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 积累 运用 感受

2016-07-14徐英久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文字课文

徐英久

我们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不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形成,它需要一个持续内化的过程;需要海量的阅读,有效的积累;需要反复锤炼,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在教学中品味语言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触摸文字,揣摩思想感情,学习表达方法,回归语文原生态的过程。可见,品味语言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体现语文味的方式之一,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

一、诵读中品味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才能习得语文的滋味。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在字里行间尽情地读,美美地体验,浸润学生的语感,培养美好的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整体上品味出文章的意蕴,才能挖掘出文字的灵魂。

1.诵读中品味——注重范读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最大,置身三尺讲台的语文教师只有倾情投入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所以,范读时,我把课堂当作舞台,充满激情地朗读,配上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更加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学生也被我带进文字中陶醉着,这样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致,常常会与我呼应、对诵、跟读,潜移默化中发挥了范读的作用。

2.诵读中品味——读有形式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枯燥无味的反复朗读,却毫无实效。教学中,组织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品读、小组读、吟诵、表演读、赛读、朗诵表演等,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与兴趣,从而真正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揣摩语言。鲁教版的《太阳是大家的》、《听听,秋的声音》这类诗歌的学习,我常常运用配乐朗诵表演,达到品味语言的目的;《晏子使楚》、《去年的树》这样的课文往往是在扮演角色中,不知不觉浸润语言;《秋思》、《长相思》一首首古诗词,通过吟诵,让学生领略文字的博大精深。

3.诵读中品味——读出层次

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蔺相如;知错就改、负荆请罪的廉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凤辣子”……一个个人物性格各异,在指导读这些人物的对话时,要品味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与之碰撞,方能读出他们的性格、品行,方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就这样,教师不断点拨,学生相互吸引、相互触发、争相表现,营造出浓郁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朗读变成了学生学习、品味、运用语言的快乐途径。

二、情境中品味

语言品味的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置身情境之中,完成角色转换,再通过朗读、品味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产生真切的心理体验。

例如:在教授《珍珠鸟》一课时,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关段落。

师:渐渐你(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生:我(它)先是离你(我)较远,见你(我)不去伤害我(它),便一点一点挨近,然后蹦到你(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你(我)的反应。你(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你(我)的笔尖蹦来蹦去。

这种入情入境的品味语言,立刻将学生带入到宽容和爱所创造的美好情境中。这一创造性设计,激活了文本内容,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体悟语言的情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词语中品味

诵读中咬文嚼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关键。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在语境中自然而真切地品味感悟字词的含义,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之所在。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颐和园》

一个“滑”字淋漓尽致展现昆明湖的静美,一个“漾”字勾画出满墙的叶子在风中的姿态。每当遇到这样鲜活的辞藻时,我就带领学生美美地读,细细地品,回味无穷……其实很多课文,都有他的词眼,如:《白鹅》中的“高傲”,《猫》中的“古怪”,《日月潭》的“风光秀丽”,等等。通过理解词意,想象情景把语言化为具体的事物,通过品味感知拉近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课堂就会焕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四、批注中品味

“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即为写批注。“批注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一种高效的品味语言的阅读方法,学生将自己阅读心得、疑问、评价等读书感受,用精练的语言写在原文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空白”之处,充分挖掘学生在自我阅读中的个性体验,是一种终身受用的语文学习习惯。

五、比较中品味

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可以提高学生辨析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语言都很有特色,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再三推敲、斟酌之后敲定的,通过比较品味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如课文《花的勇气》中“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这段中的“冒”能不能换成“长”;“顿时”能否换成“立刻”呢?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语境分析品读后,一致认为唯有“冒、顿时”才能够突出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生命的勇气和力量。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在文字间触摸思考、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感受语文的魅力;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爱上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品出美、品出情趣、品出感情;师生共同在课堂上享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精彩体验!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文字课文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背课文的小偷
品味桂峰
品味四季
语言文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