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明清江南士绅儒学意识的商帮文化初探
2016-07-14张婷婷
张婷婷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与人文社科系,江苏 南京 211156)
基于明清江南士绅儒学意识的商帮文化初探
张婷婷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与人文社科系,江苏 南京 211156)
商帮文化是地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综合。明清时代的江南,既是全国经济中心,又因科举的兴盛,成为绅商互流的重地。士绅阶层儒学意识发生嬗变,传统的利义观从“利义合”转向“利义离”。然而儒学意识对商帮文化的影响仅限于个别商帮,多为徽商兴衰原因的探讨,从士商关系、士绅阶层嬗变角度研究商帮路径演化及江南区域系统商帮文化比较,仍是有待于深入探讨的前沿课题。
江南士绅;儒学;商帮文化
伴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商帮(浙商商会,苏商商会,泰山会,江南会等)逐渐形成,通过士绅儒学的继承创新,通过商帮演化路径研究,努力引导新时代的精英阶层能够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多的正面积极作用。研究明清江南士绅儒学意识下的商帮文化;从儒学意识的角度研究士绅与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联系;从士绅阶层嬗变过程研究商帮路径演化,对徽商兴衰和宁波商帮近代转型的成功进行儒学归因;继承发扬积极的传统商帮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对现代商帮商会的形成、发展及未来趋势的理论研究有借鉴与促进作用。通过本文研究,以期对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商业道德重塑有所助益。
1 商帮文化研究简述
商帮实际上是以区域为中心,以业缘、地缘、亲缘为纽带,以会馆公所为异乡联络,既亲密又松散的自发性商人群体。*朱光耀.浅论明清商帮形成的商业地理基础[J].财贸研究,1996(4).明、清两代主要有十大商帮,它们分别是山西商帮、徽州商帮、陕西商帮、宁波商帮、山东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洞庭商帮、江石商帮、龙游商帮。从国内现有的文献来看,对明清十大商帮中势力影响最大的晋商、徽商研究较多,其次为福建商帮(闽商)、宁波商帮和广东商帮(潮商)研究,但从数量上已经大幅减少,最后为山西商帮,而山东、陕西、江右、龙游、洞庭商帮,研究文章均不足百篇。众多学者认为诚信守则、仁德至上是明清商帮共守的原则,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商帮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晋商“学而优则贾”;“钻天洞庭”审时度势;宁波商人敢为天下先;遍地龙游“无远弗届”;徽商“贾而好儒”。
2 江南士绅身份界定及阶层嬗变
“江南”既是一个经济地理概念又具有文化空间的含义。学术界值得重视的江南区域界定有李伯重的“八府一州”说,是以明清太湖流域为核心,整合自然和经济条件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和太仓直隶州,考量到商贸关系、物产人文及方言片区等因素。笔者认为“江南”还包括相邻的地理单元:宁波、绍兴、扬州、徽州等。明清商帮形成及近代商帮转型过程中江南士绅阶层出现变异与分化,结合商帮文化特征,本文将“江南士绅”的身份外延扩展至苏皖南部及浙江全省地方上与科举、捐纳、仕宦有关的精英群体。
“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民之首”,中国士绅主要有两个基础:一是封建农业经济;二是儒家思想价值体系。士绅身份的双重性质使得他们一直充当官民中介,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享有特权。由于商业利益的吸引,加之明代江南人口激增,而科举名额相对减少,使得士人入仕艰难,竞争激烈,“文而无位”,明中期士绅阶层与商人阶层发生阶层互流。19世纪到20世纪中国社会处在千古变局,一批江南士绅“弃儒就商”,像张謇、陆润庠等状元儒士秉承着实业精神加入商人行列,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陆续兴起缫丝、面粉、纺织、煤矿等近代工业,江南士绅阶层发生嬗变,科举考试废止,西学冲击,士绅原有的上升通道断裂,势必导致其寻求新的出路,职业自由化、专门化、多元化,他们或从军、从政、从商;或从事买办、翻译、报社编辑、记者、教师等新兴职业;或转型成为具有现代技术的知识分子。
3 江南士绅儒学嬗变与商业精神的互动影响
