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布小林
2016-07-14徐天
徐天
几乎所有认识布小林的人,对她的评价都是“低调务实”。但也正如每一位婉拒采访的人所说,低调却实干的布小林,“她确实想做一些事情。”
2016年3月31日,《一家三代主政同一地区》的新闻很快刷爆网络。
前一天,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经表决,接受巴特尔辞去自治区主席职务的请求,决定任命布小林为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代主席。
继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刘慧之后,58岁的布小林成为女性中第二位现任省级行政一把手。
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中,布小林原本排名第八,这次成为代主席,被媒体称为“弯道超车”。
而更让人瞩目的,是布小林的出身。
布小林的祖父乌兰夫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首任主席,父亲布赫是自治区第五任主席。后来,二人分别官至国家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在北大学习“保密专业”
毕业32年之后,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沈秋明依然对布小林有着深刻的印象。
1980年,230名新生入读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后来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成为北大法学院迄今为止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届本科生。
这一届本科生,分了五个班,三个专业,一、二、三班为法律学专业;四班为1979年开设的国际法专业;五班是当年新设的经济法专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首次招了50人左右,布小林和沈秋明均为其中之一。
沈秋明说,经济法专业相较另两个专业有些特殊。在当年的招生目录上,经济法专业后有一个备注,意为“保密专业”。进入该专业就读时,政审会较为严格。他认为,这或许是因为在进行专业设计时,该专业毕业生都被认为会进入国家重要岗位工作的缘故。
当年就读于80级三班、目前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的佟强回忆,据他所知,那时,国家正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因此,1980年,北大法律学系招了几名蒙古族的尖子生,他们被打散分配进了五个班,这其中就包括了布小林。
但布小林的民族属性倒没有给沈秋明留下太多的记忆。
当时,布小林的穿衣打扮很朴素,与同学在一起时,也很少强调自己来自少数民族。唯一让沈秋明记得的,是在北京干冷的冬天,一头短发的布小林总是围一条织法紧密的羊毛围巾,五颜六色的条纹,绕过脖颈,简单地打个结,平平整整地搭在胸前。
文革经历让她成熟稳重
在沈秋明的印象里,布小林素来积极参加每一次小组讨论,发言总是有备而来。但她的观点并不奇突,又逻辑严密,很少引来争议,看起来也比其他人要想得更周全一些。他想,这或许与她的年龄及阅历有关。
1980年,恢复高考的第四年,参加高考的大龄学生已逐渐减少,而出生于1958年的布小林,是经济法班里年纪较大的学生之一。4岁的年龄差,使得布小林比同班同学更显成熟稳重。
他不知道的是,这份成熟稳重也与刚刚结束的“文革”有关。“文革”中,乌兰夫家族遭受了巨大的变故,看似有着光鲜出身的布小林,经历了艰难的少年时期。
内蒙古记协原秘书长王温曾著文回忆,1966年,乌兰夫被打倒后,大女儿云曙碧和丈夫在哲里木盟关押,布小林的父亲、乌兰夫的大儿子布赫则在伊克昭盟的牛棚里,二儿子乌可力、三儿子乌杰分别被投入沈阳和呼和浩特的监狱。
他们的母亲、那时已近古稀的云亭,被赶到一个住着“牛鬼蛇神”的大院的东房中,带着布赫的三个孩子一起生活,即布小林和双胞胎姐姐布大林,以及哥哥青戈。云亭为三个孩子的吃穿发愁,靠储存大白菜和土豆、上街捡些引火柴烧煤,度过漫长的冬天。
1972年,乌可力、乌杰陆续回到云亭的身边。1973年,乌兰夫复出。一年后,布赫回到呼和浩特,之后出任包头市委书记。但云亭没有享受太多的天伦之乐,在1975年去世了。
1976年,布小林到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后旗温根公社做插队知青。半年后,她进入内蒙古军区做战士,直到1980年考上北大经济法专业。
这时,她的父亲布赫是国家民委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第一书记。她的祖父乌兰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但布小林的同学几乎都不知道她的出身。直到大三时,几个学生和班主任聊天,班主任无意中说起,大家才知道布小林的爷爷便是乌兰夫。
沈秋明回忆,得知布小林的出身后,同学们也没有因此对她区别对待。
那时的北大,正是校园氛围最活跃的时期。同龄的男女生们走得很近,聚在一起笑笑闹闹。人群中的布小林很安静,几乎不和同班男生开玩笑,大家也一直把她看作姐姐。她话不多,但对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判断。
1984年,布小林本科毕业,进入内蒙古大学法律系,任普通教师。虽然未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但以法律逻辑去思维给初识法律的布小林打上了烙印,这在她之后的求学生涯中有所体现。
低调实干的“双肩挑”官员
1985年4月,在内蒙古大学工作不到一年的布小林,进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法规处、政府法制局工作,两年后成为主任科员,之后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直到2000年2月,任内蒙古自治区法制办主任、党组书记。
1998年,在布小林任自治区法制局局长期间,她进入吉林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布小林的博士生导师是当时的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文显,研究方向为法理学。而让人感慨的是,现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名誉院长的张文显,以及布小林的一名同门师弟,均以布小林素来低调为由,婉拒了采访。而此前,任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的吉雅也以布小林素来低调为由,婉拒了采访。
曾在吉林大学学习期间接触过布小林的一名知情人透露,当时的布小林是典型的工作、学习“双肩挑”,工作很忙,但仍然以博士生的标准要求自己。“她很亲民,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并不居高临下,是实干型的官员。”
