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浙东史学大发展原因探析

2016-07-14邢莺莺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6年5期
关键词:官学浙东史学

⊙邢莺莺[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



南宋浙东史学大发展原因探析

⊙邢莺莺[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南宋浙东史学大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庆历兴学,州县普遍建立学校,发达的官学系统,使人才培养制度化;加之南宋书院遍布,浙东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二,宋室南迁定都临安,政治重心的南移,带动了人口的南迁,大量的文人南下居住于浙东,带来先进的文化,而且浙东还是临安的文化腹地。同时,南宋浙江的印刷业发达、藏书丰富,这些都促成了浙东文化的兴盛。第三,浙东渊源的学术谱系统的建立,形成了深厚的学术根基。

关键词:浙东史学发展南宋原因

浙东是中国史学的发源地之一,浙东史学从汉唐就已开端。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相传为会稽人袁康所作、后又为会稽人吴平修订的《越绝书》,是浙东学者的早期史著。此外,东汉山阴(绍兴)人赵晔著《吴越春秋》,唐代余姚人虞世南作《帝王论略》,都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因此,在汉唐时期,浙东学者就已经对史学予以重视。宋代是浙东学术大发展的时期,涌现了像吕祖谦、陈亮、叶适等学者,这些学者都生长于南宋浙东地区,又都擅长于史学,所以往往被称为浙东史家。浙东史学作为一个史学流派,是从宋代,严格地讲是在南宋时期正式形成的。①何以浙东史学在南宋得到大发展,进而正式形成史学流派呢?这里面既有浙东史学自身的传承和发展,也有时代的因素。下面本文就浙东史学在南宋时期大发展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一、南宋“史学”独在浙东发展的原因

两浙是宋代先进地区,商贸繁荣、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也是南宋学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这一时期,浙江儒者的人数增加极为惊人,比北宋时期增加了四倍多,达四百人左右,几为江西、福建的一倍,四川五倍多,更为中原十倍、湖湘十三倍、关中五十多倍,使人诧异至极。②钱塘江将浙江分为了浙东和浙西,钱塘江以东为浙东,以西为浙西。浙东共包括绍兴、宁波、台州、温州、丽水、金华、衢州、严州八府。浙西在狭义上是指杭州、嘉兴、湖州,广义上的浙西则包括苏州、松州、常州、杭州、嘉兴、湖州。本文所指的浙西则是通常广义上的浙西。南宋浙东史家,大致都集中于绍兴、金华、永康、永嘉、宁波五个地区,这五个地区的史学,可称为南宋浙东史学的五个分支。③在浙东学术中,其精髓就是浙东史学。宁波的浙东史家有黄震和王应麟;绍兴地区则有陆游、高似孙等;金华地区则有吕祖谦和唐仲友;永嘉地区则有叶适、陈傅良和薛季宣;永康地区则有陈亮。然而,南宋一百五十年间,浙西的学风与北宋相比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毫无进展。在寥寥无几的浙西学者中,最著名的要推张九成了。④何以在南宋时期浙东史学大放异彩,而浙西与浙东相比较却显得黯然失色呢?这里主要是因为浙西特定的地理位置。宋室南渡以后,将首都建立在了临安,浙西则成为了南宋与金朝拉锯战争的前线地带,南宋建朝一百五十二年,与金朝进行了百年的战争。处于战争的前线,使得浙西的学术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而浙东则是处于战争的后方,因此学术较为发达。

二、庆历兴学,建立发达的官学体系

宋代的官学大体上沿用唐制,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北宋前期的中央官学主要是国子学和太学,而地方官学则主要是由州一级设立的州学和县一级设立的县学两级组成。⑤但是,现存的这些学校的规模和覆盖范围均不大,而且办学不力。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积极推行新政,“庆历兴学”由此开始。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明确提出了“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的主张,要求全国州县兴办学校。宋仁宗于庆历四年(1044)三月下诏天下州县立学校:“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士大夫之行;更利革弊,以尽学者之材……其令州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乡里宿学有道业者”⑥。此外,还特别规定学校面向本地全体士人开放,没有门第限制,只要品行方面没有大问题即可。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很快形成一股兴学高潮。在这次兴学运动中,各州县建立了大量的官学,地方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中央官学的太学也建立了起来,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完善而发达的官学体系,从而也使得地区的人才培养制度化。

