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神器能改变世界吗?
2016-07-14孔令龙
孔令龙
各种懒人神器的精髓,其实是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享受闲暇时光。
懒人改变世界,是这样吗?
从改变生活的发明看,似乎有道理:懒人们在不断提供更加简易的解决方案。比如,想交流点什么,却又懒得跑过千山万水去聊天,所以琢磨出了邮政系统;再到后来,连鸡毛信都不想去寄的贝尔发明了电话这种沟通神器;而约30年前手机的出现,则进一步解放了懒人的空间,让他们躺在床上或者在公园里晒着太阳都能和想找的人交流无阻。
从信封邮票到电话手机,这只是懒人改变世界的一个缩影,在更大的维度上,大家发现生活中处处留下了懒人群体的印记。当然,这些改变从表面上看都是以进步为名。
懒人神器层出不穷
如果列一个最勤劳民族榜单的话,那么从小就被念叨“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排名不低,而邻居日本人估计也榜上有名,因为在一些刻板的印象中,日本就像一个“蜂巢社会”:在井井有条的秩序中,每个成员都在不辍劳作。
因此乍看工蜂一样的日本人和“懒”看起来并不沾边,但事实上日本经常出现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黑科技”,让人们在方方面面能够成功偷闲。
俗话说“舒服不过倒着”,如果能一直躺在床上,那是不是能成为最舒服的生活方式呢?虽说这种想法本身就带有腐化和堕落的负面属性,但素有勤劳之名的日本人还真的进行了发明创造,将这种类似“米虫”的生活方式变成了现实。
两年前,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集睡觉、吃饭、上网、储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懒人床。该床配置有电脑桌,可以容纳零食、杂志、书籍、纸巾等各种杂物,甚至还配有洗衣机和垃圾桶。从理论上讲,除了洗漱出恭之外,有了这张神奇的床后,几乎不用下地就可以满足生活中的任何事。
貌似洗漱出恭在懒人眼里也算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因此日本人在这两方面也有神奇的产品。
日本人发明出一款自动洗澡机。外观上来看,它就像一个有盖子的大浴缸,使用时只要躺进去,机器就会自动为用户涂沐浴露、擦拭身体并冲洗,洗完后还会涂抹身体乳。更让人省心的是,这款机器还可以自行对内部进行清洁和消毒。
也有人吐槽说,躺在床上看书,那不是从小被师长批评的不健康的用眼方式么,简直是在通往近视的大道上疾行嘛。
贴心的懒人神器是不会放过这种纰漏的,有人开发出一种专门适合躺在床上看书和看电视的眼镜。它将三棱镜的一面进行特殊的真空蒸镀处理,通过光线折射原理使物体清晰地映入使用者眼中。
当懒人神器发展到这个阶段,唯一的难题就剩下如何解决出恭了。以太空舱的发展水平看,解决这个问题在技术上并不困难,或许最大的障碍在于心理——毕竟绝大多数人虽然很懒很宅,但多少却还是有底线和原则的。
说到原则性,那简直是德国人的民族标签,而且在人们的印象中,那也是不输于日本人的勤劳民族。可有趣的是,在开发起懒人神器的方面,德国人一点都不输给别人,比如经常看到的各种令人赞叹的小厨具,就是德国人的发明和创造。
从怎么优雅地取出苹果核到平均将一个煮鸡蛋分成六份,德国人总能拿出各类工具来,甚至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剁葱花这件事,德国人也会发明个带六个刃的剪刀来专门搞定这件事。
最神奇的是,德国人还研制出一款自动系带鞋。穿上该款鞋,踏上安置在鞋内的传感器,鞋底的小电机就会产生作用,束紧鞋带。脱鞋时,将两只鞋跟轻碰两次,触及鞋跟部位的“多萝西”传感器,鞋舌处就会释放弹簧以松开鞋带,帮你脱下鞋子。该款自动系带鞋更“高大上”的一点是,走路即可产生能量,无需充电,因为鞋内装置有能量收集系统,可以把穿用者运动的能量转化为电力。
好逸恶劳的天性创造需求
看着各种“懒人神器”,总会给人脑洞大开的印象,而在仔细思考后又会有“果真就该如此”的感觉。因为每种懒人神器都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对发明者来说,懒于动手而勤于动脑,这是懒还是勤劳其实并不好界定。
那些精心设计出来的“懒人神器”,瞄准了人性中好逸恶劳的天性,因此一旦面世,很容易得到来自刚性需求的追捧。比如,当最初公园里的电瓶船刚刚面世时,虽然也有人感叹完全丧失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乐趣,但出于对自己手臂的考虑,不少人还是在权衡之下觉得电瓶船更胜一筹。比起能解放胳膊在湖面上端杯小酌的意境,荡不荡桨看上去就没那么重要了。
偷懒的诉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但另一方面来看,科技发展也给人创造出一些以前没有的偷懒借口。
对那些没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来说,就是如此。
以前老师在收不上作业的时候,学生给出的借口通常是晚餐泼在了作业本上,或者作业本掉在放学的路上——更懒得找借口的学生甚至会说作业本被宠物狗吞下去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孩子们不但可以不再辛辛苦苦把每个字在本子上抄写三行,只是在键盘上敲打就好,而且还通常会把没完成作业的错误归咎于自己的电脑或者互联网。
现在老师日常中需要面对的借口包括:写好的文件由于电脑病毒一下子全消失了,一杯水洒上去让电脑彻底死机,作业发了电子邮件结果被系统退回,甚至是打印机没墨了所以作业打不出来。在学生花样翻新的偷懒借口下,老师却不能有半点懒散,需要将自己修炼成一个技术达人,才能分辨出学生说的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偷懒的脑洞。
创造闲暇时光
各种懒人神器的精髓,其实是将人从繁重的体力程序中解放出来,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态来享受闲暇时光。
在一个由于数字化而充斥着浮躁的社会里,不少人都需要慢下来,找到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懒人神器则在为实现这种理想状态努力创造出一点点空间。
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上一次独自安静地坐在房间里——不看电视、听音乐或者玩手机——是什么时候?
在这个问题上找不到答案或许是出于健忘,但更有可能的原因是,那样的场景确实已经有太长时间没有出现过,甚至久到人们已经遗忘了。
目前的常态是各种信息排山倒海般涌向我们,可大脑能分给每个点滴的精力越来越少。过去常给我们提供指引、帮助我们镇定心神的界限——工作日和周末、八小时和下班、公共与私人、此地与彼地的界限——已经不复存在。
大家都逐渐遇到这样的困局:交流方式越来越多,要说的话却越来越少。部分原因就是人们如此忙于交流。而正是因为忙碌,所以懒人精神成为了遥不可及的信仰。
这种懒人精神有时甚至会带来一些反技术的倾向,认为以前的产品才是天生的“懒人神器”。比如,今年初被称作“小雀斑”的演员埃迪·雷德梅尼加入了拒绝智能手机的行列。
他转而使用只能接打电话的老式“傻瓜手机”。“傻瓜手机”比智能手机能给用户留下更多的空闲,因而重新成为懒人的选择,这估计是几十年前的产品经理在开发时没有预料到的。
从懒人床到傻瓜手机,种种的懒人发明都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至少是让用户认为世界更美好。
(小米荐自《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