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统文化”成为教学的另一扇窗

2016-07-14周月荣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班级

周月荣

本文透视传统节日文化逐渐被遗忘的现状,追根溯源,寻找传统节日文化感知缺失的原因。结合语文课程具备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文性特点和语文教师需担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使命,尝试把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教学,着重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的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而传统节日,一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彰显。有着几千年悠悠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传统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透视现状,传统节日文化逐渐被遗忘

每年的圣诞节,在闹市区,我们总能看到这一幕: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路边到处是兜售气球、面具等商品的商贩,来往的人群中以学生居多,他们有的带着红色尖顶的圣诞帽,有的戴着面具,有说有笑,好不热闹。而对于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很多人只知道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春节吃饺子,却对其风俗习惯知之甚少,就连这些节日为什么吃这些东西的缘由,了解的人似乎也不多。

无独有偶,一次,上完古诗《乞巧》后,我随机出了一道题,让学生选出下列节日中哪些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选项有:国庆节、重阳节、“五一”劳动节、元宵节、“六一”儿童节、七夕、“三八”妇女节、中秋节,并选择二至三个说说它的节日风俗。选好后,学生答案令我吃惊,大多学生都把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选人传统节日,而选择“七夕”和“重阳节”的人却少之又少。啼笑皆非的同时,一种困扰也浮上心头: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感知正在慢慢缺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将逐渐面临着被人们遗忘的危险。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局面呢?

二、追根溯源,传统节日文化感知缺失的原因

(一)关注度不够

我国有着丰富的节日资源,除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域或民族还有自己特殊的节日。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平常的语文教学对其关注度不够,往往是一带而过。同时有些教师以为节日文化教育是社会的事情,学生会自然得知,语文教学不需再次涉猎。当然,应试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让老师无暇顾及节日文化的原因。

(二)对传统节日逐渐淡漠

随着社会的发展,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西方的节日逐渐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相比而言,学生对西方节日的热情要远远地超过传统节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就是吃饺子”上,未体验到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

其实,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故事,同时也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与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明确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让语文课程更好地传递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呢?我尝试着把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最终进行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三、多样教学,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策略

(一)盘活教材,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素材分别贯穿于各年段的课本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关于传统节日题材的文章有一定的数量,我们应盘活教科书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发挥教材的特点,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遵循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一定能得到较快地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在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家乡人民在这些节日里的传统习俗,然后结合课文的教学进行汇报交流。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清明上河图,感受画面的景色之美,古时清明节日的热闹隆重跃然纸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并借此导人。随着课文阅读,又用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从细节处印证图画的传神,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获得美的享受。由于感染力强,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也进行得成功而又不露痕迹。

当然,与传统节日息息相关的教材,教学手段也应灵活多样:从教材的主题人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教材的文化内涵;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从课文名人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课文插图人手,挖掘文化意趣……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历代为传统节日谱写千古名句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

(二)迁移拓展,有效链接节日古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就是为了更有效地拓展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文实践的机会,继承和弘扬母语文化。如我在课内教学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解了关于重阳节的一些知识后,及时布置学生课外搜集相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并尝试进行分类。引导学生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可以这样进行梳理归类:按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这几个主要节日进行分类。这样引导后,学生梳理的很清楚:与春节有关的诗有《元日》(王安石),《田家元日》(孟浩然)等;与元宵有关的诗有《十五夜观灯》(卢照邻),《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等;与中秋有关的诗有《中秋月》、《水调歌头》等。诗中不乏流传千古的名句,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因此,最后我让学生熟读、背诵这样的经典诗词。学生尽情领略到了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从中挖掘出的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我们今天重拾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三)开展活动,提升传统节日文化意识

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教育,不仅要全社会齐动手营造节日气氛,让传统节日进入校园、走上课堂,更应通过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去感受并体验传统节日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与感知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主题综合性实践活动,就架起了活动和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意识的桥梁。

1.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除了语文教学课堂外,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结合传统节日,围绕学生较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语文主题活动,从而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学生收集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语文学习素材,如古诗词、对联、灯谜、传说故事等,设计“民间风俗”活动,以此为主题,按层次递进分成这样几个程序:

(1)我国传统节日知多少(查找资料)

(2)制作风俗报(小报编写)

(3)讲述风俗的由来(故事会形式)

不定期举行各种节日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培养文化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办风俗报,把学生的读与写、绘画与想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浓化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建设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又身兼班主任的我构建了“书香班级,文化育人”的重大举措,尽量在班级营造一种文化氛围。除了在教室内外的墙壁上悬挂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或告示牌,在有传统节日时友情提示外,我还在班级开展各类相关活动,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如读书节活动周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诗词朗诵比赛、灯谜赏析指导、“回归传统节日”演讲、“说中秋”征文比赛。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周活动中,举办师生书画、根雕、小制作、师生卡拉OK大赛、班级春节联欢会活动……班级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展,为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条件,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唤起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更成为民族凝聚力的典型象征。

这样坚持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就会给学生的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3.深入社会实践,营造传统节日气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了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为了正确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以及特点,加深我们的见识,开阔我们的视野,我给学生提供节日文化体验的机会。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才是意义深远的。

总之,用传统节日文化点亮学生心灵,用经典诗词熏陶学生文化情操,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力求把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与各种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热爱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使之成为保护、传播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使者。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班级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班级“四小怪”
不称心的新班级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