,以防产生恶劣社会影响。
4.3 应避免因专业知识的缺乏影响报道质量
媒体对精神病患的隐性歧视,在一些相关研究中发现,是由于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导致的。因此,在报道精神病患时,媒体记者尤其要注意应更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专业医疗机构的沟通采访,以获得更准确的报道和更通俗的精神卫生知识,传播给大众。特别是要用词准确,避免使用歧视性词汇。
5 结论
新闻报道如何理性、冷静的思考来报道精神病,需要新闻出版业界人士的进一步反省。媒体对精神病报道对社会宏观结构性反思不足,“精神病患者的生存处境,精神病人家属如何面对亲情与攻击性病状的两难,社会应对精神病人采取救援抑或管制,这些触及人性的、社会的反思能给精神病和精神病人群体带来成熟的媒体讨论环境和公共议事领域,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新闻报道,媒体应该采取真实、公正、平衡、中立的原则,并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正祥.国外媒体精神病患者负面再现研究及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14.
[2] Stuart H. Media Portrayal of Mental Illness and its Treatments What Effect Does it Have on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CNS Drugs, 2006,20(2):99-106.
[3]孙青松.正视精神病患者出院难问题[J].中国农村卫生,2015(21):8.
[4]外媒:统计称中国严重精神病人430万医生仅2万[EB/ OL].2015年10月10日,http://www.cankaoxiaoxi.com/ china/20151010/960966.shtml.
[5]吴芳.“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的内容分析[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 GB/22114/150608/150621/10606180.html.2009-12-18.
[6]Mullen, P.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disorders and offending behaviours and on the management of mentally abnormal offenders in the health and criminal justice services. Criminology Research Council, 2001:23.
[7]曾庆枝,田泓,俞韦.新闻报道如何消除“精神病歧视”[J].新闻记者,2009(3):51-54.
[8]陈融雪.谢斌:全社会都要做准备[J].瞭望东方周刊,2013(32).
[9]Anderson M.‘One flew over the psychiatric unit': mental illness and the media. 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 2003, 10: 297╞306.1.
[10]Nairn RG, Coverdale JH. People never see us living well: an appraisal of the personal stories about mental illness in a prospective print media sampl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5, 39:281╞287.87.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1-0123-03
作者简介:李 樱,中国残疾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