2001年5月,布小林完成论文,并于当年6月参加答辩,被授予博士学位。攻读博士的最后一年中,布小林还花了半年时间,参加中央党校进修部第35期进修二班的学习。
2003年7月,担任内蒙古自治区法制办主任三年半后,布小林调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调查研究室(参事室)主任、党组书记。
也是在这一年,她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她依然研究法律,但选择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师从社科院的社会学教授李汉林。
布小林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立法质量问题,以及影响质量的六个因子。但究竟这些因子是如何影响的,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影响,她决定在博后期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寻。
她在论文中说,自己曾长期从事政府法制工作,深刻地感到法律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现实,只有深入地揭示法的生成过程及其运作机制,才能对国家法治建设形成规律性认识。
从事博士后研究的3年间,布小林以草原法作为案例,分析了立法的社会过程,并将之成文,作为博士后的出站论文。在这篇参考了76份中文参考文献、8份外文文献的论文中,布小林阐述了法与权力博弈的关系问题。任内蒙古自治区法制办主任期间,她还曾两次在期刊发文,提出国家公职人员必须树立现代法治观念,“法律高于一切”,以及行政立法必须受到监督等。
那些年,布小林将自己的工作经验糅合进自己所学的知识中,从法学走向了社会学,从法理研究走向权力博弈分析。一名知情者说:“她的选择是对的,研究制度是怎么规范行为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她抓住了很多问题的根本。”
家族第五位内蒙古主政者
2004年9月,46岁的布小林离开立法系统,成为阿拉善盟盟委副书记、盟长。2006年9月,博士后出站8个月之后,布小林成为阿拉善盟盟委书记、阿拉善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阿拉善盟盟委机关一名宣传干事曾向新华社记者汤计评价布小林,“布小林不像有些人爱钱、爱权……她的爱是真正的一个草原儿女对这片沃土的爱,是一种忠心。”
汤计说,在内蒙古最西边的阿拉善盟担任盟长、盟委书记数年,布小林“留下了极好的口碑,深受当地农牧民的爱戴”。
2008年初,布小林离开阿拉善盟,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党组成员。2013年6月底,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长王素毅因严重违纪被组织调查。2014年1月,布小林接任统战部长,跻身党委常委。
在此期间,汤计曾在一次自治区会议上听过布小林的发言,他觉得对方“话不多,言简意赅、句句珠玑”,且布小林一如既往地低调。
一名知情人说,内蒙古的北京大学校友会会举办一些活动,校友会曾邀请布小林参加,但被秘书以回避社团活动为由拒绝。北大80级经济法专业的同学曾在毕业后举办过数次同学会,在沈秋明的印象中,布小林似乎只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参加过一次。
2014年5月,布小林在上海参加专题研讨班。沈秋明与就读于北大法律系80级二班、现任上海市三中院副院长的璩富荣(曾在1983年与布小林一起分配至烟台市中院实习)得知她在沪后,提出与她见面,她爽快地答应了。
布小林依然和30年前一样,留着短发,穿衣风格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回忆了不少大学时候的事情,布小林也谈起这些年自己的成长经历。
璩富荣发现,布小林逻辑思维很强,用他们业内人的说法,这与“长期用法律思维去思考问题有关”。她谈起自己的每一段经历,包括自治区法制局、阿拉善盟、自治区统战部,如何加强管理,如何转变思维,璩富荣觉得她对每一个工作都有自己的看法,进入角色很快。
但他也很快意识到,其实布小林自始至终都在谈法治问题,无论在自治区的工作,还是主政一个盟市,她都在考虑,如何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怎么在社会建设的同时抓法治建设。
她谈到自己曾碰到过一些法治意识淡薄的人,更注重发展速度,而忽视了法律的程序。她态度十分鲜明,觉得“不能乱来”。
璩富荣也遇到过一些官员,更愿意选择立竿见影的方法,而非符合法律要求的做法。当年的本科同学,在毕业后多多少少都遇到过一些挫折、困难,有的人也逐渐失去了初出校园时的斗志与信心,对法治的尊崇感降低。但他觉得,布小林的言语中,仍把法治视为自己的信仰。
璩富荣有些感动。他觉得,布小林不仅坚守了,而且还把心中的法治理念不断向前推进,他能感觉到,布小林“真的很喜欢这个工作”。
“我觉得在这么多年的官场历练之后,布小林仍然很正直,始终坚持法律的底线,强调程序上的正义性。”
那一天,已经就任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的布小林没有带秘书,一个人拎包前来。走在上海的大街上,她很快就会没入人群,不会有人觉得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更不会有人看出这是一个省部级干部。一名接近布小林的人介绍,过去,布小林到北京开会,基本都是独自拎着旅行箱前往,不带秘书和司机。
在布小林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代主席之后,有媒体报道说,布小林是乌兰夫家族第三位主政内蒙古地区的官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一位与乌兰夫家族有着较多往来的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乌兰夫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首任主席,直至1966年文革爆发为止。1979年,经历了文革期间的两位革委会主任,乌兰夫的妹夫、少将孔飞任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四任主席。1983年,乌兰夫的长子、布小林的父亲布赫任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五任主席。1998年,乌兰夫的侄子云布龙任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七任主席。18年后,布小林成为乌兰夫家族第五位主政该地区的官员。
据了解,布小林的兄姐均很少抛头露面,踏实工作,秉承了低调的家风。就如同每一位婉拒采访的人所说,布小林低调却实干,“她确实想做一些事情。”
(许贺荐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