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思想
2016-07-14黄姝敏李小青彭晓霞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510900
黄姝敏 李小青 彭晓霞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510900)
论《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思想
黄姝敏李小青彭晓霞(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510900)
“替天行道”既是《水浒传》中一百余八条好汉都奉行的原则之一,也是梁山水泊的宣传口号。而这个“替天行道”不仅暗含神秘的天道思想,也有比忠义精神更加丰富的内涵,且对整部小说故事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替天行道;天;道;口号
金圣叹有言:“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那么《水浒传》何以得金圣叹先生如此盛赞?《水浒传》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研究我国文学、社会风情等方面的重要读物,且水浒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刻画生动,性格描写鲜明,人物行事尤为鲜辣,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支撑众多水浒行事人物的精神思想——古人崇天敬道的“替天行道”思想,就不得不细细分析了。
一、溯源“替天行道”思想
古人尊崇天,敬畏天命,更不敢逆天道。而天有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两层含义。孔子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孟子云:“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孟子·万章上》)此为自然现象,谓之天。而《荀子·天论》中语:“天行有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便是天之规律,称之为“天道”。天道即天的行为过程,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抗拒的,因此人要遵循和顺应天道,顺承天的意志。
春秋战国时期,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者,讲究“天道自然”“天生道”;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讲究“天命论”,主张“天生由命,富贵在天”“五十而知天命”等。这些天道天命思想不仅影响了人的思想,观念也渗透到文学创作中。
水浒故事中最早出现“替天行道”是在元杂剧《黑旋风双献功》第四折:“宋公明替天行道,到今日庆赏开宴。”。元代的替天行道反映的是“除暴安良,伸张正义”思想,表达了人们渴望有外力来充当“替天行道”角色的愿望,而小说则受此影响,故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成为了百姓口中的正义之说。
在“九天玄女之神论说”中,好汉们受命于天,转世为人,使得“替天行道”这一说法更具信服力,“替天行道”也就成了宋江行事的正当理由。于是,宋江便打着这个旗号招兵买马,干“正当”的事了。
二、“替天行道”口号,贯彻水浒整部小说
(一)《水浒传》赋予“替天行道”神秘色彩
从第一章的“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到九天玄女,都只不过是一个引子,误走妖魔是为天道,后面引出玄女的天书故事才是“天道”的辩词。所谓“有因必有果”,这便是一个“天道循环”,而循环的正是梁山好汉们。宋江答应玄女做的三件事:一为主全忠仗义,二为臣辅国安民,三是去邪归正。古代宣扬天人合一,天子即为天的儿子,天子听从天的意志,管理人间百事。玄女让宋江做这三件事既为遵循天道,又为宋江的招安打好基础。此曰为“天道”,不可违。
(二)宋江派以“替天行道”之饵,收人入囊
梁山能赚多人入伙,“替天行道”这口号功不可没。这个口号既能维系队伍,又可号召人马。上梁山,并非人皆自愿,如秦明、关胜、卢俊义,这等人皆为宋江打着“替天行道”的口号给“骗”过来的。罗真人说“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宋江能将上至朝廷官员,下到流氓草寇都拉上梁山,不全因他的忠义精神,而是宋江抓住了众人的心理共同点:“替天行道”。正义是众人所追求的精神高地,而在众人眼里,“替天行道”正是正义的化身。宋江一行多次拿出“替天行道”来说服被俘军官,将一群落草“贼寇”变成了替天行道的执行者,增强他们心中的正义感。而“替天行道”也渐成为维系梁山的精神纽带。
(三)宋江打着“替天行道”之旗,行向朝廷招安之实
“替天行道”的实质是维护君臣之义。鲁迅如此总结水浒:“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宋江的“替天行道”钝化了天道,倾向于天子之道,就是想得到朝廷的注意和重用,可以替天子行道,从而流芳百世,以正义之名扬名天下。如在拉他人上梁山时,宋江更是多次表达了自己替天行道以招安的想法。《水浒传》第五十六回宋江与徐宁谈话:“见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绝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受诏之心,可谓人尽皆知;第七十四回:“臣闻梁山泊上立一面大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此是曜名之术。民心既伏,不可加兵……招安来降……”后天子考虑梁山的“替天行道”旗子,同意了此事。至此,宋江“替天行道”的口号真可谓上可深得朝廷青睐,下可拉拢民心。
三、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实质背离百姓的意志
梁山泊虽然标榜“替天行道”,却与百姓心中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的“替天行道”背道而驰。
自古为“替天行道”而去“劫富济贫”的行为在百姓心中是正义的,因此世人多认为水浒中的“劫富”亦是如此。然而,水浒剧情却与之不同。虽劫富,却无济贫。在第16回《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梁山好汉劫下梁中师的财物约十万贯,十万贯为五万两,相当于一个亿,此财富实在不容小觑。这十万贯钱财,贪官污吏没少掠夺民脂民膏,实为不义之财。晁盖等人富是劫了,但没“济贫”,而是内部瓜分了,并没有将钱财用作正义之道。“打劫过路商”“打家劫舍”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中许多头领上山前的生存之道,这也成为后来梁山的主要生财之道。劫富之财要么瓜分,要么盖房筑楼,根本无暇顾及百姓。更甚者,打劫的财物就来自普通良民。如此掠夺百姓,梁山好汉的劫富济贫实为变异了的替天行道。
在梁山好汉中,母大虫孙二娘开肉馒头店;宋江为赚秦明而使其一家老少陪了性命,甚至害死了青州城的数百户人家,这等“替天行道”何等讽刺。黑旋风李逵在法场救宋江后大开杀戒,上至军官下至百姓,无一幸免,落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的惨境。李逵为了赚朱仝入伙而向四岁小衙内下毒手;吴用等人攻破大名府时“民间被杀死者五千人,中伤者不计其数”等行为,均歪曲、私利了“替天行道”的实意,背离了百姓的意志。
宋江的“替天行道”常被世人解读为“忠”,是为苍生百姓。然而实质却是宋打着“替天行道”的旗,行满足自我目的之实。当宋在法场得救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火烧无为军,黄文炳一门四五十人,无论大小尊卑,一律杀尽。纵使黄文炳罪恶深重、腐败黑暗,但宋江烧杀黄文炳满门的做法,尽显其无视人性命的凶残与暴戾。金胜叹言宋江为伪君子,李贽也评判宋江“大不是,大不是。”可见,宋江个人情绪和自私的替天行道思想并非深得人心。
[1]胡适,鲁迅.《解读<水浒传>》.辽海出版社,2010.3.
[2]古耜主编.《中国作家别解古典小说 悟读水浒》.京华出版社,2009.6.
[3]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1.
[4]鲁迅.《三闲集.流氓的变迁》.《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文学出版社,1995.
[5]王平.《<水浒传>.“替天行道”考论》.山东大学文史哲期刊,2010(1).
[6]杜贵晨.《<水浒传>“替天行道”论》.菏泽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