明清时期,儒学价值观发生嬗变,尤其传统的利义观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利义离”转向“利义合”。*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309.李梦阳在《明故王文显墓志铭》中指出:“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传统儒学相对立的不能并行的利义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儒学渐渐转向入世价值。另外,科举考试竞争激烈,晚明的江南士绅或有意或无望地选择经商,在江南地区“吴人以织作为业,即士大夫之家多以纺织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新安地区“士大夫之家,皆以畜贾游于四方”,大批儒士“弃儒就贾”加入商人的行列,势必会将儒学价值融入其经营活动体现其商业精神。士商互流早在明代中叶便已经在江南地区发端,这与社会思想嬗变不无关系,现就儒学嬗变与商业精神互动影响做如下探讨。
首先,士大夫对商人地位的肯定,愿意与之交游,积极为商人立传。
晚明以来,除了冯梦龙、凌蒙初的《三言》《二拍》等小说以及当时流行的戏曲取材商人的现实生活,除以商人、商妇为描写刻画的对象之外,名家文集也多有为商人立传,撰写寿序和墓表的文章。比如汪道昆《太函集》和李维桢《大泌山房集》都集中记载商人生平事迹。另外,商人巨贾为了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交际应酬也罢,附庸风雅也罢,与士人往来频繁,归有光在《白庵程翁八十寿序》中有记载:“新安程君少而客于吴,吴之士大夫皆喜与之游。”而士人对于为商人立传“请文之礼”的润笔也逐渐接受为合情合理的报酬,欣然纳之。
其次,商人本身重商思想的解放与社会美誉度的提高。
“四民异业而同道”,士商界限逐渐模糊。由于商人尤其是徽商讲究宗法制度,在扶助乡里、赈济贫民、修缮宗祠、兴办教育等公共事业上做出突出贡献,使得其社会美誉度提高,得到乡里及政府的肯定,所以才会有王世贞在《清溪蒋次公墓志铭》中记载商人蒋克恕回归黄山故居丰乐里,捐出千金修桥铺路,又在行旅之地建亭供人休憩。最后蒋氏发出:“贾故自足耳,何儒为?”的感想。而汪道昆在《太函集》卷五十五说: “大江以南,新都以文物著,其俗不儒则贾,相代若践更。要之,良贾何负闳儒!”更是振聋发聩,商人本身对商业成功的自豪和骄傲溢于言表。
再次,入太学的儒生中商人子弟增多,“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儒生有商人背景,对商人自然比较亲近,很多商人子弟入太学读书并不一定为了谋求功名,光耀门楣只是一方面的考量,入仕更重要的是一种打通官商的手段,为了利于自家的商业经营以儒生的身份建立必要的官商桥梁。
最后,儒学知识转向现代技能。
1905年以后,科举废止,传统的儒学被数理化、工程、医学、实业、政法、教育、外语等现代技能所取代,士人对四书五经弃之不用,转而“趋新”以学理投工。儒学由原来的“重道”向“重器”转变,新兴学校的兴起逐渐取代旧有的儒家私塾等讲授,儒学知识逐渐被现代技能所取代。
综上所述,晚明以来,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发生嬗变,由原来的“利义离”转向“利义合”,儒生“弃儒从商”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士绅合流,儒学嬗变与商业精神互动影响,原有商帮文化的积极因子:比如诚实守信,仁德至上等在现代商业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1]张正明.明清晋商与徽商的比较[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 .
[2]杨涌泉.中国十大商帮探秘 [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3]于立臻.明清时期徽商伦理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4]王廷元,王世华.徽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5]陈爱娟.晚明商潮中儒士的价值取向及其心态[J].安徽史学,1999(4) .
[6]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13939/j.cnki.zgsc.2016.47.112
张婷婷(1981—),女,辽宁沈阳人,金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人文社科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美学,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