“庆历兴学”为地方办学提供了合法的依据,首开州县广兴学校的先例,普遍激发起州县地方兴学的热潮。庆历兴学诏下之日,“吏民感悦奔走,执事者以后为羞”⑦。这种大规模创办地方官学,将官学学习作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条件,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官学的发展。⑧同时,普遍兴学适应了一般中小地主子弟读书应举的要求,扩大了文化学术的传播。⑨

除了官学和私学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教育学术组织,这就是书院。私人讲学的书院,起于唐中期,到了南宋,浙江的书院相继而起。宋代书院总计有二百零三所,浙江就有三十四所,仅次于江西,居全国第二名,而绝大多数的书院又建于南宋,创设最多的是南宋理宗时期。南宋时浙江著名的书院有金华丽泽书院、道一书院、台州上蔡书院、温州虎丘书院、永嘉浮址书院、绍兴稽山书院、上虞月林书院、慈溪慈湖书院、楼氏精舍、杜洲书院、石坡书院和宁波甫东书院,等等。南宋的书院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地位高。各地方的官学和书院的建立,使得南宋浙江的讲学之风随之大盛,而浙东处于临安的文化腹地,属于临安文化圈之内,文化更是发达。

三、宋室南渡,人口南迁,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

靖康之难后,1183年宋室南渡,政治中心的南移,随之的是人口南迁的进程加剧。在这次的南迁过程中,大量的朝廷官员和文人随之南下。由于中国政治中心转移到了东南地区,因而浙东地区的经济文化都迅速发展起来,加上讲学成风和印刷术的改进,给浙东史学形成学派创造了客观条件,下面就以上各方面的原因进行逐一分析。

首先,在南迁人口中,统治集团中的成员从皇帝、后妃、外戚到文武百官及其家属全部都前往了南方。这些人大多是在靖康之变时就已经率先南逃的,虽然人数不多,但是由于他们的特殊社会地位,对以后南方的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南宋时期,文化重心南移局面的形成,与北方中原士族的南迁密切相关。因北方社会长期战乱,士民大批南迁。绍兴十八年(1148)大理评事莫檬说:“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一时间“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陈亮也说:“钱塘终始五代被兵最少,而二百年之间,人物日以繁盛,遂甲于东南”。如王应麟其先是开封人,曾祖安道乃一军官,建炎初,息脾南渡,后定居郸县。慈溪名族,也自称“沐宋遗宗”。宁波的文化,也因宋室南渡而有一日千里之势。大批文化人的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学术文化,加上南宋定都临安,浙江成为京畿之所在,就成为士大夫和文人学士争名夺魁、显露才华、施展本领的场所。随之而来的是,浙江本地人才的纷纷崛起。据余瑛先生《宋代儒者地理分布的统计》一文所载,这一时期浙东儒者人数已达89人之多,比初期差不多增加了两倍。与中原(指今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人数相接近,如果再如上浙西中的杭嘉湖等州的浙江学者,则要超过中原的儒者人数了。

其次,南宋浙东学者重视史学。因为南宋王朝一直处于与北方金朝紧张的对峙中,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同时,南宋由于统治地域较小,朝廷赋税繁重,社会矛盾突出。浙东学派的各个分支:永嘉学派、金华学派、永康学派,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面对同一社会问题,形成了在学术上有相同旨趣的流派。因此,为了解决种种社会现实问题,他们从历史中总结经验,联系现实,寻找正确的解决之道。

第三,南宋印刷术浙江最称发达,当时全国刻书的地方有一百七十多处,其中以两浙最多。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雕版印刷首推两浙,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媒介和工具的造纸、印刷、刻书、藏书业在南宋的浙江堪称天下第一。浙江的造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南渡以后,由于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社会上对纸张需求量猛增,浙江的造纸业更加发达。发达的印刷术扩大了学术著作的流传范围,也促进了浙东地区学术的发展。此外,南宋浙江公、私藏书为天下之冠。宋代浙江有名可考的藏书家有三十三人,其中绝大多数在南宋。“南宋之世,以越、闽为最盛。”南宋浙江图书的大量刊印传播,加之公、私藏书的丰富,促进了浙江学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对大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学术谱系统的建立

