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青同志送我一本书
——《粟裕战争回忆录》读后感

2016-07-14吕峰

大江南北 2016年6期
关键词:粟裕回忆录中央军委

□吕峰



楚青同志送我一本书
——《粟裕战争回忆录》读后感

□吕峰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粟裕的夫人楚青同志是扬州市人。当我得知楚青同志逝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沉痛。我与楚青同志相识、相交的往事,一幕幕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楚青同志于上世纪80年代末,回扬探亲。时任市委副秘书长的我,有幸被指定负责对楚青同志的具体接待工作。在接待交谈中,我惊奇地发现,我与楚青同志还是“三同”呢,即同是扬州人,同住一条街(中小街),同是扬州中学校友。由于经常接触,我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情谊。后来,我利用赴京出差的机会,曾登门拜访过她,并有一些书信往来。

粟裕几十年来跟随毛泽东、朱德打过很多胜仗,功勋卓著,扬州人民非常崇敬他、热爱他。特别是在1946年下半年,在我们家乡由他直接组织指挥的取得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的苏中“七战七捷”,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正因为如此,在我与楚青同志的交往中,出于崇敬和好奇,常常向她了解粟裕有关革命经历和带兵打仗的一些故事。

1990年楚青同志赠送给我《粟裕战争回忆录》,这部著作是在粟裕逝世三年后,以楚青同志为主,根据粟裕同志生前的口述记录整理出版的。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杨尚昆同志题写了书名。楚青同志赠书,鼓励我反复认真学习研读。我这里就其中感悟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粟裕是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典范

粟裕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过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具有丰富的带兵打仗经验。1928年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粟裕开始接触到毛泽东是在以游击战争为主要作战形式的年代,粟裕对毛泽东、朱德总结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领会很深,认为这是把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的辩证关系贯穿于游击战的作战原则之中,是游击战争必须遵循的规律。与此同时,粟裕还受到了毛泽东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懂得了“打仗是为了建设根据地,建设根据地是为了打更大的胜仗创造条件”的辩证道理。

1935年,粟裕担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师师长,带领部队深入到浙东南开展游击战活动期间,对毛泽东总结创造的游击战争方针、原则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并在作战、行军、宿营等方面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具体要领;同时,把武装斗争与建设革命根据地有机结合起来,要求部队指战员学会打仗和做群众工作两套本领,搞好根据地建设。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在失去了与中央的联系(仅有的一部电台在一次战斗中丢失了)的情况下,取得了长达三年的立足、发展和击败敌人多次“围剿”的重大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研读这部战争回忆录时,我深深地体会到粟裕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成果,像一条红线活生生地贯穿于全书各个大大小小的战斗、战役之中。粟裕说,“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指挥我们打了一系列胜仗,使我们认识到两军对阵,不仅仅是兵力、火力、士气的较量,也是双方指挥员指挥艺术的较量”,“战争指挥艺术是一门无止境的学问”。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在确保如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等粟裕直接指挥和参与组织指挥的战斗、战役的取得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粟裕与夫人楚青

粟裕对待上级的决策既能坚决贯彻执行,又敢于直言自己的意见

粟裕在历次战斗、战役中,善于把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与全国形势以至国际形势联系起来,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并结合当前敌我双方所处的态势,提出具体执行方案,分析其中的利弊,阐明自己的态度,供上级参考。由于提出的具体执行方案切实可行,常常被中央军委、毛泽东肯定和采纳,充分说明中央军委、毛泽东对他的高度信任。粟裕说:“作为军事统帅的毛泽东同志,这种既通观和掌握战争全局,又处处从战场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使我很受感动。”粟裕在实践中努力学习并效仿和运用,因而打起仗来,他对下级指挥员也给予他们以战场独立处置情况的机动权和主动权,对于调动各级指挥员的主观能动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末,曾多年跟随粟裕作战的原装甲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来扬州故地重访,他对粟裕的高超指挥艺术赞不绝口,深有体会地说:“在他的组织指挥下,打起仗来放心、舒心、干脆、痛快!”

