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份的冲突与转变

2016-07-14张雨薇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自我伦理冲突

张雨薇

摘要:忧伤的主人公气质和悲剧的爱情一直是帕慕克小说的主要特征,《纯真博物馆》中的凯末尔和芙颂也是这么一对命途多舛的爱侣。爱情的曲折变化使芙颂处于社会伦理规范和真实自我的矛盾之中,她的所做作为与社会规范格格不入,她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经历着身份的冲突与转变。

关键词:伦理;自我;冲突;芙颂

《纯真博物馆》的写作背景是1975年的伊斯坦布尔,当时的土耳其整个社会都企图变得西化,他们以使用一切欧洲的用品为荣,上流社会之间攀比成风,最受欢迎是从欧洲留学回来,思想现代开放的女子。然而土耳其本国传统的伦理标准一直没变,对于男性和女性婚前发生性行为持有不同的态度,对男性是相对宽容的,对婚前付出自己贞洁的女子是充满歧视的。

一、社会伦理下纵欲的男性和悲剧的女性

男主人公凯末尔的身边围绕着性格不同的男性友人,他们是当时社会下男性形象的典型,他们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伦理氛围。

凯末尔为了芙颂,不惜与已经同居的未婚妻解除婚约。在解除婚约直到以后的岁月里,凯末尔一直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他和未婚妻茜贝尔的事例也被用来母亲用来警示女儿应该在婚前有所保留,以至于不会落到被男人抛弃的下场。凯末尔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茜贝尔却一直活在别人的指指点点的谴责之中,而芙颂只能选择一个她不爱的人结婚。

凯末尔的朋友扎依姆始乱终弃,他抛弃了爱他的贝尔丝琪,导致这个家境贫寒的女子一直被上流社会唾弃,终于饱含绝望,出车祸而亡,在她尸骨未寒之际,扎依姆似乎已经将贝尔丝琪忘得干干净净,他立刻找了一个有着显著欧洲特征的外国美女,享受着别人羡慕他伴随而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凯末尔的另一个朋友麦赫麦特,流转于多个妓院之间,并且与公司里不可能有结果的大学生保持着不可能实现的关系。最终他还是能娶到茜贝尔的朋友,过着幸福的生活。

“那些拥护西化的人们,随着文明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乐观地相信这个道德,甚至是这个道德将被遗忘。但在这些年里,即使在伊斯坦布尔最西化和最富有的阶层,一个年轻女孩在婚前和一个男人‘走到最后地做爱,依然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男性们留恋着多个女人,普遍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欲望,无论如何放纵情欲,社会谴责的对象却只有女性,有的女孩一生的幸福断送在这些男性的手里,她们最后的下场就是被唾弃、遗忘,甚至死亡。

二、社会伦理下芙颂的身份冲突和转变

(1)少女时期个体意识的觉醒与社会伦理的冲突

芙颂是凯末尔家一个贫穷的远房亲戚,她在高中的时就参加了选美,自此她被认为是不贞洁的人,甚至连凯末尔的母亲也看不起芙颂,在亲戚眼里,芙颂选美已经是到了如此地步,在当时的大众的视野里更是十恶不赦的行为。

芙颂儿时有被男性性骚扰的经历。由于长得漂亮,她要忍受邻居、父亲朋友无故的抚摸,甚至在各种各样的公共场合,仍有人对她动手动脚,她觉得“只有对那些阴险、卑鄙和丑恶的男人对自己的猥亵忍气吞声,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女孩”,她的父亲甚至没有察觉。但是有男生跟芙颂表白,她却被父亲挨打。这些对于女性骚扰的行為,存在于任何一个公共场所,却能被无视,家长对于女儿缺少保护,不认可正常的青春期的爱,受到惩罚的还是无辜的女儿。芙颂只能学会保护自己。

在认识凯末尔以前,芙颂从没有轻易付出感情。爱情对她来说,是一种为了一个人可以付出她整个一生、可以付出一切代价的感情。唯一一次接近爱情的感情,这个男人对芙颂展开热烈的追求,符合芙颂对男人的幻想,但是当芙颂知道他已婚,拒绝了一切,原因是自己当时还没满十八岁。可能年满十八岁,她或许会尝试跟别人的婚外情?在芙颂遇见凯末尔不久她过了十八岁生日。芙颂参见选美,与男人接吻,又有所保留,甚至潜意识里要在十八岁以后发生不被社会承认的禁忌之恋,是她自我意识的萌芽,在重新遇到凯末尔以后,她的情感冲破了伦理,战胜了理智。

(2)婚前性行为对抗传统性伦理

凯末尔在与芙颂正式发生关系时,即将订婚,他和未婚妻茜贝尔的感情很好,茜贝尔为了他献出了自己的贞洁。所以凯末尔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茜贝尔这么做,绝对是真的爱他,凯末尔觉得自己应该更加爱护她,对她负责。可万万没想到,他会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芙颂。

