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研究①
2016-07-14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陈燕
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陈燕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研究①
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陈燕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所存在的障碍,探究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和对策。
大学生 自主创新 能力培养
1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障碍
1.1大学生目标取向错误
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目标取向错误是主要障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目标在大学生的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引导、制约、激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习的强大动力。目标取向明确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获得个人的长远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某些大学生将取得所期待的分数作为大学学习的唯一目标,在这种目标取向的推动下,学生将学习看作消化教材,只学习要考试的知识,养成了“死记硬背,被动听课,跟着标准答案走”的固定思维模式。这部分学生视“上课”为“听课”,不愿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严重制约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1.2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等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向学生灌输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导致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严重制约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1.3高等院校激励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以科研业绩为导向对教师进行考核,特别是在高校教师的评职和晋级过程中不体现人才培养环节,这种评职晋级方式使得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升科研业绩方面,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创新活动的指导,严重制约了对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目前高校并没有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参与自主创新活动的学生无法从中得到相应益处,不利于提升学生参与自主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1.4高等院校创新实践训练不完善
在我国,对于本科生而言,一般到最后一学年开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时才会有论文导师。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导师介入不充分限制了本科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的机会,学生普遍表现为实践能力不强,创新精神缺失。
1.5自主创新实践客观条件缺失
客观条件的缺失大大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活动的参与面,不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创新活动。与此同时,学生在参与自主创新实践活动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优秀的教师指导,再加上缺乏企业和社会的对接平台,研究成果只能束之高阁,无法发挥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构建
2.1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意识是指人们自发产生的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意向和愿望。自主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其突出表现是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对权威的不盲目迷信,敢于提出质疑。对大学生而言,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是多种客观因素长期作用的综合产物,会受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制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前提。
2.2自主创新观念
不同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将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不同对创新活动的影响也有所差异。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以个人主义为导向,比较看中独立、自主和创造性。然而,东方文化更倾向于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倡导顺从、合作、责任感和对集体中权威的认可。因此,鼓励学生转变观念,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打破常规和质疑权威的勇气,形成自主创新观念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
2.3自主创新动机
与自主创新观念相似,自主创新动机也是多样的。一般而言,自主创新动机可被划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内在动机是自发的,创新者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出发点是对创造新事物的内在兴趣。内在动机可以促使创新者努力克服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产生。外在动机是来自于外界的,创新者进行自主创新活动是由于受到外界要求或引导的作用,对于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相对于内在动机而言有所差异。因此,使学生具备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内在动机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2.4自主创新目标
自主创新目标在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确的自主创新目标对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具有两方面影响,即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正确的自主创新目标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综合分析历史经验、现实条件和自身状况之后确立的。在实现创新目标的过程之中,创新者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难以预料的风险,需要明确而建全的创新目标起导向作用。与此同时,创新目标的确立将给创新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创新者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困难,突破学习、工作、思维的惯性,取得创新性成果。对于大学生而言,自主目标的确立是认真思考和自主决策的结果,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2.5自主创新意志
自主创新意志是指创新者在自主创新活动中,为克服阻碍和困难,实现自主创新目标的心理活动。具有顽强自主创新意志的创新者大都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而在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过程中充满大量的偶然现象和不确定性因素,遇到挫折在所难免。面对挫折和困难,创新者很容易就会动摇和放弃,而顽强的自主创新意志是自主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的创新竞争尤为激烈,面临的创新环境格外复杂。在这种背景下,自主创新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学生锻炼顽强的自主创新意志,为成就创新事业提供有力保障。因此,自主创新意志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6自主创新素质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主创新素质包含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大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以及合作、组织、交往等心理素质的培养。观察能力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记忆能力是提高认识水平,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思维能力对于认识客观事实和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想象能力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合作、组织和交往能力则是依靠团队协作实现自主创新的前提。另一方面,大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大学生才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这是实现自主创新活动的有力保障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样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3.1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依赖于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与知识文化水平密切相关。大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是形成自主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创新”的前提条件是知道何为“新”,而对于“新”的认知与把握则与知识水平密不可分,没有深厚的知识根基作为支撑,实现高层次水平创新活动就是空谈。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双重特点,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要求创新人才具备专业化的知识,而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又要求创新人才能够打破专业界限,与不同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既要关注专业知识,也要关注跨学科联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为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3.2强化自主创新观念
观念对于人的行为具有强大影响力。过于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造成了我国创新精神不足的客观环境,培养了崇尚权威的思维模式,抑制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高校应注意鼓励学生具有开放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人文性思维,避免学生养成封闭性思维、复制性思维和经验性思维的思维方式。
3.3确立自主创新目标
对于大学生而言,确立自主创新目标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需要遵循自主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是确立自主创新目标的首要原则,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针对个体的客观情况而言,个体具有独立和自由支配生活的权利;另一方面是针对主观现实而言,个体可以合理使用选择的权利。自主创新目标的确立只能依靠创新主体通过学习、实践,自由、自主地确立,因此,大学生不能以社会环境及学校环境不利于自主创新活动为借口,拒绝确立明确的自主创新目标。其次,确立自主创新目标也需要遵循可行性原则,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所确立的自主创新目标是合理的,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自主创新目标过高,一旦自主创新活动难以实现,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会受到消极影响;自主创新目标过低,则不利于进一步激发自主创新。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根据自主性和可行性原则,确立自主创新目标。
3.4强化自主创新动机
自主创新动机是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高等院校应对自主创新的大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嘉奖,使大学生能够从自主创新活动中取得愉悦感和成就感,逐步强化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内在动机,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5锻炼自主创新意志
日益激烈的创新竞争和日趋复杂的创新环境给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带来了很多困难,顽强的自主创新意志是大学生在遇到挫折甚至遭遇失败时成就事业的有力保障。锻炼自主创新意志首先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自信心可以建设积极强大的内在自我,这是克服创新活动中的艰难险阻的内在基础,其次,大学生应锻炼自我控制能力,能够不受外界干扰,控制自己。自我控制能力使得大学生能够排除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效抵制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专注于自主创新事业。另外,大学生应注意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这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各种领域内的新发现和新发明,总是与传统观念有所差异,难免受到传统观念的抵触和指责,因此,创新者应该有胆识克服阻碍创新活动的不理因素,否则,创新事业将一事无成。
3.6培养自主创新素质
大学生应注意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为创新活动奠定基础;努力提高记忆能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锻炼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为创新活动提供条件;培养组织、合作和交往能力,能够与各种背景的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利用团队的力量协同进行创新活动。
3.7实施科研训练计划
大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专业知识方面的显著发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我国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非常有限,因此,构建一个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的本科生科研体制是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制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一个有效方式。在实践创新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细心指导学生如何做研究,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积极推行启发式和鼓励式教学,为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做好向导。
[1] 陈兴文,刘燕.大学生自护创新意识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2] 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3] 刘巧芝.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11(3).
F069
A
2096-0298(2016)11(a)-178-02
①本文受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撑(61YB14-40)。
陈燕(1988-),女,河南省濮阳市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