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扣“三”字,感受名著魅力
2016-07-14张居勋
张居勋
《三打白骨精》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故事内容妇孺皆知,学生早已烂熟于心,情节早已不再被吸引,课文的语言也很是平朴,和名著原文比起来,课文已做了大量的删减改动,好多地方描写单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课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如果说我们的任务仅仅停留于简单的学词学句和内容掌握上,那么就背离了教学目标,改编后的课文应该是一个“引子”,要让学生透过这块“压缩版”,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带领学生走进名著,唤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一、追溯“三变”,感受白骨精的性格
1.首先让学生找出白骨精三次变化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整体感知文本,感受三次变化之妙。
2.第一变:变成村姑美貌之妙。(出示文中句子)“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
①第一次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村姑?(美貌)
②能相像出村姑美貌的样子吗?文中只有“美貌”一词,对村姑的描写很是单薄,在西游记的原著中,却有着一段这样的描写。(课件出示)
你觉得这段描写怎么样?(让学生感受具体生动形象)
③《西游记》最著名的版本李卓吾批评本,在妖精第一次变少女的文字描写后,李卓吾只批了一个字。你们猜,是哪个字?(妙)年龄变得妙,长相显得妙。
④可是,同学们想一想,在这美丽的外表下面隐藏的是什么?(恶、狡猾、诡计多端)
3.第二变:老妇寻女合情之妙。
(出示文中句子)“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
这一变妙在哪儿?(变成老妇人找女儿,合情合理;年满八旬,手柱竹杖,一步一哭,让人产生恻隐之心)
4.第三变:同为向善信佛之妙。
这回又变成白发老公公。原著中有这么关键的一句,读读,看看妖精这一变,又妙在哪儿?
【很自然地把原著中的经典描写和课文结合起来有机地引入了课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感受了名著语言的魅力,折射出情节的精彩,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5.一共变了三次,变成村姑可称作“美人计”,变成老妇人一步一哭称作“苦肉计”,变成白发老公公离间唐僧师徒关系称为“离间计”,一计接着一计可谓“连环计”,真是一个“妙”。你感受到白骨精的性格了吗?
6.把你的感受带到这些句子中,读一读。
二、追溯“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
1.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孙悟空的性格,请你找出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内容。
2.(指名说,出示相关句子)自由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提炼打的三个动作:劈脸一棒;当头一棒;抡起一棒。
师:三打,每一打都不尽相同,可见作者用词之妙,从这三打中,你感受到孙悟空什么性格?(机智、勇敢、坚定、本领高强)
4.一起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坚定、本领高强。
三、追溯三次责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
1.过渡:孙悟空见妖精当头就打,这引起了唐僧的极大不满。请你找找描写唐僧的句子,读一读,想想唐僧又有着怎样的性格呢?
2.交流句子,指名读。
3.唐僧第一次对孙悟空的态度是什么?(责怪)第二次呢?(责罚)
哪些词写出了唐僧对孙悟空的极大不满?
4.课文两次写孙悟空打后师父的责怪,责罚,唐僧第三次的态度在课文中却未交待,让我们看看原著中描写的情景:
(课堂展示原著中第三次的片段)
如果说第一次是责怪,第二次是责罚,那么第三次可说是严厉的惩罚了。
5.从这三次唐僧的表现,你觉得唐僧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指名说。
师:在《西游记》中,唐僧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心地善良、诚心向佛,他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但同时他又愚钝、不分青红皂白、顽固执着。
四、抓住“三”字,感受写法的妙处
1.文章写了三变,悟空三打,唐僧三责,叙述的次数相同,可你们读着,重复吗?
2.这三次,每次内容不同,程度加深,情节曲折,这是文学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