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虫“闹”夏
2016-07-14孟昭连
夏天是一个歌唱的季节。从城里到乡村,从山区到平原,草丛里、树梢上,到处充满鸣虫们的欢快歌声。欧阳修曾在《鸣蝉赋》里对鸣虫“引腹动股”“不知自止”地鸣叫发问:“胡然而鸣,亦胡然而止?”
昆虫的鸣声,犹如人类的语言,是它们相互交流的工具。能够鸣叫的昆虫种类很多,夏季鸣虫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蝉、蝈蝈、蟋蟀、金钟、纺织娘及各种蛉虫了,这些鸣声组成了一部“自然界大合唱”!
蝉类鸣虫
蝉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鸣虫,炎热的夏天,树丛里会传出一阵阵蝉鸣;天愈热,它叫得愈起劲。蝉在古代的异名甚多,如《诗经》中蝉又称作螓、蜩、螗。据汉代扬雄《方言》的记载,它还称蛥蚗、蛉蛄、虭蟧、蝭蟧、蟪蛄等。我的家乡江苏沛县如今还叫它“蝭蟧”,这是多么古老的名称啊。蝉的种类繁多,外形基本相似,唯大小体色有别。北方蝉常见种有黑蚱蝉、蟪蛄、寒蝉三种。
黑蚱蝉,亮嗓门
黑蚱蝉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蝉,数量最多,也是蝉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全身黑色,间有褐色斑纹。夏月鸣声最大,声如“轧……”,始终如一。这种蝉有群鸣的习性,只要有一只带头,其他的会齐声响应,一时鸣声大噪,震耳欲聋。
蚱蝉鸣声大,因其发音器体积大,其共鸣室大,有足够的空间让空气充分地共鸣、回荡,变得更洪亮。蚱蝉一般在白天鸣叫,尤其是正午前后天气最热时,叫得最凶,闷热的傍晚也会有少数鸣叫。蚱蝉多栖息在树的高处,较难捕捉。一般来说,蚱蝉鸣声单调且声大,缺乏美感。酷热难当的三伏天,人本就热得无处藏身,再听它声嘶力竭的叫声,会感到天气更热,焦躁情绪油然而生。
蟪蛄俗称“知了”
成年蟪蛄体长为2~2.5厘米,体色紫青、有黑纹,是一种较小的蝉;其鸣声“吱……”,拖长音,无甚变化,所以它亦专称“知了”。蟪蛄的发音器较小,侧室在整个发音器中尤其显小,所以它的鸣声不大。
蟪蛄的栖息处较随意,一般比蚱蝉低,有时就落在树干离地一两米高处,较易捕获。这种蝉比蚱蝉数量少得多,小儿得之常视为珍物。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蝉的体液甚为奇特。我幼时曾捉到一只,夜间视之身体透亮,连体内器官都看得清清楚楚,抹到树干上会发出绿荧荧的光来。
寒蝉鸣声可变化
寒蝉体型稍大于蟪蛄,色暗黄绿而有黑斑,其鸣声是“伏—了,伏—了”,我家乡就径称之为“伏了”。寒蝉的鸣声不如蚱蝉大,但比知了大得多。
寒蝉鸣叫时,尾部有节奏地向上翘起,盖板和腹部也不断分开、合拢,所以它的鸣声是有变化的。当鸣声的第一音节“伏”发出时,盖板与腹部处于分离状态,有拖音。发“了”时,盖板与腹部处于合拢状态,较突然。这样一张一合就发出了规律的“伏—了,伏—了”之声。寒蝉的栖息与蟪蛄类似,有时落在高处,有时也落在很矮的树干上,所以较容易抓住。
螽斯类鸣虫
“螽斯”之名,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古人认为螽斯多子,一生八十一子,或曰九十九子,是多育的象征。古代“螽斯”所指范围较大,也包括蝗虫之类。
蝈蝈,鸣虫“翘楚”
蝈蝈也是著名的夏季鸣虫,昆虫学上属于螽斯科,主要分布在北方各地,其显著特征是头脸硕大,牙齿发达锐利,能咬碎较硬的食物。后足长大健壮,有极强的跳跃能力。蝈蝈与其他昆虫相比,因腹部硕大,复翅显得较小。
野生蝈蝈喜欢爬到植物最高处鸣叫,天再热也不怕,只有捕捉它时,才迅速跳下逃逸,转眼就不见踪影。民间鸣虫爱好者习惯按体色分其为:铁蝈蝈、绿蝈蝈、山青蝈蝈、草白蝈蝈等几种。最有名的是铁蝈蝈,又称“黑蝈蝈”,因其体色发黑颇似铁皮色,故有此名。它的主要特征一是色重,二是体大,三是鸣声佳。
正宗铁皮蝈蝈为北京西山的特产,成虫通体深灰色,腹部淡粉,红牙,颜面发蓝,愈老体色变得愈重,直到最后全身乌黑油亮。常见的还有绿蝈蝈,全身碧绿如翡翠,鸣声响亮,但不如铁蝈蝈来得浑厚动听。北京人喜养蝈蝈且历史悠久,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不但喜养,还写过多首咏蝈蝈的诗以表达喜爱之情。
纺织娘等,齐登唱台
