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善洲精神体系研究

2016-07-14廖雄军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70

探求 2016年2期
关键词:杨善洲

廖雄军(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广东 广州510070)



杨善洲精神体系研究

廖雄军(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70)

[摘 要]杨善洲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给家乡人民与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杨善洲精神财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精神体系,这个精神体系由“自觉地造福于民”这一核心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与献身事业精神、强烈的公仆意识与为民服务精神、正确的成就动机与开拓进取精神、执著的爱岗敬业与艰苦奋斗精神、高尚的道德人格与克己奉公精神”等五种精神构成,其精神体系的五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杨善洲;杨善洲精神;精神体系;精神财富

杨善洲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入党,20多岁被提拔为县级领导,不到40岁就当上了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直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在领导工作岗位上,他勤政、廉政,开拓创新,业绩卓著,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退休后,杨善洲带领家乡人民艰苦创业,建成经济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并把它无偿地捐献给国家。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杨善洲没有给自己的亲人留下别墅等豪华房产,也没有留下大量存款,留下的只有令世人敬仰的崇高精神。杨善洲逝世后,2011年3月20日,中组部做出关于追授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认为“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1]杨善洲精神很难用一个单一的词语来概括,笔者认为,杨善洲精神是由“一个核心五种精神”构成的一个精神体系(参见文中图示),下文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坚定的政治信仰与献身事业精神

杨善洲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这种理想和信念在他的内心化作了坚定的精神信仰和力量源泉,支撑着他的壮丽人生,助他在领导工作岗位上,成就了辉煌的事业。

杨善洲在他的工作日记中这样写到:“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2]杨善洲这种坚定的政治信仰,来自于他对党的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党的长期培养教育以及在长期的领导工作实践中所产生的科学认识。

杨善洲曾说:“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3]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对杨善洲的成长起到了把关定向的作用,它使杨善洲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避免了走弯路,降低了成长中的成本。同时,它起到了激励的动力作用,使他一旦确定了正确的领导工作目标,就会不畏困难和挫折,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正确目标走下去,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曾有记者问杨善洲:“您认为党员的正确追求应该是什么?”他回答:“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4]这表明,他把“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把“多为老百姓办实事”作为领导工作的出发点与奋斗目标。

2011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号召:“我们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把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化作一心一意为国家为人民利益奋斗终身的实际行动,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5]这表明,杨善洲坚定的政治信仰与献身事业精神得到了执政党的认可与颂扬。

二、强烈的公仆意识与为民服务精神

作为人民公仆的领导干部,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这是我国执政党与国家对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也是优秀领导干部成长的力量源泉。杨善洲有正确的群众观与强烈的公仆意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神圣的职责,有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与贯彻群众路线的行动自觉。杨善洲曾说:“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因此,他对做人与做官的道理有着透彻的科学理解,对从政目的有着清醒而正确的认识,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

杨善洲强烈的公仆意识,表现在热爱人民、自觉地为民造福上。杨善洲曾说:“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他“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杨善洲心中有民、爱民,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杨善洲同志说过:“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6]、“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这些发自肺腑的朴实语言,彰显了杨善洲心中有民、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的为民情怀。他曾经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帽书记”、“泥腿子书记”、“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7],从这些称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杨善洲在领导工作中,把为人民服务宗旨落到了实处,成为了群众所信赖的人和干事业的领路人,深得群众的爱戴,从而建立了和谐的干群关系。