芙颂是凯末尔家的远亲,多年未见,再次相遇是在芙颂东西的店铺。凯末尔为茜贝尔买到了一个假的名牌包,找芙颂退款,两人暗生情愫。在当时的富裕家庭里,人们以一些有美德的名字命名家里的楼,凯末尔母亲认为“把楼房命名为‘自由‘善良和‘美德的那些人其实一生都在践踏这些道德价值”,揭示了人们的虚伪。凯末尔家也有一栋名为迈哈迈特的公寓楼,这里成为了他跟芙颂幽会的场所,他的行为有悖于道德价值。开始二人的关系,一直是凯末尔占据着主动的位置,他只是抱着尝鲜的态度对待这个对他付出真心的少女。原因之一是未婚妻深深地爱着他,她在所有人眼中都是一个恪尽职守、知书达理的好姑娘,他们即将订婚的事情人尽皆知,他不可能为了芙颂放弃未婚妻。原因之二是芙颂的口碑不是很好,在凯末尔刚接触到她的时候,单单只是被她的外貌吸引,甚至心里侥幸芙颂可能早就不是处女了,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需要负责,他认定芙颂的这些不符合社会伦理的行为都是因为她不是处女所致。他把茜贝尔和他做爱理解为爱情和信任,却把芙颂做的同样的事情归结为勇气和现代,可见他对芙颂报以的偏见之深。凯末尔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他企图通过订婚麻痹自己,证明自己对芙颂只是一时的意乱情迷,最终他还是要回到茜贝尔身边。这种回归,就是现实的伦理环境给予凯末尔的压力,他选择订婚,代表他向传统伦理妥协。

比起凯末尔,芙颂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在凯末尔的回忆里,当时的芙颂着迷的不是男性的身体,也不是怎么样取悦男性,她毫不矫揉造作,她真正的好奇和兴奋是针对她自己的,有关自己身体和快感。她明知道凯末尔要订婚,没有逼迫凯末尔取消婚约,甚至还应邀出席凯末尔的订婚仪式。这种秘密的恋情,在当时的环境下,注定无法善始善终,如果她跟凯末尔结婚,被遗弃的茜贝尔注定会是个悲剧的结局,面对这种两难的困境,她在选择了默默离开。

(3)婚后的精神之恋一种折中的方式

芙颂离开凯末尔之后,凯末尔魂不守舍,这时他才明白自己已经深深地爱着芙颂,茜贝尔想方设法企图治愈凯末尔的精神创伤,最终挽回他们的爱情无果,放弃了凯末尔。当再次找到芙颂的时候,她已经结婚了。芙颂的丈夫很平庸,却在芙颂最无助的时候出现,芙颂对他感动多于爱。在找到芙颂以后的八年里,凯末尔不间断地与芙颂一家人共进晚餐,陷入了一种无法起身告辞的困境,痛苦却又幸福。

芙颂明知道当时的社会礼教的残酷,一个已婚的女人,即使是随便斜眼看一下别的男人,都有可能性命难保,但是她没有拒绝凯末尔的到来,正是利用吃晚餐这个注重细节的家庭氛围,来跟凯末尔眉目传情。她跟凯末尔没有发生任何肉体上的行为,凯末尔最多只是远远地看着她,爱恋着她。即使在芙颂离婚后,凯末尔企图跟她亲近,她也能坚定地自己的立场,推开凯末尔。她跟凯末尔强调,一定要让凯末尔觉得她是没有跟前夫发生关系的处女,但是凯末尔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仍舊因为她的这种做法感到欣喜。这是芙颂向社会伦理妥协的办法,可见男人对女人贞洁的看中,即便是苦守芙颂八年的凯末尔也不能例外。

在凯末尔面前,芙颂是自尊的。结婚后,她再没有主动向凯末尔要求在一起,哪怕是离婚,也是因为丈夫出轨,让她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才摆脱了这段婚姻。一面进行精神之恋,另一面仍要维持世俗的婚姻关系。

三、以自杀的方式完成自我实现

芙颂在离婚后与凯末尔订婚,幸福才刚刚开始,但是不久却香消玉殒。芙颂至始至终是把人性看得最清楚的,她知道凯末尔会因为立刻得到她而使得他们的关系再发生变化,一直没答应与凯末尔亲近。芙颂也一直没有放弃做演员的梦想。但是这种梦想明显不符合社会对传统女性的要求,这就成为凯末尔与芙颂发生分歧的关键所在,在他们订婚后,芙颂才敢献身凯末尔,但是心里仍没有安全感,她甚至冷嘲热讽凯末尔会再次不负责任地抛弃她,一面抱怨着“凯末尔,因为你,我没能过上我想要的生活。我真的想当演员”。在出车祸之前,因为凯末尔没能发现芙颂的耳坠,两人发生争执,芙颂将油门踩到底,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凯末尔回想当时的情境,芙颂根本没有喝醉,也不想听他的任何警告。如果没有凯末尔和她的前夫的阻拦,她能把握住机会,早就可以成为演员,最后她的死亡,是她对社会现实最后的无能为力的反抗,不愿意成为爱情的奴隶,她要做真实的自己。她用耳环几次考验凯末尔对她的了解,可是这个男人一再让她失望,她也就没有理由留在这个世界了。终于以车祸的方式,完成了最后一次的自我实现。

小说用细腻感伤的笔调描写了凯末尔对芙颂疯狂的迷恋、漫长的追求以及最终的失去。凯末尔为芙颂陈列的博物馆,与其说是象征了他们爱情的纯真,不如说是芙颂的化身,虽然她离开了人世,但她的纯粹却能让凯末尔缅怀终身,“让所有人知道,我的一生过得很幸福”。

猜你喜欢

自我伦理冲突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