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到底有什么用?
2016-07-15猫乱
猫乱
无聊似乎是人类的一种不甚愉悦的精神状态。有研究证实,容易无聊的人更倾向于追求感官刺激,甚至不惜作出高风险举动。
丹克特18岁那年,他的哥哥保罗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车祸。他的车直直地撞上了一棵大树,人们把浑身是伤的保罗从废墟中拖出来时,发现他受了严重的脑外伤。
康复过程是艰难的。保罗曾经是一名鼓手,但即使他受伤的手腕恢复如初,打鼓也没法让他开心起来。丹克特花了很久才发现,保罗只是单纯地觉得打鼓非常无趣。“他并不是要故意冷淡,”丹克特说。“他是因为自己竟然厌倦了曾经深爱的东西,而感到挫败和不满。”
数年之后,丹克特开始接受临床心理学家的训练,协助治疗大约二十名曾遭受创伤性脑损伤的患者。联想到哥哥保罗,丹克特不禁询问起他的病人,他们是否也比受伤之前更容易感到无聊。“而每一个人都告诉我,是的。”
这些经历让丹克特最终选择了现在的研究方向——他现在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一名认知心理学家,所在的团队虽然人数不多但一直在壮大中,专业背景分布从遗传学到哲学,从心理学到历史学。而他们严肃的科研对象正是“无聊”。
无聊究竟是什么?科学界至今还没有就无聊的定义达成共识,但丹克特和他的同事们认为,无聊绝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沮丧、厌倦、冷漠甚至焦躁。这似乎是人类的一种不甚愉悦的精神状态——因为缺乏刺激而渴望得到解脱,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行为、生理和社交层面的后果。
无聊:自控力的崩坏?
表面上看来,与无聊相关的许多行为都可以追溯到自控能力上,像是上瘾、赌博以及暴饮暴食。“我认为,无聊是自我调节缺陷的一种表现形式”,丹克特说。“本质上是无法融入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而你的自控力越强,你就越不容易感到无聊。”
但这是否意味着自控能力和无聊的易感度是正相关,或者说背后有同样的根源呢?丹克特并不确定。就拿他那些受过脑外伤的患者来说,“自控力下降的问题确实存在,他们有不恰当的冲动行为,变得更爱冒险,滥用酒精和毒品的风险也在提高。”显然,丹克特想到了他的哥哥在那场意外之后的异常举动。
然而,丹克特也在他接触的案例上看到了不同的趋势,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他们的自控力跟常人相差无几,却明显更容易感到无聊。年轻的保罗是另外一种情形,与自控力低下战斗数年之后,他重拾了对音乐的兴趣。“这大概是他除孩子以外最重要的事情了”,丹克特说。
已经有研究证实,容易无聊的人更倾向于追求感官刺激,甚至不惜作出高风险举动。比如2014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当人们被迫在一间屋子里无所事事地呆15分钟的时候,42人中的18名,多数是男性,会选择轻微地电击自己来消磨时间。2015年发表在《食欲》杂志的另一项研究中,一组被试者被允许无限吃甜食,而另一组所在的房间里则只有一台电击装置。很明显,无聊的人吃掉了更多的甜食,但同时他们也会更频繁地电击自己。
看来即使是不舒服的体验,有点波澜总比乏味好。新奇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比如慕尼黑大学的一项跟踪了424名大学生一整个学年的研究。通过比较他们的无聊趋势和考试成绩,研究人员发现了清晰的相关性:无聊会带来更低的测验分数,而这反过来促使学生逃课,然后变得更加无聊。若给课堂加点新鲜料,则能够有效地破解这个恶性循环。
美国国防部专用教学软件的开发人沙茨(Sae Schatz)也引用孟菲斯大学2011年的一项研究,来说明打破无聊的重要性。如果一个物理教辅软件在学生答错题目时辱骂他们,在答对时表面赞扬实则挖苦,某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尤其是成年学生。沙茨表示,当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一定标准的时候,侮辱和挖苦可以让他们不那么容易无聊。
无聊到底有什么用
苹果教主乔布斯却公开宣称自己是无聊的信徒,“无聊纵容了我的好奇心,一切都从此而来。”他的说法或许有点道理,根据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的研究,某些形式的无聊可以提高你的创造力。三组被试分别在研究人员的要求下抄写电话簿,或者阅读电话簿,或者什么也不做——事实上所有人都很无聊,虽然每个人都在礼貌地忍受着,但不安分的屁股和连天哈欠都宣告了,他们完全没有在享受这项任务。
然而在接下来的创造性测试中,三组之间的差别开始显现:当研究人员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说出一次性塑料杯子的用处时,无聊阅读小组的表现最好,其次是无聊抄写,表现最差的是纯无聊。“如果没有外部刺激,我们就会向内寻找——内心世界的不同角落,”研究的主导者曼恩(Sandi Mann)说。“这令我们实现了想象力的跃升,可以跳出条条框框,用另一种方式思考。”
德州农工大学2013年的一项行为学研究还表明,无聊会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如果现有的工作被认为无趣,可能意味着这项工作不适合你,或者低于你的能力水平。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办公室度过了无生趣的几天就应该辞职,或者约会失去了新鲜感就要分手——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说明,了解到无聊可能成为一种催化剂,你就会有意识地寻求更好的状态。
现代人逃脱无聊最常用的手段莫过于玩手机,但只要淹没在信息过载的世界中数小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肿胀却并不满足,收发邮件、刷微博、发自拍、一键下单和糖果粉碎传奇只会不断削弱我们的内心世界。来自英国的一项统计结果令人紧张:在拥有手机的八岁以下儿童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比例远高于平均水平。
所以别担心无聊意味着无所事事,学着坦然接受它——尽管在这个充满工作狂的世界,说服自己与无聊和平共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图希最终达成了与无聊的和解,他这样写道:“意识到无聊可能是一种积极体验,这让我非常惊讶。我容易无聊并不是像幼时老师指责的那样来自于天性中的懒惰、闲散以及爱做白日梦——这是我本身的一部分,由不满以及一丝丝厌恶产生的心神不定。”
最后只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打算拥抱无聊之前,请打开雷达探测器,看看老板是否在附近。
(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