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4.0”将牵引职业教育实现三个转移

2016-07-14吕一枚

职教论坛 2016年16期
关键词:工业4.0职业院校工业

□吕一枚



“工业4.0”将牵引职业教育实现三个转移

□吕一枚

摘要:“工业4.0”将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才流动与产业周期演变,促使职业教育国际化,从而牵动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和定位由服务于区域经济向服务于全球经济和学生发展转移;“工业4.0”将使产业链分工重组,生产方式全面变革,从而牵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由细化向大类和融合转移;“工业4.0”对工人的要求不仅是技术,更主要的是能力和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育”为中心。

关键词:“工业4.0”;职业教育;全球经济;产业周期;生产方式;专业设置;能力;工匠精神

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发布了《“工业4.0”战略建议书》,“工业4.0”将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美国也提出 “工业互联网”革命。尽管提法不同,但理念是一致的,都是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推动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1]。

2015年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也出台了中国版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 “三步走”战略。广州计划到2020年,培育1~2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百亿元级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5~10家相关配套骨干企业,打造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2]。杭州于2013年底出台了“机器换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开展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生态化的装备改造,使行业设备自动化程度达到全国领先水平[3]。据新华社广州2015年5月2日新媒体专电,近期,东莞首个“无人工厂”已开建,2000个“员工”中有1800个机器人……越来越多的“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将相继出现。

机器人不仅进入制造业,而且已进入了服务业。在未来世界,机器人将无所不在。“工业4.0”将让世界产生深刻变化,也让人才培养面临更多挑战。

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多是流水线上技术含量较低的操作岗位,具有普遍的可替代性。面对来势迅猛的“工业4.0”,职业教育必须快速响应,并随之一同转型升级。

一、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和定位将由服务于区域经济向服务于全球经济和学生发展转移

多年来,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一直都是“服务区域地方经济”,面向地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办专业,缺乏对市场变化、人才流动和产业周期的考量。这不仅局限了学校的发展,更捆绑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潜能,也使学校和毕业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束手无策。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步入快车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活动早已跨越了区域和国界,相互联系越发紧密,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步入了快车道。截至2009年,全球共有跨国公司母公司9.5万家,其外国分支机构有95万家,外国分支机构职员有8400万人。2009年,跨国公司全球销售额为同期全球出口额的两倍多,跨国公司内部国际贸易占全球出口的三分之一[4]。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是一家滴水灌溉系统供应商,其业务领域覆盖110多个国家,横跨五大洲。全球都在用微软的操作系统、英特尔的芯片、思科的路由器、谷歌的搜索引擎,麦当劳、肯德基连锁店遍布世界各地[5]。

1998年,世界发生金融危机后,中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从目前的形势看,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亚洲总部放到了北京和上海,根据美国《财富》杂志的调查结果,有92%的跨国公司已经计划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系统内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战略也进行了调整,由集中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延伸,并向农村发展,如英特尔、西门子已采取了行动[6]。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市场范围从国内和区域扩大到全球,中国已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服务贸易第三大国,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进程中,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国际化运营管理的人才更为重要。在此形势下,职业院校应重新思考办学理念和定位。

(二)人才流动和产业周期演变加快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与户籍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日益便捷。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竞争、信息公开透明度的提高,也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据麦可思研究院提供的数据:全国200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3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为2.2个;全国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3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为2.5个;全国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3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为2.5个[7-9]。学生不再做“螺丝钉”,他们一生会从事多项工作甚至职业,他们会不断选择更好、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工作和职业。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产业周期的演变。经济转型会使更多的传统产业升级或消亡,产业周期加快,同时大部分职业也将转型。工人不能随着产品、产业的退市而下岗,他们应有跨界的能力,有再学习、再选择职业的能力。职业院校应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

(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发展必然

按照WTO总协定,职业教育开放也在其范畴,职业教育国际竞争时代已经来临。任何职业院校也不能再将视野和思维封闭在区域范围内。麦肯锡2005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说:在未来的10到15年内,中国公司需要75000名能够在全球环境下有效开展工作的领导,目前该数字仅有3000人到5000人[10]。另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4):未来大中型外资企业在中国需要200万人才,但具备条件的不到20万人[11]。职业院校应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可跨国流动的人才。

