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干部教育

2016-07-13周艾騄

法制与社会 2016年6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

摘 要 抗战时期,由于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干部教育体系得以健全和稳固,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坚定了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在职干部教育 干部学校教育

作者简介:周艾騄,南通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2-276-0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党中央指挥全国革命的中心,是全国民主政治的模范地区,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共产党执政队伍的变化,干部教育成为边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党和政府都高度关注。毛泽东同志认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在此方针的指引下,中央干部教育部于1939年成立,并于1940年与中央宣传部合并,负责边区干部教育实践工作。

一、陕甘宁边区的干部教育

(一)在职干部教育

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会议重点强调了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指明了在职干部教育的基本方针。毛泽东指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 会后,边区在职干部教育工作逐渐展开。1939年11月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出《关于党内干部教育问题的决议》,强调“提高党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觉悟程度,是巩固党、加强党,巩固边区、提高边区、争取全国抗战胜利的最重要保证。” 1940年以后,党中央又先后发出《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关于延安在职干部学习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规定了边区在职干部教育的目标和具体措施,成为在职干部教育的坚实的政策保障。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边区的在职干部教育工作迅速发展。

首先,陕甘宁边区在职干部教育的内容。陕甘宁边区党委根据广大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将边区党、政、军干部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层次:甲类,政治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干部,主要学习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乙类,政治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干部,主要学习党的建设、中国问题、社会科学常识、文化基础常识;丙类,政治文化水平较高的新干部,主要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问题;丁类,工农出身的新干部,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党的建设。学习教材有两个来源:一是翻译马恩列斯的著作和苏联的教科书;二是理论工作者自己编写的教材,如党的建设教材、中国问题教材、中国历史教材等。随着在职干部教育的逐渐推进,针对边区在职干部教育存在的诸如文化教育、业务教育缺失的问题,1942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将在职干部的学习内容明确为业务、政治、文化、理论等四个方面,保证了在职干部知识体系的完整和全面。为了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的文化水平,边区在农村基层还举办了诸如党校训练班、行政工作训练班等各种形式的训练班,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并组织发动广泛的识字运动,边区在职干部教育迎来新发展期。

其次,陕甘宁边区在职干部教育的学习方式。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倡大家用“挤”的方式读书学习,用“钻”的方式解决理论难题。1940年3月24日,党中央专门发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明确指出:“必须使所有在职干部了解,学习的成效,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因此努力自学是基本的方法。” 边区在职干部的学习原则就是自学为主,即自主研读理论内容,独立思考理论难题。边区鼓励人们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发表不同意见和观点。因此,许多学习小组相继成立,以陈云、洛甫、张闻天领导的学习小组最为典型。陈云领导的学习小组注重经典著作的研读;洛甫领导的学习小组主要针对给定理论研究主题开展自主研究;张闻天领导的学习小组主要研读《资本论》。这些学习小组的成立,掀起了理论学习的热潮。

最后,陕甘宁边区在职干部教育的制度。第一,组织领导制度。边区在职干部教育工作除了接受中央宣传教育部的统一组织和领导,各区、乡还分别设置在职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在职干部学习小组,负责在职干部教育的具体工作。同时,边区各单位成立了干部教育委员会,负责本单位的干部教育领导工作。第二,学习制度。边区各级在职干部的学习时间为每日两小时,各训练班每周上课时数不低于24小时,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在职干部学习的经常性与连续性。同时创造性地建立轮训制度,即分批集中一部分在职干部,短期内以训练班的方式加以培训,结束后继续回到原来工作岗位。第三,讲授辅导制度。边区通过设立顾问团、设立巡回教育站、配备指导员等方式,提高了在职干部教育的效率。第四,考核制度。考核方式包括日常考查、临时试验、学期考试和毕业考试。

(二)干部学校教育

陕甘宁边区的干部学校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也稳步推进。1940年以前,边区干部学校教育属短期训练班性质。1940年2月15日,中央发布《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之后,各学校明确了规章制度,干部学校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1941年12月17日,针对干部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中央发布《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规定了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成为边区干部学校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也指出:“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止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为了培养干部和人才,适应抗战革命的形势和需要,党中央在边区先后建立了数十所干部学校,包括中央党校、陕北公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下面主要论述边区干部学校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教学特点。

首先,陕甘宁边区干部学校教育的原则。第一,为抗战服务的原则。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救国是党的中心任务,各干部学校的办学原则就是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教授抗战理论,培养抗战需要的革命干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育工作将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在边区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校园风气。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为了发展边区的建设事业,干部学校采取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解决边区的物质困境,更有利于广大干部的思想改造。

其次,陕甘宁边区干部学校教育的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概论等。学员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形成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马列学院开设的理论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哲学、马列主义基本问题;陕北公学开设的理论课程有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第二,政治课程,包括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中国革命运动史、三民主义研究、实事政治问题等。除了政治理论课之外,各干部学校还开展形势与任务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和新课程教育。学员通过学习,既增强革命理论水平,又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文化课程,包括语文、算术、自然、地理等。学员通过学习,掌握基本文化知识。

最后,陕甘宁边区干部学校教育的教学特点。边区的干部学校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调学以致用,重视“教、学、做”的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时,废止了注入式教学,倡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在此教学精神的指导下,各干部学校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各门课程都辅有讨论会、读书会,组织学员研究问题;定期请党的领导人来校做演讲,宣传实事政治和马克思主义;分配学员到前方、乡村,参加实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学员自学为主、循序渐进、发扬民主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边区各干部学校团结、严谨、平等、民主的校风。

二、陕甘宁边区的干部教育的作用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积极开展干部教育工作,培育出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一支理论扎实、实践水平高的干部队伍逐步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一)坚定了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都必须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信仰是一个人行为的准则和活动的指南,具有定向作用、动力作用和支撑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更有利于党员干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服务。抗战时期,边区积极培养新的党员干部,着重对他们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帮助他们实现了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化和世界观的转变,使他们坚定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到了巩固。

(二)增强了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

边区基层的党员干部大部分理论水平都不高,文化知识也相当匮乏,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和边区的建设者,如果没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很难完成工作任务。所以,在理论学习热潮的带动下,边区的党员干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组织调查研究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学习,边区的党员干部提升了理论研究的热忱和理论学习的能力,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建立了新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边区的党员干部始终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边区的革命与建设事业。

(三) 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员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和保证。边区的党员干部在学习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扎根于群众,关注群众的生活,了解群众的诉求,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边区实际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中,保障了边区群众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提升了自己的执政能力,树立了良好的亲民的形象,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和认同。边区的群众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保持高度的一致,接受党的政策理论和行为模式,努力配合党的工作,为边区的革命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

总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干部教育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更加地团结和统一,这对于当前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注释: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533.

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571.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在职干部教育部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5.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湖南初级中学音乐教育初探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中共陕甘宁边区回族干部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试论习仲勋对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的贡献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