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自主教学探讨
2016-07-13赵宇明
赵宇明
摘要:以"标、疑、究"的五步教学环节,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物理科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启创新思维习惯。并依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设计,做到教学过程有的放矢,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60-02
1.“自主学习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达到九年义务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具体情况所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及组合方式。它从静态而言是教学结构,从动态角度看则为教学程序。它来源于教学实际,又指导于日常教学实践。在遵循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总体要求前提下,经过教师引导、调控、矫正来达到物理教学整体共性模式与物理教学规律自身个性的统一。为此,本人结合初中物理新教材特点以及我校的教学实际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发展需要,尝试构建了"自主学习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2.“自主学习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2.1 认定目标——“标”。认定目标包含教师展示目标与学生接受目标两个方面,它是"自主学习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它更是目标教学与课堂结构的组成要素。那么示标的恰当与否,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物理教学的课堂达标活动,因此,不能只单纯把示标作为一个方法手段,而应首先把其放在教学指导思想的高度去认识,具体地讲,就是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展示手段之前。
2.2 新课导入——“疑"。在进入具体设疑之前插入一个小环节——"前提诊测"。依据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在物理新授课前总以口头提问方式进行复习提问。虽然这是复习旧知识的教学需要,却局限于个别学生小面积提问,信息反馈面狭窄,仅完成了旧课向新课学习的自然过渡,不能扫除学生认知障碍,及时掌握新课目标必备的认知及情感准备,特别是忽视了差生在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后续新课教学的调控会产生副作用,通过前提诊测,既能诊断学情,又能唤起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调整学生本人心理状态,树立学习信心。让认知缺乏的学生提前得到了前置知识和情感的补偿,这将会明显减少学生错误知识及失误学习的累积,也就是说,使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目标之前获得后续学习所需具备的知识以及应具备的技能、情感、态度、信心、学习习惯等方面特性时,进行预期诊断,并针对缺陷进行及时补偿,从而会有效扫除学生在新授课前认知领域的障碍。
2.3 课内导学——“究”。教师通过谈话、设问、游戏或演示实验等多种手段设置问题情境后,为学生确定具体的学习诱因,目标导引下,自读教材,教师针对目标提出系列程序性导读问题后,进行巡视、答疑、辅差。这种自学既是认知性的学习,也是情感性学习,较一般性泛读不同,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明显提高,思维活动的局限减少,其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学习材料的分解、编码、重组时精力集中,阅读速度加快,识记知识较多。学生对照目标自学,领会教材内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努力做到"三到",即手到、眼到、心到,也就是说,动手算,动眼看,用腦思。
3.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3.1 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3.2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
3.3 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4.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理想化方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现象的发现、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伽利略利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验法、理想化方法)发现了惯性定律的实质;惠更斯把光的传播同人们熟知的声音的传播相类比(类比法),创立了光的波动说;赫兹利用当光、电两种不同运动形式被稳恒电场能量量度时所表现的等效性(等效法),测定了电子的逸出功;麦克斯韦创立麦克斯韦方程组时,大量运用了数学法;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地使用了假说法等。我们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同登珠穆朗玛峰一样,我们不仅使学生明确登顶后的考察结果,更要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筹划、建立大本营、设立突击营地、选择线路,并掌握前人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三维空间"学习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浪费时间,实质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荆永君,杨薇.《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278514.
[2]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大》.ISBN:9787561732922.
[3] 诸葛彪,董克发,汪志勇,许小水.《教学模式全手册o自主教学操作全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ISBN:978753439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