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2016-07-14于慧慧夏冰月铜仁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儿童对策

于慧慧,夏冰月( 铜仁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于慧慧,夏冰月
( 铜仁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摘 要:通过调查,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但从各因子来看,他们在心理健康各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其中最突出的是学习焦虑、人际交往、身体症状方面的问题。在家庭和学校层面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强化父母的责任意识、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提升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弹性。

关键词:西部贫困地区;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状况; 对策

夏冰月(1981-),女,苗族,贵州松桃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户籍所在地在农村地区,父母中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且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儿童[1]。他们作为社会弱势和弱小群体,作为家庭结构肢解化的承受者,作为中国城镇化不完全发展的代价承受者和衍生者,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近些年,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其心理健康问题更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贵州省地处西部,拥有众多的贫困地区,同时又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是农村留守儿童的高密度集中地,据 2013年统计,贵州省留守儿童超过300万[1]。今年6月,贵州某贫困地区发生令所有人震惊的留守兄妹四人集体自杀的悲惨事件,是什么样的一种痛苦和压抑让这些年幼的孩子如此绝望?同时,让人们进一步深思:这类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到底如何,与其他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相比,有没有呈现新的特点,作为与这些留守儿童联系最紧密的家庭、学校怎么做才能在最大范围内减少对他们的心理伤害,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贵州省铜仁市属于比较典型的西部贫困地区,以铜仁市下辖的思南、德江、江口三地的贫困乡镇为调查区域,在各地随机抽取小学、中学各 1所,研究对象小学主要为四年级~六年级,中学主要为初中一年级~三年级,共发放问卷1000份,剔除残缺问卷和效度量表得分在 7分以上的问卷后,有效问卷为877份,有效回收率为87.7%。其中,留守儿童有458人,另有419名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组。在留守儿童中,男生272人,女生有186人。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法。研究工具为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编制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3],全量表共有100个条目,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8个内容量表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全量表以64分为临界点,大于64分表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各分量表以8分为临界分,得分在8 分或以上为高分,表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分在 3 分或以下为低分,表明在这个因子上表现健康,介于中间的分数表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该问卷信度较高,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 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样本差异显著性t检验。

表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M±SD)

表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M±SD)

二、研究结果

(一)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本次调查中的农村留守儿童在 MHT上的总分为43.2(如表1所示),小于临界值64分,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虽然略高于非留守儿童,但二者并没有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得分较高的几个因子依次是学习焦虑(问题检出率高达70.08%)、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和对人焦虑等。除了冲动倾向,留守儿童在其他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且在学习焦虑、自责和恐怖倾向上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明显(P<0.05);而在孤独倾向上,二者更是呈现极显著性差异(p<0.001)。

(二)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留守儿童女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低于男生(P<0.05)(如表2所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女生在其他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生,特别是在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学习焦虑上,二者更是呈现极其显著(p<0.001)或显著性差异(p<0.01,p<0.05)。

三、讨论与分析

从总体上看,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糟糕。具体来看,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留守男生。从各因子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各因子得分都大于 3分,表明他们还是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其中,最主要是学习焦虑、人际交往和身体症状问题,这个结论和黄爱玲(2004)在福建所做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4]。

仅从家庭和学校层面分析,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有:

(一)家庭功能的缺失

西方学者 Olson 认为,家庭功能可以用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三个维度来描述。家庭亲密度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家庭适应性指家庭系统为了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婚姻、家庭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其权力结构、角色分配或家庭规则的能力;家庭沟通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它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5]。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不良或缺失和青少年的各种不良习惯、问题行为、学习不良以及抑郁症的发生都有密切的关系[5]。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常年在外打工,把孩子留给祖父母或寄养在亲戚家里,平时主要是通过电话和孩子沟通。本次调查显示,在“父母经常对你说的话有哪些”一题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要好好学习”,“要听爷爷奶奶的话”,“有没有缺钱”。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在电话沟通中,仍习惯于把“要求”和“期望”强加给子女,很少会关注子女的情绪、感受和内心真正的需求。父母长时间的缺位,单一的沟通方式,停留于表面的沟通内容大大弱化了亲子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这种不完善的家庭功能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建立。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有安全感的儿童自信、乐观,能与他人建立良好、信任的人际关系,若安全感缺乏,个体会感到孤独、焦虑、悲观,容易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6]。另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呈显著相关,而女生更加明显[7]。本次研究以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为主,这个阶段学生即将或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困惑和烦恼越来越多,女生尤其如此,特别需要得到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引导、支持和帮助,当这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比男生更容易出现自卑、自责、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和一系列身体症状。

(二)学校教育的偏差

美国社会学家C.Wright.Mills 提出了“重要他人”的概念,即在个体成长中,对其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人。在儿童时期的重要他人,主要指的是父母、教师和同伴[8]。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位给他们带来很多消极影响,教师作为“重要他人”,可能缓解也可能加剧这种消极影响。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观念滞后,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在这些农村学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升学、分数、成绩依然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这也是让很多留守儿童焦虑、自卑的主要方面,在本次调查中,超过 70%的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因子上的得分在8分以上。成绩还不错且乖巧的的留守儿童,可能会得到教师更多的关照和鼓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亲情缺失所带来的失落。而相当多成绩不大如意或还存在其他问题行为的留守儿童可能是教师忽略或指责的对象,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这种被多个“重要他人”忽略的状况会使得这部分儿童出现各种不同程度和类别的心理问题,如缺乏自信、对人敏感、孤独自责、冲动敌对等。所以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来说,只重“分”不重“人”的教育偏差只会让这些本是弱势群体的留守儿童雪上加霜。