杨善洲强烈的公仆意识,为他成长为优秀领导干部指明了方向,确定了路径,也提供了成长动力和从政的力量源泉。杨善洲曾经说过:“共产党人什么困难也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失掉民心。”[8]这表明,他对领导干部脱离群众所带来的危险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在日常的领导工作中,他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下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促膝谈心,从中了解民意、吸纳民智,科学决策,攻坚克难。从26岁担任施甸县委书记直到退休,下乡过程中,杨善洲经常是一身“农民打扮”:秋冬脚穿胶鞋、夏天穿草鞋,头戴草帽,行李包里装着多种农具。杨善洲干起农活来,是一把好手,他帮助农民插秧苗、收稻谷、锄杂草、嫁接等,夏天汗流满身、雨天身上沾满泥水,经常与农民在田间地头共同劳动的杨善洲树立了领导干部亲民的良好形象,深受群众的爱戴。曾与杨善洲一起创办林场、共同奋斗了20多年的10多位坚定的追随者都说:“我们就是冲着杨书记这个人去的。”这表明,杨善洲确实具有吸引追随者的高尚的人格魅力。

杨善洲对人民群众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家乡的父老乡亲给予的恩情,我一辈子都难以还清!”[9]因此,他有一种报恩心态并落实在行动上。杨善洲对家人说:“在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10]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退休后,杨善洲带领家乡人民创办了大亮山林场,经过22年的艰苦努力,建成面积近8万亩、林木价值超过3亿元的生态林场。杨善洲尊重人民、热爱人民,把人民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自己的哺育者,把报恩心态化作为群众谋利益的实际行动与突出的工作业绩;在领导工作中,杨善洲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坚持把对上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使他的工作业绩既让上级满意,更让群众满意,最终成长为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公认的优秀领导干部。

2011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号召:“我们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群众观做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认真贯彻群众路线,自觉增进群众感情,把老百姓的事看成头等大事,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1]这表明,杨善洲强烈的公仆意识与为民服务精神得到了执政党的认可与颂扬。

三、正确的成就动机与开拓进取精神

在科学的执政理念指导下,追求个人和事业的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是我国广大领导干部的共同追求,也是优秀领导干部成长的内在的精神动力。领导干部成就动机的心理结构包括领导干部的抱负水平和开拓进取精神。杨善洲之所以能够在退休前与退休后都能有所作为,干出一番事业,关键在于他有正确的事业观,有成就事业的雄心壮志,从而在领导工作中勇于担当,敢于开拓创新。杨善洲“在职期间,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退休之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带领群众历尽艰辛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建成了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洲。”[12]有人问杨善洲,退休后放着好日子不过,为什么自讨苦吃、去创办林场?他说:“入党时我们都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有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13]杨善洲的言行表明,他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化作了实实在在的干事创业行动,化作了终生为群众谋利益的奉献上。

杨善洲正确的成就动机不仅表现在雄心壮志上,更重要的是具有实现这种远大抱负的开拓进取精神。杨善洲敢字当头,敢于突破旧的习俗观念,在领导工作中,敢于探索前人未知的领域,敢于支持新生事物,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敢于承担发展与改革中的一切领导责任;杨善洲有强烈的进取心,不安于现状,不满足平庸,不甘心落后,总是争创一流的领导工作水平,特别肯于做那些富有挑战性的领导工作;杨善洲有顽强的意志,在领导工作中能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为一时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为挫折和失败而灰心丧气,跌倒了站起来继续干,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如“初建林场的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3万亩华山松,有近400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毒草侵扰死了,杨善洲又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14]杨善洲重视领导工作成就,轻视金钱报酬,在领导工作中取得了成功或攻克了难关,从中得到的乐趣和幸福,远远胜过物质的奖励。

杨善洲正是凭着这种正确的领导工作成就动机与开拓进取精神,才使他克服了领导工作中的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一流的领导工作业绩,实现了他的雄心壮志,从而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2011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号召:“我们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事业观干事,始终保持一股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锐意进取的激情,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业绩。”[15]这表明,杨善洲正确的成就动机与开拓进取精神得到了执政党的认可与颂扬。

四、执著的爱岗敬业与艰苦奋斗精神

杨善洲具有执著的爱岗敬业与艰苦奋斗精神,他从内心里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导工作有满腔的热爱,对带领群众为之奋斗的富民强国事业有满腔的热情,对做好本职工作有一种本能的领导责任感,对领导工作中的丝毫失误都感到极大的羞愧和不安,并能及时地加以反思与改进工作,因此,他能做好领导工作,创造出卓越的成绩。

