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
2016-07-14路加荣
路加荣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备课时在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操练巩固等教学环节的同时,也必须抓好课前预习。
一、要区分明确预习中的各类差异
1.因要求而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三年级开始学习预习课文。目前,很多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把预习活动提前到二年级开始,二、三年级学生预习指导的重点就应放在对字词的音形义的学习上,并尽可能将句子读正确,将短文读通顺。四年级可根据每天的“预习”提示,读通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并运用学到的概括节意方法、分段概括段意方法,试着读懂课文。高年级可把要求再逐步提高,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要求能注意段与段之间联系,并能运用一定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同时,学习质疑问难、释疑解难。
2.因文章而异。有的课文(如诗歌),语言简练,清新流畅,预习的重点可放在朗读上,读通读美;有的课文内容较深,不易理解,预习的重点就可放在边读边思、解决问题上;有的课文,预习的重点就可安排在对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上等等。还有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需要,一篇课文的预习可分类安排,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能解决的内容安排在课外进行;而学生难以解决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解决的内容安排在课内。这样,既优于学,又利于教;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3.因学生而异。小学生在知识、智力、情趣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十分正常的。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学生预习布置中,一方面往往分层要求:对后进生适当降低要求,减少预习内容;而对进步学生则提高层次,增加分量。另一方面,注意安排留有弹性,适应每个学生的预习作业。
二、要循序渐进落实预习中的各项措施
课前预习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1.由扶到放。刚开始学生学习预习时,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预习中学生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帮助解决。预习后,教师要认真小结,注意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以后,可逐步放手,从组织小组预习到学生独立预习。
2.由课内到课外。为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可安排在课内进行,便于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随时指导,及时纠正。课内预习可以分项、分步进行,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与运用预习方法。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预习就可安排在课外。
3.由浅到深。随着年级变化,预习的要求由低到高,预习的内容由简到繁,预习的时间由少到多。有经验的老师十分注意同一项目或同一内容,在具体预习要求上要体现出它的层次与梯度。如“质疑问难”的预习,老师引导学生先从不懂的字词到不理解的句子进行提问,进而对课文的具体内容质疑,最后围绕课文中心及叙述方法等各方面试着发问,逐步提高要求。
三、要有章可循实施预习中的连贯步骤
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预习一篇课文的一般方法,为预习活动构建模式,使预习活动有章可循。预习一篇课文,一般来说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通读全文。课文一定要通读,从头至尾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能大概掌握课文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通过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预习《荷花》时,学生能初步了解到课文讲的荷花的美丽景色。通读时,还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的思考题,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读就显得不盲目了。
2.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自学课后的生字,掌握读音。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还应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初步分析课文和归纳中心思想。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概括层次与段落。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也可在课文边做上记号,老师讲到此处时就格外注意一下。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课效果。
四、要着力培养预习中的良好习惯
学生形成一定的预习能力之后,还应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如分层分段的方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指导,以及培养学生品词品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去,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3.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达到“展卷而自能理解,下笔而自能合度。”学生的预习是培养其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只要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会随之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