四、建议与对策

(一)强化家庭的责任意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就是毫末、垒土,是一个人最早接触而且终生依靠的地方。要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本之策是强化父母的责任意识,完善其家庭功能。

父母不仅需要为尚未成年的子女提供物质生活保障,还需要提供亲情陪伴和情感支持,而后者更是发展和完善个体健全人格的保证。很多研究者建议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尽量把子女带在身边,尽管条件艰苦,但孩子心理踏实。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则至少要留下一方陪伴子女。有研究者对不同状态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差异分析,发现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显著,而只是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明显差异[9]。在范先佐(2008)的调查中,当留守儿童被问及“如果父母有一个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谁在身边时”,有 80%的留守儿童回答是母亲。因为不管是照顾孩子饮食起居,还是教育孩子,母亲更有优势。母亲在家孩子会感觉有安全感,有倾诉对象。母亲丢下孩子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弊大于利[10]。而对于女生来说尤其如此,她们正处于人生最敏感的阶段,相对于男生,她们身心成熟得更早,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特别需要母亲在身边引导和帮助。有些地方启用“代理妈妈”的模式[11],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当地留守儿童感受到母爱和温暖,但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母亲的爱永远是不可替代的。所以父母真正的责任不在于让子女衣食无忧,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有爱的成长环境。此外,远在外地的父母,不管多忙,都要经常和子女进行沟通交流。沟通的方式除了电话,还可以采用传统的书信,相对于电话和网络沟通,纸笔书信更能加强双方的情感联系。而父母在与子女沟通的时候,尽量少一些要求和指令,多关注子女情绪和内心,多倾听他们的想法。

(二)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只重成绩、分数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走出来,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条件简陋,待遇较差,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引进专职的心理教师非常困难,所以现任各科教师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日常生活和日常教育管理中渗透心理教育。

比如,教师无条件的爱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教育力量。在本次对“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一题的调查中,超过80%的留守儿童都选择了最喜欢“爱笑的,温和的,能和我聊天”的教师。对于这些缺乏家庭关爱的留守儿童来说,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鼓励,一个轻轻的拥抱都是他们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快乐之源。此外,温暖互助的集体能增强个体的安全感、归属感,还能让集体成员彼此获得同伴真挚的友谊。同伴是除父母、教师之外的另一个对个体成长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他人”。有研究进一步表明,同伴友谊质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留守儿童而言,有问题时不能及时与父母沟通,不能及时获得外出打工父母的帮助, 因而在遇到生活困难时常求助于朋友[12],这是一种值得鼓励和赞赏的积极应对困难的方式。所以,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到舒适安全的班集体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应该成为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

(三)提升留守儿童自我的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也称为心理韧性或心理复原力,其涵义包括两个要素,即个体遭遇逆境和个体能成功应对(或适应良好)[13]。自尊自信水平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以激发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弹性[13],积极的应对方式(比如学会主动求助他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生活压力事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是增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积极保护因素[12]。“留守”对于儿童来说可能是一种逆境,一种危险因素,但对于心理弹性发展状况好的儿童来说,“留守”反而能够激发他们更多的潜能,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时候也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家长不应只是单纯地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的需求,而学校重点也不应是盲目追求升学率。只有让留守儿童更好地相信自己、接纳自己,在面对困难压力的时候,学会采取更多的积极应对方式,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成长力量,才能让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终身受益。

要切实解决这类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除了文中提到的家庭、学校、个体自我力量外,政府、社会的力量当然也必不可少。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保障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和心理安全。总之,“关注留守学生,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关注留守学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14]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35):37-49.

[2]邬志辉,李静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65-74.

[3]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试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10.

[4]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351-352.

[5]方晓义,徐洁,孙莉,等.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1,(4):544-553.

[6]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8-699.

[7]杨圆圆,张仲明,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同伴依恋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

[8]黄丽,邱关军.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现状看我国教育的公平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13,(8):27-30.

[9]王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3,(3):97-101.

[10]范先佐.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6):11-17.

[11]黄玲艺.创新农村社区教育的成功尝试[J].广西教育,2015,(5):124-125.

[12]王晓丽,胡心怡,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252-254.

[13]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1):89-96.

[14]王俊中,黄萃芸.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及对策[J].铜仁学院学报,2009,2,(6):110-113.

(责任编辑 王小聪)(责任校对 毛 志)(英文编辑 田兴斌)

Countermeasure Study an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Research on th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Western Poor Area

YU Huihui, XIA Bingyue
(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Abstract:By the investigation, the overall level of psychological physical condition of th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western poverty-stricken area is within the bounds of nature.But they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discomfort in every aspect of mental health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factors, among which the top aspects are learning anxie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health condition.The following measures can be taken at the home and school level: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parents and the school'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s well.

Key words:Western poverty-stricken area, left-behind children,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2-0183-05

收稿日期:2015-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对策研究”(2013B118)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于慧慧(1977-),女,湖南怀化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儿童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走,找对策去!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