据楚青回忆,粟裕对上级的指示,中央军委的决策,敢于从实际出发提出自己不同意见。例如,解放战争初期,中央军委根据当时的战局,电令粟裕率主力与陈毅军长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对此,粟裕认真地学习研究了战争开始以来中央军委的有关指示,从战争全局出发,结合实际,在反复认真考虑的基础上向中央军委呈报了主张先在苏中打几个胜仗,歼灭敌人部分有生力量后,再转入外线作战的意见。中央军委、毛泽东对一线指挥员的意见一向极为重视,立即电告粟裕同意在苏中打几仗。结果,粟裕不负中央领导的重望,在敌我兵力相当悬殊的情况下,凭借高超的指挥才能,仅用40多天时间,就以3万兵力取得了消灭敌人5.3万的重大胜利,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苏中“七战七捷”。又如,1948年夏,为改变中原战局,中央军委电令粟裕率部渡江南进。粟裕意识到中央军委指示的重要战略意义,但根据当时局势和各方面利弊条件,他认为先在中原地区打一场大歼灭战,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后,再渡江作战更为有利。粟裕在积极组织做好渡江南进准备的同时,先后三次向中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毛泽东对粟裕这一建议,十分重视,要陈毅和粟裕速到西柏坡面议。在听取了粟裕关于暂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的理由和方案后,中央领导进行了研究,同意了这个建议方案,并确定由粟裕为战役总指挥。此次行动最终取得了消灭敌军80万的重大战果。战后,毛泽东幽默地对粟裕说,这是你敢于坚持真理的“伟大的骄傲”,并高度评价粟裕建议的淮海战役,使解放战争至少推进两年!

粟裕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所特有的崇高品质和虚怀若谷的宽阔胸襟

粟裕为人非常谦逊,每当在作战中取得重大成就,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等领导人表彰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以及他的直接领导陈毅的正确指挥(他称陈毅是一棵大树,“我们在树下好乘凉”),胜利是由指挥班子集体创造的,胜利归功于在战场上,以压倒一切敌人之气概冲锋陷阵、作出重大牺牲的广大指战员;再就是那些由无数革命群众组成的靠人抬、肩扛、手推和不惜自己生命和财产的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

中央军委于1956年授予他大将军衔,并名列十位大将之首。授衔之后,毛泽东征求他对评授军衔的看法。粟裕非常诚恳地说,比起授予元帅军衔的同志,我各方面的条件与他们相差甚远。今天授予我大将军衔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其实授个上将军衔也就可以了!毛泽东伸出了他宽厚的大手与粟裕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饱含深意地注视着他,微微地点了点头!

《粟裕战争回忆录》是一部关于我党我军革命战争史的生动教科书

关于要不要撰写这部战争回忆录,据楚青回忆,对此粟裕是经过较长时间反复思考的。早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粟裕就有写战争回忆录的想法。但当时他处于逆境之中,所以迟迟没有下笔。真正下决心写的,是1971年9月林彪反党集团垮台前后,粟裕针对当时在军事领域内存在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等倾向,更加迫切地要把自己对未来战争的一些想法报告中央、中央军委。根本目的,就是将来一旦打起仗来,可以少死人,少付出代价。他说,这也许是现在情况下,我能够为党做的一点工作了,这也是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应尽的责任,要如实反映一个战役指挥员是怎样去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以夺取胜利或导致失败的。在整理出版材料过程中,楚青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力求使整理的材料符合粟裕的原意,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有很多重要的思想、观点、材料已经随粟裕的离去而失去,留下了一些不可弥补的缺憾。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并没有影响到这本回忆录应有的伟大和熠熠光辉。经过反复认真地研读,我深深感到全书内容极为丰富,资料十分详实,各个战斗、战役的背景、敌我态势、战况发展经过、指挥员的设想和决策,都交待得一清二楚。全书贯穿了关于军事作战方面的辩证法。

虽然,这部战争回忆录不是一部文艺体裁的作品,但全书文笔生动严谨,对所提及的各个战例演变陈述脉络有序,有根有据,极为生动,对于我们大多数没有亲历过这段革命战争历史的人们来说,除了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有关我党、我军革命斗争史和战斗知识之外,同时也使我们如同读到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战斗故事一样,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大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思绪也很自然地随着战事的发展而跌宕起伏,时而紧张,时而担心,时而欢欣鼓舞拍手称快,感慨万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本战争回忆录不愧为是一部生动的关于记录我党我军革命战争历史的教科书,从中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同时,我们通过研读,更加直观地由衷感叹粟裕不愧为我党我军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家!

今特以此文表达对粟裕大将及不久前逝世的粟裕夫人楚青同志的无比敬重和深深缅怀之情。

(编辑 韩鸿森)

猜你喜欢

粟裕回忆录中央军委
大灭绝回忆录
第一次开飞机
粟裕:“图痴”与“枪迷”
粟裕: 『图痴』与『枪迷』
粟裕:“图痴”与枪迷
“求‘材’若渴”等8则
中央军委明确表态:要查处一批人
写回忆录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