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心灵成长奠基
2016-07-14李道霞
李道霞
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在台湾,“经典诵读”也即“读经”,是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的教育运动。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启迪品性灵气,全方位地提升语文素养。
一、经典诵读的心灵化育功能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童年是化育的最好时期,家长和老师是最好的化育者,经典作品和人们的行为是最好的化育载体。
(一)陶冶情感,塑造健康人格
许多千古传诵的诗文佳作中蕴涵着诗人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中蕴含的真挚的感情全从肺腑中流出,即使从未有过远离亲人、作客他乡的生活经历的人,也会从内心深处升起对母爱的深深眷恋。而有过此种经历的人,自然更能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美好健康的情感。
经典,让孩子感受美文的熏陶。它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并告诉学生要有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它是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
(二)传承民族文化,内省悟道
我们要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他们的修养,使他们心地向善。“书中乾坤大,字里日月长。”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古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读书的方法上强调熟读精思,这种传统一直保留在文本阅读中,成为教学的经典规则。这在教学中表现为重视阅读者内心的体验和感悟,要求通过细细地读书品味,悟天地之道,悟为人之道,悟修身养性之道。小学生本身就有一颗纯洁的心,能接触最具道德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经典作品,对他的道德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孩子通过诵读经典,沐浴在道德的氛围里,融入其中,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内省悟道。
(三)疏导心理,医心良药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常言道,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医疗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读书疗法”。班里有一个七岁孩子,平常情绪极不稳定,焦躁不安,常有一些怪异的动作。父母费尽了心思,都没能改变他。后来在一位心理学教授的引导下,他采用了读书转移法,即高声诵读和默读相结合来调适情绪。他默读一会,再高声诵读,以此释放自己的内心焦躁。后来,这个孩子就真的改变了,情绪逐渐稳定,也学会与别人交流了。
二、经典教育的净化环境功能
环境指的是人们在整个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它对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讲,它可以教化人,培养人,甚至还可以改造一个人。
(一)经典诵读净化文化环境
经典诗文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是古人从心灵中流淌出的动听乐章,是背诵积累的好材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春夏秋冬尽在其中,彰显四季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经典作品中山、水、雨、风、花、鸟、情,等等,或慷慨激昂,或委婉含蓄,或情意盎然,引导孩子去诵读,去感受,去发掘,去沉淀,语言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精细起来,精美起来。孩子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是一种幸福。
(二)经典诵读净化道德环境
经典诵读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而是让欣赏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浸润。比如读《张思德》的故事。许多感人的情节赞颂了张思德同志革命的一生,尽管一切看似那么平凡,是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然而正是平凡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我们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教师、家长、学生一起进行经典诵读,一起接受其中的精华内容,一起成长,一些不好的倾向便会消失在萌芽状态。在学校,诵读经典,学思结合,素养逐步提高;在家里,经典浸润全家,引起内省。道德环境中,污浊自然会没有立足之地。
三、经典诵读的健身功能
出声诵读,不仅要用眼睛,还要用嘴和耳朵。这样一来,视觉、听觉以及嘴的发声——三种器官与大脑联网。高声诵读能通过音符来振荡头部的气血,不仅能调动眼、耳、嘴三个器官的功能,还能通过呼吸及音符的振荡,促进肺部、脑神经以及脑血管的运动。
日本的医学专家专门对诵读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们认为诵读好比是在做健身操,不仅要有正确的发音,还要有要正确的站姿和坐姿。高声重复诵读,使得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加速血液循环,体内的生化代谢活跃,增加了乙酰胆碱及其他激素的分泌,不仅增强记忆力,而且有益于身心疾病的康复,是大家锻炼心身的最佳方法之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巨大的人文价值、精神财富,为小学生的文化心灵培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宝贵经验。许多经典篇章都是以小见大、循循善诱的德育教材,其中的许多经典思想对青少年的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道德信念、人格熏陶、习惯养成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借助经典诵读,为学生的心灵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