任何一种学术文化都是有其传统的。何炳松先生曾指出:“南宋以后程颐一派的学术流入浙东演化而成为所谓前期的浙东史学。”学术谱系的传承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直接师承而依次向前延续是最普遍的,此外还有一种超越直接师承关系、出于同代甚至不同时代之间的学统认同。在南宋浙东史学的五个分支中,大多有这样或那样的家学关系,大致上绍兴、宁波的史家以父子世业者居多数,永嘉史家以师弟传承和朋友切磋为其特色,金华、永康的史家则兼有家学与师承。这样,在父子世业、师弟相承、朋友切磋的情况下,浙东史学终于逐渐形成为具有特色的史学派别。下面仅以南宋浙东史学代表吕祖谦为例。

吕祖谦,字伯恭,浙江婺州金华人,是南宋金华学派的创立者,尚书右丞好问之曾孙,从祖文清吕东莱先生本中、父仓部吕先生大器。自其曾祖始居婺州为发端、其先祖为河东人,后徙寿春,又徙开封。故其家学渊源可远溯六世祖文靖公吕夷简,五世祖正献吕晦叔先生公著,四世祖侍讲吕原明先生希哲。祖谦之弟祖俭,字子约,著有《大愚集》,“受业祖谦如诸生”。祖谦子延年,“不及受学于成公,盖亦得之大愚也”。仅吕氏一门,“登学案者共十七人,凡七世”。当时全国各学派的代表人物皆乐意与吕祖谦交往。陈傅良、薛季宣、徐元德等人就常到他家里和他讨论学术问题,而且经常一住就是十天半月。陈亮、叶适也常和他交往,彼此之间书信往来频繁。这些浙东学者相互之间进行着交流讨论并相互影响,而且能在同一精神鼓舞下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个性。王应麟,字伯厚,浙江宁波人,曾任起居舍人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有《汉艺文志考证》《通鉴

地理考》《通鉴地理通释》《困学纪闻》《汉制考》等史学著作。其父王伪曾任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是吕祖谦再传弟子,撰有《四朝史舆服志》,王应麟是在其父亲的教导下成才的,故王应麟既是史学世家出身,亦为吕祖谦后学。因此,南宋浙东地区的学者们之间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已经建立了一个传承的学术谱系统。学术谱系统的建立使得浙东史学的发展得以源远流长,长盛不衰。

五、结语

浙东是中国史学的发源地之一,浙东史学从汉唐就已开端。南宋时期是浙东史学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南宋与金朝割据战争的前线,浙西在此时文化衰落,与浙东相比较显得黯然失色。同时,在这一时期,浙东史学形成了正式的史学流派,并涌现出了吕祖谦、高似孙、陈亮、唐仲友、叶适、黄震等一大批史学名家。浙东史学之所以在南宋时期发展的原因既有其自身的学术谱系的深厚渊源以及浙东学者继承与流传的主观愿望,也有外在的客观条件。这些多方面的原因,最终促成了南宋浙东史学流派的形成并得到大发展。

①叶建华:《浙东史学流派简史》,《浙江学刊》1990年第6期。

②余瑛:《宋代儒者地理分布的统计》,《禹贡》1934年第5期。

③朱仲玉:《试论南宋浙东史学》,《浙江学刊》1988年第1期。

④徐吉军:《宋代浙江学风概述》,《浙江学刊》1989年第6期。

⑤李兵、宋宙红:《论庆历兴学对北宋书院发展的影响》,《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⑥转引自孙旭红:《北宋四明地区教育述论》,《教育文化论坛》2014年第1期。

⑦文娟:《范仲淹教育实践述论》,《船山学刊》2006年第1期。

⑧李兵、宋宙红:《论庆历兴学对北宋书院发展的影响》,《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⑨黄新宪:《范仲淹对北宋教育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作者:邢莺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官学浙东史学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新浙东报〉史料选编》编辑经过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反思改革开放40年史学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
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浙东传统村落祠堂史及建筑形制研究
宋代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
史学漫画馆
宋代书院的发展及其与官学的关系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