杨善洲执著的敬业精神,来自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杨善洲曾说:“作为党员,不能光想着自己、光想着钱,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16]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人民的公仆,杨善洲深深懂得,党和人民把一个地区的领导权托付给他,既对他的最大信任,也是对他的严峻考验。杨善洲意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添砖加瓦,是他与同事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强国富民,是他与同事们所应担当的神圣责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富裕幸福,是他与同事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的目标追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做出突出的领导工作业绩,他与同事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保山地委书记任上,杨善洲耗费心血最多的事情是:如何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当地粮食产量低、群众吃不饱饭的问题,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他常说:“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17]通过杨善洲与同事们以及农技人员多年的努力,板桥镇的“京国92”杂交水稻试验获得了成功。保山坝、施甸坝的水稻单产超过了500公斤,当地群众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农科技术员都由衷赞叹:“杨书记真是咱们保山粮食生产的总农艺师!”[18]杨善洲正是基于这种对本职工作社会价值的理性认识,才使他对领导工作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行动上的痴迷,因此,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竭尽全力地把自身的领导工作做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智慧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富民强国这一神圣的事业中去。

杨善洲执著的爱岗敬业,还表现在他在领导工作中踏踏实实做事、不图虚名上。杨善洲轻看“乌纱帽”,注重实干,他不把职务的升降看得过重,而以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政策、致力发展地方经济、推动地方社会事业发展为荣,以满足群众需求、造福百姓为荣。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培光还记得杨善洲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他给记者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1985年,中央领导同志到保山来视察工作,提出“增百致富”,杨善洲及时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会议做出决定,成立5个工作组,下到5县区进行调研,研究如何实现“增百致富”。被派到腾冲组的张培光,急于完成任务,他把往年没有列入农民收入的那部分列入了“增百致富”的收入里[19]。杨善洲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他的这种做法:“不要凑数字,要实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账,要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富裕,要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项目,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工作作风要扎实,不要图虚名。”张培光说,这件事对他后来的工作作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在平时的领导工作中,杨善洲实干精神的表现为身先士卒,他有句名言:“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无论是什么工作任务,杨善洲都冲在第一线,他的“一线工作法”在指导群众、带动群众、影响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21]。1980年,胡耀邦同志到云南省保山地区考察,因为是提前抵达,扬善洲没有来得及迎接中央领导同志,地委的同志迅速到田头找到他。看到一身泥水的扬善洲,胡耀邦感慨地说:“像你这样朴实的地委书记不多了!”[22]

杨善洲的艰苦奋斗精神,还表现在他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的言行上。杨善洲曾说:“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确实很大,但是我们坚持艰苦奋斗,坚持从实际出发,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了油毛毡房40多间,一住就是八九年,有3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电,每人买一盏马灯,现在保留下来的很少。”[23]创业阶段,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可把节约出来的宝贵的创业资金用于办更多的事情。1990年,杨善洲跑到省上要了一笔钱,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这笔钱主要用于修通林场与外界连接的公路。有人提出请专业人员设计公路图纸,杨善洲认为这样做会加大修路的成本,就不同意:“林场现在没有多少钱,有钱也得用来买树苗呀,我们自己干!”杨善洲找来一些测量仪器,带上有关人员,背上干粮出去测量。每天早出晚归,常常是一天走几十公里的山路,经过艰苦努力,完成了测量与公路设计任务。最后,全部路修下来,平均每公里只花了不到1万元钱[24]。因为购买树苗资金不足,杨善洲只好经常下山,到城镇的大街上甚至垃圾箱中去捡拾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各种果核。他检果核时,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目光,也不怕别人说不光彩,他检到的果核先存贮在家中,用麻袋装好,积存到一定数量后,再运到山上去,进行育苗。他说:“捡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每年保山的传统端阳花节,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与全场职工到街上捡果核,这成了花市上一道“另类”风景[25]。杨善洲临终前,反复叮嘱亲属与有关人员,他的后事一切从简,不要浪费,把他的骨灰撒到林场的树林中,让他与心爱的林木永远在一起。杨善洲的言行表明,他一生中都能坚持用勤俭节约的理念指导工作与处理各种事务。

