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单元习作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之探索
2016-07-14魏富梅张家口市桥东区红旗楼小学
魏富梅张家口市桥东区红旗楼小学
小学阶段单元习作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之探索
魏富梅
张家口市桥东区红旗楼小学
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千人一面。作文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生活单调枯燥,缺乏生活体验,缺少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似乎每天一样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可写的东西,只会从充斥市场的一些优秀作文选中搬来套去。
这样的现状,不仅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会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堪忧!进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思考、探索,我发现小学阶段单元习作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可行之法。
这一灵感的产生源于薛法根老师在《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谈到的“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确立了四个走向的教学思想,即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解读语文教材,积极开掘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组、整合;变革教学方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综合效益;完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得到整体发展。”让我茅塞顿开——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何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索一条单元习作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之路……
在我们语文学科内,课例可以重组,知识可以整合,渠道可以拓宽……习作教学当然也可以尝试不同年级的每单元习作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只要在实施前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课中尽情展示,自主探究,玩中有思;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写作兴趣,积淀写作情感,积累习作素材,悟得方法技巧,形成习作的基本能力。就不怕写作时找不到实实在在观察的“点”,就不怕学生写出的作文“人云亦云”,更不怕学生的作文写得没意思了。
单元习作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整合的具体方法,我概括为“活动引路,分步指导,阶段成文”。那什么是“活动引路,分步指导,阶段成文”,如何将“分步指导,阶段成文”的习作教学理念进行到底,有效落实到我们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我也是思忖再三,经过这学期自己的实践经历,通过对各位名师习作教学设计的吸纳,现谈谈我的浅知拙见。
一、根据特点,整体谋划,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乐趣
文章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习作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历练和持之以恒的实践锻炼。因此,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必须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做到每个学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一次习作教学都有所侧重,逐步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切不可“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我们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新课标》确立的不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来确定各学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与能力训练重点:低年级(第一学段)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性写话和童话体写话,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能力,增强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因此,这个阶段可以开展“故事大王比赛”“最佳传话筒”……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会不断提高;中年级(第二学段)是儿童观察的活动的“敏感期”,观察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微性和概括性显著提高,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即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有序性。可以举办“棋王争霸”“树叶粘贴画”……活动时学生全力以赴,写作时学生流连忘返,这样写出的文章一定生动有趣;高年级(第三阶段)是儿童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的阶段,其习作训练形式应该从观察习作转向有明确交际目的实用型习作,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记者招待会”“好书交流”“辩论会”等活动形式学生们也是喜闻乐见的。
二、读写结合,系列练笔,让学生在习作中找到自我
在每个学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的诸多习作训练中选取几个本学段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立足全册,立足所在单元的多角度整体谋划,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热情在习作中得以挥发,让习作的外延拓宽到生活中去。所谓“读”,就是读课文,读课外书,读报纸,看相关资料或影片;所谓“写”,就是就是根据习作教学的需要,结合班上学生实际,开辟多个系列的习作训练途径,引领学生多练笔。这个过程,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以进行有针对的活动(可调查学情、各项数据,可搜集有关资料积累或做成剪贴报,可观看相关影片,可进行相关话题辩论,可推荐相应的图书阅读,可准备所需的东西进行观察或实践,可对有目的的活动、实验交流)。让学生有兴趣的铺垫,渐渐积淀感情,随时积累素材,基本解决学生在习作课上“不想写,没的写”的问题。
第二阶段以创设情境写作,多形式评改为主。过程中,先穿插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点的写法指导,储备写作的方法,跟进活动,分步的系列成文,有第一阶段的铺垫和准备,学生在此阶段基本能做到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理念,给学生充分写作的时间。
第三阶段是此次习作训练的延伸,不但可以推荐相关经典名著阅读,深化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将作品张贴、投稿或成集,品尝成功喜悦,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改写,熟练技巧……
总而言之,为了在各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习作水平,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学习观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找到自我,让学生有情想抒,有的想写,有法可用——作为语文教师,责任重大,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