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动化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建设方案研究

2016-07-14朱玉华

中国市场 2016年49期
关键词:技术型课程体系校企

朱玉华,杨 迪,付 思

(沈阳工业大学 辽阳校区,辽宁 辽阳 111003)

自动化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建设方案研究

朱玉华,杨 迪,付 思

(沈阳工业大学 辽阳校区,辽宁 辽阳 111003)

文章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发展目标,提出了自动化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中的具体建设方案,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从人才培养方案定位,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强化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教师培养,校企深度合作等多方面提出建设的方案。

自动化专业;应用技术型;方案建设;转型发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在我国尚属于新事物,如何建设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研究针对高等教育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确立自动化专业发展差异化生存的战略取向,结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合理制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转型发展的具体方案。

1 结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合理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

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辽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的调试、运行和管理及典型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与安装维护这两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强工程应用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充分体现学校的发展定位规划目标,紧密结合当前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自动化专业突出了以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结合、控制理论与系统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化工自动化方向专业特色。

2 构建基于岗位需求和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将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自动化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以企业和市场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其变化为依据,构建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基础理论教学以满足岗位技能教学的基础要求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实践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使提高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放在突出地位。

2.1 重视实践

进一步优化集中实践课程,构建优质的集中实践体系,加强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环节的力度,根据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过程,优化和设置集中实践课程,增加综合性实训课程,更新、充实和整合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结合适当的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实验项目,打通教学与科研,并跟报考劳动技能证书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满足应用技术转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2 加大实习力度

构建学生校外企业实习的平台,进一步加大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环节的力度,由企业和校内老师共同制定学生的实习内容,提高企业实习的效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找准合作企业,拟在2~3 年内新建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4~5个,利用企业得天独厚的生产现场优势,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

2.3 修订教学大纲

在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该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大纲,为课程的授课提供指导。

2.4 引入职业资格认证

在学院和系部的组织领导下,探索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对接的认证机制,提高学生的就业符合度和职业能力。

3 构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企业对人才要求具有积极的创新理念和活跃的创新思维,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和紧缺应用人才为目标,逐步建设成“专业实验+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研究和竞赛中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3.1 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创新教育观念

知识结构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围绕培养目标,考虑宽的知识面、厚的专业基础、新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根据专业的发展适时优化。

3.2 建立有利于提升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和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要求,根据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实践教学大纲。为使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校内实习基地化工仿真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室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3.3 以应用为驱动,通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课外活动提升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成立各类爱好者协会、创新小组、项目小组,指导老师定期为学生开办讲座,指导学生学习、应用新技术,指导学生选课题、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设计制作作品、撰写论文等,切实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4 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育人机制

采用教师、学生走进企业实习实训,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进入用人单位,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订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培养企业用得上的人才。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关系,做到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

4.1 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订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培养企业用得上的人才。教师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单位实习,强化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探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关系,做到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

4.2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1)与企业合作成立校企联合委员会,指导专业发展,学术人才培养定位。

(2)与企业成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3)派老师到工厂中做兼职的工程师、技术员、车间主任助理,为企业服务。提高双师双能的培养力度。

(4)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里担任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实验,承担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给学生做专题报告等。

(5)建立企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基地派驻学生实习、实训,毕业后留在企业,解决了学生就业难题。

(6)定期派出教师到校外的众多企业中调研,了解企业发展、岗位变化、技能需求。回校后及时调整教学设置及教学内容,甚至把调研的企业发展成实习实训基地,及时派学生、教师到新的企业中学习和锻炼。

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专业带头人培养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与实践能力提高以及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兼职教师作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培养高层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5.1 专业带头人培养

选拔1~2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以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为突破口,通过到国内知名院校、行业企业进修培训,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科研能力,达到双师素质。

5.2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与实践能力提高

选拔4~5名中青年教师分别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锻炼,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

5.3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兼职教师

从知名行业企业聘请3~4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企业运行经验的资深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教学改革工作,企业兼职教师重点承担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学,参与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工作,建立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带动本专业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的提升。

[1]张应强.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

[2]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

[3]刘汉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J].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11).

10.13939/j.cnki.zgsc.2016.49.187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自动化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16DB341)。

猜你喜欢

技术型课程体系校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