我国区域经济与产业不仅受着全球经济与产业的冲击,而且也在向外扩展,迅速与全球经济相融,谁都无法固守一方。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更不能囿于一隅。调整办学思想和服务方向迫在眉睫,应由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向服务于全球经济和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将由细化向大类和融合转移

单一技能是有场域和时效的,伴随着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某些技能总会有无用武之地的一天。“工业4.0”时代流水线上的熟练工种将消失,技能型员工会逐渐被机器人取代,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必将发生改变。

(一)“工业4.0”将打破传统的行业界限,使产业链分工重组

“工业4.0”有一重要的特点,就是跨界集成和融合。它打破传统行业的界限,使互联网企业与工业企业,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使不同的产业融合,产业链将分工重组。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分工的需要分成的学科门类,它取决于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各专业都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它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规格。我国以往的专业、学科划分过细,致使学生知识结构片面,专业知识面过窄,技术技能单一。尤其是文理、理工及各专业工种之间存在壁垒,造成了隔行如隔山,无法适应跨专业、跨领域的工作。

2015年,教育部调整了新的专业目录,专业类别由原来的78个调整增加到99个,而专业总数由原1170个减少为747个[12],拓宽了行业面向和专业领域。但这样简单的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范围、改革课程体系,仍无法适应“工业4.0”,它要求现有各专业在更大程度上相互交叉,各类知识体系间横向联系。

“工业4.0”将使职业院校专业重组、课程重构,改变学生单一孤立的知识、技术系统,建立起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知识与技术结构。

(二)“工业4.0”将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使固定生产线消失

“工业4.0”不仅是技术的升级、生产过程的转型,更是管理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是流水生产大批量相同产品,工人分布在固定生产线上的固定岗位,做重复的操作,他们只需掌握岗位知识和技能。而在“工业4.0”的智能工厂中,通过预先设置的控制程序,生产线可以自动装配不同元件,流水生产各具特性的产品。生产线是动态的,生产满足个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生产方式是模块化、动态配置的,它能随时变更原来的设计方案。在新的生产方式中,工人的角色将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将由操作者转变为机器人的管理者,他们要检测、监督和协调机器人的运作,要对其进行规划、决策和评估,要对机器人进行保养和维护;他们将涉及整个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机互动及3D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需要掌握整个生产流程。

“工业4.0”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由培养适合某一岗位的技能人才,转向培养能管理整个流动生产线的人才。

(三)现有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学生的职业期待

虽说工作与专业对口更容易发挥专长,但现在就业环境严峻、专业面过窄,学生毕业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有人只能转行,找专业性要求不是很高的工作,有人甚至得从零开始。

据麦可思研究院提供的数据: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较低,刚达及格线。2008-2013年毕业生就业半年后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如表1所示:

表1 2008-2013年毕业生就业半年后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

此外,学生的职业期待也越来越高,他们向往更广阔的世界,不愿受专业限制,毕业生的职业转换占比较高。据麦可思研究院提供的数据:2010届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职业的占比为48%,2011届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职业的占比为49%;2010届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行业的占比为54%,2011届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行业的占比为55%。

对应传统产业设置的专业,已受到了重创,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还会逐年降低。职业院校应主动求变,打破专业结构,随着产业的重组而重组专业。在重构专业和课程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和可选择的教育,为学生奠定多学科的学习背景,增强他们的职业张力和岗位迁移能力。

芬兰已发起了教育改革,他们“废除”学科分科的教学模式,改为以主题划分。跨学科知识以主题贯穿学习,如“餐饮服务”主题,可教数学、语言、沟通技巧等[13]。以主题学习代替分科,切合现实生活,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跨学科学习是未来的一个关键增长点。

三、人才培养将由以“教”为中心向以“育”为中心转移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知识和技能,“育”能力与素质。从上世纪90年代学校专设德育副校长,德育就从课堂这个主渠道中被剥离了出来,“教”与“育”分了家。德育工作也简单化为学生管理工作,以“管”代“育”。学生越发缺乏思想,成了“空心人”,他们对企业不忠诚,缺失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经不起挫折,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