杨善洲有正确的人生观与幸福观,不虚度年华,生命不息,干事不止。他在干事业中享受乐趣,以实现事业目标作为自己的执着追求,用自己与同事们的勤奋工作、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事业的发展,为党为国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杨善洲这种凭党性干工作,以奉献衡量价值的敬业精神,使他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在十分艰辛的奋斗历程中能够享受到快乐与幸福,用个人的无私奉献为执政党的事业增添光彩、为人民谋幸福。有了这种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自觉忠诚与担当,杨善洲焕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忘我地投入到领导工作之中,在自己的领导工作岗位中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五、高尚的道德人格与克己奉公精神

第一,杨善洲高尚的道德人格,首先表现在他堂堂正正做人、言行一致上。杨善洲的言行表明,他是一个诚实守信、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人。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思想基础,并注重修身,净化心灵,坚守心灵的崇高,使杨善洲脱离了自身狭隘的道德理念,逐渐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6]

第二,杨善洲高尚的道德人格,表现在他清清白白做官、不谋私利上。杨善洲有正确的权力观与利益权,他曾经说过:“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能用来为‘人民币’服务。”[27]虽然领导干部也是有感情(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的人,但杨善洲深深懂得,滥用职权,感情用事,以权谋私,会极大地损害党的形象与党群关系。他常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28],他把这句话作为自己人生的信条来遵守。杨善洲的老家在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每次回家,都是他自己买车票坐班车回去,从来没有用过一次公车,他的理由很简单:“回家是私事,不能用公车。”[29]杨善洲常说:“党的干部要多算算廉洁账。”这表明,他之所以能做到清正廉洁,并不是因为他仅仅看重个人的声誉,更不是因为背后有群众雪亮的眼睛盯着,有广大公众监督着,而是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不能以权谋私,必须守住廉洁这一底线。杨善洲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重如泰山,视个人利益轻如鸿毛,因而其清廉的一贯言行有其厚实的官德基础,进入了“廉而自忘其廉,则人高其行服其德”的境界。

第三,杨善洲高尚的道德人格,还表现在他的克己奉公、资助他人上。一是杨善洲主动要求减少按国家规定应该享受的各种待遇,主动为所服务的组织垫付开支而不报账,为国家为所服务的组织分忧。如杨善洲刚参加土改工作队时,就主动要求只领正式工作队员一半的工资,因此大家叫他“半个土改队员”。他笑着说:“跟着共产党干,工资发不发都一样。”在地委工作的20年间,长期深入基层,杨善洲却从未报销过下乡补贴。不是不需要钱,杨善洲与亲属很多时候也需要用钱,但他自己却无法拿出钱来。1980年,杨善洲农村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下雨,旧房到处漏水,妻子捎信让他拿钱回家修房子,但他只能筹到600元钱,托人转告妻子钱不够,就买几个盆盆罐罐接一下漏雨;1988年,为了办事方便,杨善洲的亲属借债在施甸县城附近盖了一幢房子,却因无力归还欠债,建成后还未入住,又卖了出去;因为没钱支付140平方米的厅级干部福利房所需的8万元房款,杨善洲一直和三女儿一家住在20世纪90年代初建的老地委宿舍房里[30]。杨善洲作为厅级干部,为什么无钱支付福利房所需的8万元房款、无钱修缮自家在农村的旧房子?原因在于:一是他主动少领合法的收入;二是他的工资收入大部分用于接济了比他更加贫困的人;三是他是一个廉洁的领导干部。“为了缓解办公经费紧张的压力,在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他有七八年没有报销过出差费。”[31]退休后上大亮山办林场,杨善洲经常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为林场垫付各种开支,却从不主动去报账。财务人员找到他,让他把自己先行垫支的账目报了,他说不报,林场里现在没有钱,先挂着。作为大亮山林场的一把手,杨善洲除了自己的退休金,不要林场的工资,只接受每个月70至100元的生活补贴。林场曾多次提出,要给他一个月500元的补助,杨善洲总是说:“我上山是来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不仅不要林场给他补贴的钱,他还常常给林场倒贴钱。创办林场的22年里,杨善洲出差都是自己掏腰包,他在林场从没报过一张单子[32]。杨善洲还拒领有关部门按政策规定给他的50万元奖金。这种主动为国家为自己所服务的组织分忧、少拿工资与合法补贴、不领取合法奖金、因公出差自掏腰包、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贫困群众职工、为自己所服务的组织垫付开支而不报账的领导干部真是极为罕见,杨善洲这种种高尚行为所体现出的思想境界的高度真是超世拔俗。