螽斯类鸣虫还有纺织娘、露螽斯、草螽等。露螽斯属于露螽亚科露螽属的成员之一。它白天躲在叶下或趴在叶片上晒太阳,晚上则站在枝头鸣叫寻找配偶,叫声甚小,不注意的话几乎难以察觉。
露螽斯长得玲珑秀美,是所有螽斯中最美的一种,观赏价值高于其他鸣虫。体色有绿色和褐色等多种。长瓣草螽是草螽亚科草螽属的成员之一,体型是几种螽斯中相对小的,但头须却最长(雌雄的头须都长达10厘米,是体长的数倍)。它的观赏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对长长的头须。
斑翅草螽全身由两种颜色组成,头、胸、腹绿色,头顶、背部、六足及双翅为浅褐色,前后翅长度相等,雌雄均能飞翔。雄虫鸣叫,叫声如“丝力、丝力、丝力力……”,轻声细语,柔和动听。雌性产卵管甚长(长3厘米、褐色、尖端黑色),与其玲珑体态似不成比例。
蟋蟀类鸣虫
夏末初秋的夜里,大自然会赐给我们一场听觉的盛宴,主角当然是蟋蟀。夏天的炎热还未散去时,心急的蟋蟀已悄悄登场,开始尽情演奏了。
油葫芦,南北均可觅
油葫芦的鸣声为“吉……吕吕……”不断重复,有明显的颠音。油葫芦在中国分布很广,南北均有。它喜生活于草丛、砖石之下,昼夜均鸣叫,以夜晚和清晨鸣叫最多,叫声响亮。它以个大(体健则寿命长)、翅长(鸣声足)、头小(善鸣)、项阔(善斗)为优。油葫芦还有一种全身红褐色的,人称“冰糖紫”,个头很大,色彩艳丽,有较好的观赏效果,但不如黑色油葫芦善鸣。
蛐蛐,善斗的鸣虫
蛐蛐古称“促织”,是最常见的蟋蟀类鸣虫。它的特点是雄虫善斗,两雄相遇厮杀颇为壮观。蛐蛐体色丰富,头圆大,有光泽,颜面有淡褐色斑纹,后头有六条短浅斑纹。雄虫前翅发达,后翅不发达,但也有后翅长如油葫芦者,能飞,谓之“飞翅”。
蛐蛐正常的鸣叫声音为“渠……”,反复不已。但在求偶、格斗时叫声有所不同。名为“蛐蛐”,谐其鸣声而得。蛐蛐与油葫芦相比,鸣声无颤音,相对而言变化不多,不如油葫芦悲切感人,但鸣声洪亮刚烈,闻之令人振奋。蛐蛐在中国分布很广泛,南北均有。它怕强光,常栖身于墙隙、石块、瓦砾、草丛之中,以植物的根和嫩芽为食。野生蛐蛐夏季始鸣,通常在20℃左右时鸣声最盛。
蛉虫,鸣声争“秀”
蟋蟀类鸣虫中,除了油葫芦、蛐蛐两种体型较大的,还有一些体型较小的蛉虫,如金蛉、马蛉、墨蛉等。
马蛉南北方均有,北方人多称“金钟”(身体扁宽,腹部椭圆,雄虫体长1.5厘米左右,雌虫稍长),通体黑色,外观像一颗饱满的西瓜子。马蛉生活于草丛及墙根之中,爬行较速,善跳跃。多在夜间鸣叫,鸣声如敲击金属之声,且略带回音,颇似回荡之钟声,听起来十分悦耳,“金钟”之名正由此而得。
南方蛉虫中最著名的是金蛉子,又名唧蛉,形似蟋蟀而小甚,体长约0.8厘米,有黄、白、肉红几种。头有黄绿色的复眼一对,触须细长,为体长的数倍。前胸略呈方形,有细黑点,尾端有尾须一对。后肢强健,善跳跃。金蛉子主要分布于苏南、安徽、浙江一带,喜栖息于树叶茂密的灌木丛及卷曲的枯叶中,在枝头叶下爬行跳跃,叫声悠扬动听。它在不同场合可奏出不同音阶的乐曲。寂静时鸣声连续、清脆、幽雅,召唤异性时如情人间的私语,清幽而缠绵。
黄蛉也是一种南方鸣虫,产于安徽、浙江一带,尤以安徽屯溪一带的大黄蛉最为珍贵。体色黄褐,前翅金黄色,几乎可覆盖整个腹部。头呈圆形,头须可长达4厘米,因粗细可分为铁须、柱须、丝须。眼有绿、黑之分,腿有黑、黄之别。整体外观娇小玲珑,再配以通体金色,就像一枚香瓜子。黄蛉生活于草丛、落叶之中,善跳跃爬行,鸣叫频繁且洪亮动听,鸣声为“齐……”。
竹蛉体形纤细修长,前尖后圆颇似琵琶,浑身淡绿色或黄色,双翅透明薄如蝉翼,背部隔翅清晰可见。生活于草丛或果树上,喜在枝叶上爬行。竹蛉畏光白天不鸣叫,只趴在阴影处静静待着。竹蛉虽体形纤小,但鸣声低沉洪亮,强劲有力,清脆而响亮。每至夜间会发出“咯,咯,咯……”的叫声,比蟋蟀还响亮,真不敢相信是这小身体里发出来的呀。
蟋蟀就是蛐蛐吗?
一说到蟋蟀,人们常想到善斗的蛐蛐。从昆虫分类学上说,蟋蟀并不专指蛐蛐,而是一个含义更广泛的概念。目前研究发现,中国蟋蟀有3000余种,统属于直翅目蟋蟀科。蛐蛐只是其中一种,与油葫芦、棺材头等同属于蟋蟀亚科,各种蛉虫则分属于蟋蟀科蛉蟋亚科里。蟋蟀有鸣虫与斗虫之分,前者主要指油葫芦,后者主要指蛐蛐。
夏日虫鸣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浅吟低唱、缠绵悠长、细若游丝、声如洪钟……仿佛开了一个盛大的“虫歌Party”。
作者简介
孟昭连,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鸣虫》《中国虫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