(一)“工业4.0”对工人的要求不仅是技术,更主要的是能力

学科知识、技术、技能只是工具,没有工具不行,但如何使用好工具全在素质和能力,它们是翅膀。

智能化生产中工人要完成机器人难以完成的工作,要担当更具有挑战性的角色。尤其是生产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使个人职责也将扩大,工人将具有更大的自主决定权,这就要求工人具有驾驭复杂系统、做出正确决定以及协调各方的能力。为此,职业院校应把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作为重点。能力的形成与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相关,能力的提升需要培育、需要自我参与、需要实践,需要影响和熏陶,这些是无法通过传授知识来实现的。

更多的是要给学生以生命体验,开扩他们的视野,滋养他们的心性、气度,培养他们的能力。通过组建各类学生社团让学生去完成各类任务,想方设法去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让每个学生都努力做创造者、创业者,都努力做勇于担当的领袖;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在参与活动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在组织活动中掌握领导力,学会合作、沟通与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企业家精神。

(二)“工业4.0”对工人的要求不仅是技术,更要有工匠精神

二战后德国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我们学了几十年都不得要领,仍是画虎像猫。我们学习“工业4.0”不能只学形,更要学神。德国的制造工人不仅有高超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它需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精耕细作精神的滋养,需要把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等;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忠诚意识等;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准时、清洁、卫生、节俭、礼貌、服从、效率、认真、勤奋等;职业形象——仪表、仪容、姿态、微笑等。

职业教育不单要面对工作,也要面对生活,不仅要为学生的当下负责,更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原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理想、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最充分发展,培养完美的人、完整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和智力,而且包括情感、志向、态度、价值观、创造力、人际关系等[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哪一门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包打天下。但良好的人文素养、行为习惯和品质,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工匠精神等却能成为职业的终身伴侣,这就决定了人才培养由以“教”为中心向以“育”为中心转移的必然性。

科学和技术将使社会、生产和生活都发生预想不到的变化,它也将点燃职业教育改革的烈火。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因此实用性教育必须能让人们为目前尚不存在、尚无法清晰定义的新工作做好准备。”[15]职业教育面对时代的要求,需要做出全新的回应,需要超越常规,需要重组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物联网智库.工业4.0让欧洲水深火热:就业难、新失业,大数据安全[EB/OL].(2014-12-26).http:// www.wtoutiao.com/a/1090103.html.

[2]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穗府办〔2014〕14号)[A].广州,2014.

[3]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杭州市开展“机器换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A].杭州,2013.

[4]百度文库.跨国公司概述[EB/OL].(2013-12-29).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4sbsV6IN9alut8M LjshwUBOz0Div08Xx89MmAxj5Ey38gXDWRnA7 PTFz6y97Ss0Mm4MDFAjn3ZPyE4gOLiR_RhbxRg tC0UfBJprSjsCXJ9.

[5]丹·塞诺,索尔·辛格.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M].王跃红,韩君宜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6]何冉,齐洁,王莘莘.财富时报:多少跨国公司命系中国[EB/OL].(2009-07-07)http://it.sohu.com/2009 0707/n265052163.shtml.

[7]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9]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0]Diana Farrell,高安德.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J].商学院,2005(11):68-70.

[11]潘晨光,马蔡琛,方虹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的通知(教职成[2015]10号)[A].北京,2015.

[13]芬兰“废除”学科 教育改革大胆才会赢?[EB/ OL].(2015-04-01)http://www.djzhj.com/Item/ 24658.aspx.

[14]吕一枚.以就业为导向 论高职人才培养[J].高等职业教育,2010(7):54-56.

[15]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21世纪技能[M].洪友,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刘扬军

作者简介:吕一枚(1962-),女,吉林四平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重点课题“职业院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14ZCZ027),主持人:吕一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67-04

猜你喜欢

工业4.0职业院校工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业人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汉诺威工业展聚焦“工业4.0”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