二是杨善洲节约自己与家人的生活开支,从不多的工资中抽出一部分资助他人。杨善洲对人很大度,乐于助人,用自己的工资收入资助困难群众与干部职工。但杨善洲对自己的亲人却很“小气”,让自己的家人自力更生,过艰苦的农村生活。如1967年,杨善洲农村的老房已经破旧不堪,下大雨时,到处漏水,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只得在破房中不断变换位置躲雨水。妻子张玉珍感到很无奈,去到保山,找到杨善洲,诉说了家中的难处。杨善洲听说后,沉默不语了很长一段时间。随后,摸遍自己全身与翻遍全屋,只能找出30元钱,杨善洲惭愧地对她说:“你先拿这些钱去姚关镇买几个瓦罐,哪里漏就先接一下,暂时艰苦一下。”妻子回到家里,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爹爹确实没办法,他很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先凑合着过吧。”[33]张玉珍靠着坚韧的意志与顽强的努力,支撑着家中老少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由于杨善洲的工资收入很少给家人,满足不了3个孩子上学与家人正常生活的开支。所以,一到秋天,张玉珍就去山中采野果子,背到集市上出售。每天走近20公里山路的回报:张玉珍有2元钱左右的售野果子收入。与一般人相比,地委书记杨善洲的工资并不低。但杨善乐善好施,常常把自己的工资收入用于资助农村的贫困户、帮助村社发展生产:哪个生产队没有买种子的钱,他会立即拿出钱叫秘书去买种子[34]。杨善洲常用自己的工资收入资助与他一起共事的经济上有困难的干部职工,甚至用自己的工资给林场的职工发工资:“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果基地,招了一些临时工,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35]退休后,因带头创办林场的突出贡献,上级有关部门多次对杨善洲进行表彰奖励,杨善洲对奖金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一是拒绝领取奖金;二是把奖金的大部分用于植树造林、捐资办学、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上,留给家人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杨善洲的为人处世与领导工作行为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古代名言的现代经典注解。

三是杨善洲不用权力为家人与亲朋好友谋利。杨善洲曾长期担任领导职务,手中有权,但他既没有用公权为自己的亲属捞好处,也没有用公权为亲朋好友谋利。杨善洲常对亲属和身边的干部这样说:“我当领导,是给整个保山地区当的,不是给我们一家人当。”[36]杨善洲不仅严格自律,对他的3个女儿也是严格要求,从未用公权给他的女儿谋过好处。1982年夏日的一天,在保山地区中专生招考张榜处,杨善洲的小女儿杨会芹在榜单上多次寻找,还是未能见到自己的名字。看到这一情景的杨善洲过来拍拍她的肩头说:“别难过,明年再考。”小女儿担心地问:“爸爸,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杨善洲紧锁眉头,严肃地看着女儿:“不行!我没这个权力。”[37]一位亲戚到地委机关找到杨善洲,对他说:“大哥,你现在说话办事都管用,把我爱人、小孩从乡下调进城里吧!只求你这么一次。”杨善洲笑了:“唉,我这个共产党的干部可真不好当,办私事的都把我包围了……”他对这位亲戚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从政以来,杨善洲把公权私用的“后门”关紧,他从没违背原则批过一张条子,没打过一个“后门”电话。[38]在创办大亮山林场期间,“上级部门考虑他年纪大,上山下山不容易,给他配了一辆吉普车,他还是老规矩,私事不用公车,用了就要交钱。他老伴去医院看病,用了4次车,他一共交了370元的汽油钱。”[39]在公车私用被默许的年代,这样较真的公私分明的领导干部还真是极为少见。

