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低龄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2016-07-14王晓丽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低龄心理健康小学生

王晓丽

近年来,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村小合并,但却给许多孩子的学习带来了不便。家距离学校远了,同时父母因为外出打工,无法接送孩子;爷爷奶奶因为年纪大了,在学习生活上无力照顾,家长只好把孩子寄宿在学校附近某些所谓的辅导中心。因此,越来越多寄宿学生的出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些寄宿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地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所以农村小学低龄寄宿生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

一、低龄寄宿学生心理困扰的表现

(一)情感缺乏

对于低龄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其表现在有的孩子性格孤僻,不善交流;也有的会产生担心害怕,情绪焦虑等不同症状

(二)行为习惯发生偏差

低龄寄宿的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随着儿童少年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日渐重要,同龄群体对其价值观、行为产生影响。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他们的社会化行为也就出现了偏差。如相互攀比,虚荣心强;自控力差,容易冲动。

(三)适应能力较弱

这些低龄寄宿的孩子原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到了寄宿中心,很多事情得自己学着做,做得不好常常惹来同学们的讥笑。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四)心理压力大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仅引起学生的重视,更引起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家庭、社会等过分看重升学,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而这一点对寄宿学生而言危害性更大,因为寄宿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学习、考试等打交道,去学校是学习,回到辅导中心还是学习,这样对孩子的身心摧残很大。寄宿学生缺少家庭的缓解渠道,缺少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压力大,心理敏感脆弱。

二、对农村小学低龄寄宿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从分析来看,低龄寄宿学生产生和形成不良心理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受家庭、学校等客观影响,也有是主观形成的。因此,低龄寄宿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利用生活老师,对低龄寄宿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全、发展全面的新一代,是时代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然而调研者们发现,有不少辅导中心老师认为只要在生活上、学习上能照看那些寄宿学生,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对待那些低龄的寄宿孩子,认为只要让他们吃好、睡好就行,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能快乐,能体会到家的温馨吗?

我认为不然,他们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比如说心理学方面的,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小学生处在早期社会化阶段,这时的心理成长非常重要,辅导老师一定要重点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些“低龄寄宿”小学生存在封闭的心理,害怕与老师同学交流;有的小学生则自律性比较差,不会和善平等地与同伴交流。对于这样的问题,辅导老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与这些小学生进行接触,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对于那些已经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要重点关照,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扩大。

(二)加强与其家长的联系,做好低龄寄宿学生家庭教育。

低龄寄宿学生在农村小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家庭生活的匮乏。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城市上学,虽然偶尔去看孩子,但见面的时间比较短。有的家庭夫妻双方外出打工,往往只能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见到孩子。这样,“低龄寄宿”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生活时间非常短。老师可以对这些小学生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和家长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学生家庭生活的匮乏,减少家庭生活缺失带来的不良影响。一是定期召开帮扶教师、寄宿生座谈会,提高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二是定期让寄宿学生与父母通话,汇报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让他们感受父母的关爱;三是利用电话、家访等形式,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加强与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和教育方法。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加强低龄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育教学当中

低龄的孩子喜欢围着老师,和各科老师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

2.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心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心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给每幢楼起名,设置文化长廊、英语角,张贴家乡名人画像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园、班风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2)创造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

首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

其次,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地发展”的果实。可见,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乐观地对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挖掘自主发展潜力,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获得成功、展示风采的舞台,创造一种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校园氛围,给学生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和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

(1)读书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教师的图书角进行阅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如组织举办成语接龙、讲故事、朗读等各种比赛。

(2)看电视活动。开放学校电教室,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战斗故事等。在观看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场进行讲解,通过形象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参加体育活动。学校组织开展适合低年级学生的体育活动。如跑步、立定跳远、跳绳等,并定期组织班级体育比赛。

(4)书画兴趣小组。学校充分挖掘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展书画兴趣小组,让具有较高书画水平的教师,带领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开展书画兴趣小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并选比较优秀的作品到学校墙报和班级专栏上发表。

总之,对农村低龄寄宿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形式和特点,同时,应与家长达成共识,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共同参与和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猜你喜欢

低龄心理健康小学生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低龄儿先天性并指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低龄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