四是杨善洲不让亲属按规定办理“农转非”,让家人继续留在贫困的农村生活。也许有人认为,领导干部的亲属肯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愁吃不愁穿,丰衣足食。但杨善洲的亲属却是长时期既愁吃又愁穿更愁住,得不到他合情合理合法的关爱与照顾。也许有人不相信,一个长期担任县级、地厅级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其亲属还是农业户口、妻子女儿还长期在偏僻落后的农村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但这是杨善洲家人真实的境况。为照顾他,组织上按有关政策规定,曾经几次决定把杨善洲的亲属从原籍调进城里,可他就是不同意[40]。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关心他,提出要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婉言谢绝了;1978年,上级组织部门通知杨善洲,他在农村的妻子、母亲、不满16岁的子女按政策规定可以转为城镇户口。可当组织部门把农转非的申请表格给了杨善洲以后,他却把这一表格放进了抽屉,再次婉拒把亲属农转非。他说:“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谁来种庄稼?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愿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41]在城镇居民福利多于农村村民、“农转非”盛行的年代,杨善洲这种行为所表现出的境界,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就这样,杨善洲在农村的女儿女婿至今仍然是每天种地、喂猪,孙子们开着农用车跑运输。曾有记者问杨善洲:“走出来这60年,您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用到了为人民服务上,可您没有尽到一个男人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政策允许和人之常情范围内的关照你也不让他们享受,这么做对您的家人是不是太过分了?”杨善洲面有愧色地回答道:“想想是挺对不起家人的,可我能怎么办呢?自古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42]这表明,他在忠孝难两全时,首先选择了忠诚于党的事业,以事业为重;在家国难兼顾时,选择了奉献于国家而不满足亲属合情合理合法的需求。这些高尚的言行,令人肃然起敬。

第四,杨善洲高尚的道德人格,还表现在他的“裸捐”、不留财产上。退休前,杨善洲用自己的工资收入捐助当地贫困的群众与干部职工,所剩无几,以至于无法维持自己与亲属的正常生活需求。杨善洲退休后领头创办的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2010年春夏时节,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但大亮山林场周边群众却仍然能喝到甘甜的泉水,群众情不自禁地说:“吃水不忘老书记,要不是他,真不知道这样的大旱我们怎么熬过去。”林场还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仅林木一项产值就有3亿元[43]。该林场的林木已经成材,有效地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其生态效益是巨大的。随着林木的生长,未来的经济价值、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还会不断增加。2009年11月11日,杨善洲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人民的,我只是在代表他们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只能物归原主。”[44]杨善洲真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45]后来,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纪念他创办林场的功绩与颂扬他的“裸捐”行为,把大亮山林场更名为“善洲林场”。

2011年4月13日,学习杨善洲精神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习近平指出:“我们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监督,不断增强辨别是非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公正处事、公道用人,克己奉公、清正廉洁。”[46]这表明,杨善洲高尚的道德人格与克己奉公精神得到了执政党的认可与颂扬。

综观杨善洲一生中的言行,不难发现,他虽然是一个物质上的贫困者,但却是一个精神上的富有者。“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47]杨善洲的心灵充满阳光与花香,圣洁而伟大,是一个具有真善美特征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自觉地造福于民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与献身事业精神、强烈的公仆意识与为民服务精神、正确的成就动机与开拓进取精神、执著的爱岗敬业与艰苦奋斗精神、高尚的道德人格与克己奉公精神构成了杨善洲精神体系(简称为“一个核心五种精神”),这一体系中的五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参见下图。

[参考文献]

[1][12][47]中组部.关于追授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3—21.

[2]王元辅.杨善洲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J].社会主义论坛,2011,(10).

[3]李绍祥.把群众当亲人[N].云南日报,2011—7—25.

[4][23][42]程三娟.对话杨善洲——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N].云南日报,2010—9—2.

[5][15]李章军.习近平: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N].人民日报,2011—4—14.

[6][27]冯胜瑜.学习杨善洲的大爱情怀[N].云南日报,2011—7—4.

[7]侬跃.人格魅力耀千秋——杨善洲精神的现实作用[N].文山日报,2011-11-25.

[8]纪荣耀.心存敬畏方能行止有度[N].解放军报,2015—1—20.

[9][13]张光雄.杨善洲精神:为民务实清廉的坐标[N].云南日报,2014—2—21.

[10]胡茂全.杨善洲:余辉也要映红半边天[J].劳动保障世界,2011,(12).

[11][46]任民.习近平: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J].先锋队,2011,(11).

[14][35]和学同.绿了荒山,白了头发,志在造福百姓——记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获得者杨善洲[J].社会与公益,2014,(6).

[16]雍明虹.学习杨善洲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N].云南日报,2013—8—6.

[17]李玉滑.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如何看待社会的共同理想[N].光明日报,2011—11—21.

[18]宗合.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追记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J].先锋队,2011,(7).

[19]周斌.重访保山忆善洲[N].经济日报,2013—9—18.

[20]姜洁.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事业——领悟杨善洲的事业观[N].人民日报,2011—3—3.

[21]任佳.发扬杨善洲精神,强化精神推动力[N].云南日报,2012—4—18.

[22]李秋生.有感于杨善洲的“实”[J].民主与科学,2011,(4).

[24]张严平等.地委书记退休后为家乡植树造林20 载[N].中国青年报,2011—1—30.

[25][33]张严平等.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追记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N].人民日报,2011—1—30.

[2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621.

[28]王光明.心底无私天地宽[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6—20.

[29]杨跃萍.回家是私事不能用公车[N].解放日报,2011—4—18.

[30]程三娟等.杨善洲的人格魅力[N].云南日报,2011—1—24.

[31]江云华.一个老党员的情怀——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采访侧记[J].党的生活,2010,(9).

[32][39]余洪伟.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境界——原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事迹剪影[J].神州,2011,(18).

[34]清枫.杨善洲:满目青山夕照明[J].金秋,2011,(7).

[36]莫官祖.以民为本方能做群众的贴心人[EB/ OL].云岭先锋网2015—07—03(10):22:31.

[37]程三娟.穷尽一生书写为民情——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下)[N].云南日报,2010—9—1.

[38]董维等.公仆的正气——记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N].中国青年报,1982—10—30.

[40]阳举文等.他带头不搞特殊化——记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N].人民日报,1980-10-29.

[41]姜洁.杨善洲的故事:不让亲属沾一点光[N].人民日报,2011—3—24.

[43]郑林华.“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学习和弘扬杨善洲忠诚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J].新湘评论,2015,(17).

[44]袁浩.学学杨善洲的“物归原主”精神[N].河南日报,2013—8—23.

[45]陈云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追忆杨善洲同志[N].云南老年报,2010—11—10.

责任编辑:李书耘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6)02—0024—10

收稿日期:2016—2—23

作者简介:廖雄军(1958—),男,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领导学与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杨善洲
《杨善洲》:以多种叙事策略塑造“时代楷模”形象
儿女讲述杨善洲:家训家风照亮四代人心
浅析合格共产党人应具备的精神
李雪健:感恩、 大爱、顽童
杨善洲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学习杨善洲精神与践行“三严三实”
学习杨善洲 发扬善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