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产减值会计探讨

2016-07-13王琦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会计问题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王琦

[提要] 2006年国家财政部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精髓在于反映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信息,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提供高质量的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都作了更加系统、明确和严格的规定。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会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4日

一、资产减值会计基础理论

(一)决策有用观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什么?在“受托责任观”下,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它要求资产计量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客观、可靠、精确。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而“决策有用观”的支持者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强调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相关信息,这种信息必须能够使决策者的后验概率与先验概率有所不同。决策有用观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对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要求。在计量上,决策有用观要求使用有别于历史成本的多重计量属性。

(二)资产的会计学概念向经济学概念转移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按照传统会计理论,资产计价目的:反映资产的价值、展示会计主体的经济实力、反映资产购置中的成本费用、作为费用分配和损益计算的基础。这是一种以成本为中心的资产计价观,如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谁则导论》中将资产定义为成本,他们认为,“存货和工厂设备不是价值,而是处于尚待转化为费用的累计成本”。这种观点以利润表为中心,置资产负债表于次要地位,强调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过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历程

1992年我国第三次会计改革前,在我国会计法、各项会计制度中都没有提到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1992年11月30日两则两制发布后,才第一次出现了坏账准备这样一种资产减值准备,而且规定企业对坏账损失既可采用备抵法又可采用直接转销法核算。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坏账损失采用备抵法核算时,企业才可能提取坏账准备这样一种资产减值准备。在《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在规定情况下必须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变现损失准备(即现在所说的存货跌价准备)两种资产减值准备。在1998年《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随后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种。在2001年12月2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除金融企业和小型企业外的其他企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八种。在2001年11月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金融企业提取的有自营证券跌价准备等九种。将在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又成为新制度中的一大亮点。新的会计准则不仅增加了资产组减值、商誉减值,细化了减值迹象,还引入了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收回金额,更强调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可见,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更是为了防止企业人为随意调节利润,同时也保证了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增加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三、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看,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源于稳健主义的应用。最初的财务会计要求资产计量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客观、可靠。他们认为:除历史成本外,其他计量属性一般都同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无关,都没有资格成为财务的计量属性。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20世纪早期,随着经济发展,会计更多的表现出信息决策的作用。财务会计要求资产计量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强调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相关信息。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相关性,我们引人其他计量属性。因此,产生了资产减值会计的问题。出现的资产减值会计与其说是为了正确的资产计量,不如说是稳健原则的使用。要不是稳健主义,就无法说明为什么我们支持资产减值会计而反对资产增值会计。但仅用稳健主义来规范与指导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是不充分的,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主席亚瑟分利维特指出:好的会计准则应该使财务报告既不多提未来过苦日子的准备,也不将损失递延确认,真实的利润波动不要人为予以平滑。

从理论角度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控制或拥有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资产减值会计的变革实质上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取而代之以现实价值,它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因为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持有资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未来经济利益。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多方利益代表共同参与、对抗竞争、相互妥协、对策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由信息封闭向信息透明演变的过程。同时,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也是一个反映时代经济发展进程、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对于发生减值资产会计的计量,我们的注意力应从按稳健主义进行计价的历史观点转向按未来经济利益进行计价的现代观点。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实务,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就有必要明确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标准问题。

四、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难以确定

1、资产组如何划分无法确认,标准很难合理的确定,容易导致盈余管理。在实务中很少有资产能按照单项来确定其是否减值,资产组能否被确定为一个组关键是这个资产组能否独立地产出现金流,因此机器设备要与厂房、原材料相结合才能产出现金流,所以单独的机器设备就不能按照单项计提减值准备。

2、资产组的分配工作量可能会很大,尤其是当涉及到商誉的确定时中小企业可能不堪重负。虽然我国规定小企业可以不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不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但如果一个中小企业为某一集团公司的控股企业,那么在合并会计报表的时候还是要求其控股的中小企业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这对一个只有一两个会计人员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成本大大地超过其效益的。

3、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的多重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应当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和不能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至于如何计提、计提比例是多少,则完全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这对会计人员的判断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因而计提是否真实合理不易确定。

同时,由于实行连续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上市及退市的规定,一些亏损公司便充分甚至过度利用会计政策,在亏损一年后的第二年,往往会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争取盈利避免ST处理,而一些三年连续亏损的公司则在最后一年大幅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希望借助这种“一次性处理”的做法,获取公司最终盈利的可能和恢复上市的机会。

(二)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短期投资市价、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

为了使期末资产计价与当期损益计量更可靠,新准则更多地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规定了预计的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的内容,要求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以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新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以及该预算或者预测其以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基础,并且对预算期进行了限定,对预算期以后的现金流量趋势进行了保守的限定。这些规定在理论上确实提高了计量的可靠性,但在实务中,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对于企业来说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三)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提出更高要求。固定资产入账后,会计上根据预计的使用年限,按照该资产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选择了合理的折旧方法。那么在较长时间内,会计人员就按照既定的数据按期计提折旧,但是在科技发达、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可能很快就有新的设备上市,必然导致原有资产淘汰,市价下跌,会计上作为资产减值进行处理。可是对于上述原因产生的减值,其确认和计量远远超出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需要企业多部门、多方面专业人员协同认定,甚至需要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评估机构才能认定。不仅难度较大,而且时间往往滞后于会计信息披露时间。

五、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发展对策

(一)加强对资产组的运用指导。如何对资产进行组合,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资产组如何划分新准则也缺乏明确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注册会计师也难以对此进行准确判断。因此,在我国“资产组”管理理念的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准则制定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增强其可操作性,使企业能够尽快接受,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

(二)增强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可操作性。我国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较为原则化,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则比较全面和具体。例如,国际会计准则在估计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时,明确区分外部和内部两类信息来源并做出了系统的提示,还明确要求在进行资产减值判断时,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而我国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迹象的提示过于笼统,也没有对市场利率或市场其他投资回报率的提高对资产产生的影响做出相应的规定。又如,对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国际会计准则按照单项资产和现金产出单位分别规范,并解决了资产减值测试的操作性问题;而我国会计制度不要求按现金产出单位进行减值测试,只规定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也没有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由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特别是计提存货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其确认和计量有一定难度,因此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或者独立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三)借助表外披露,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仅凭表内披露的资产减值的数据信息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不能完整揭示资产减值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资产减值的披露,企业还可以借助表外信息来披露资产减值的详细资料。

(四)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如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的判断,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存货可变现净值及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等都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准则所能解决的只是技术问题,只是尽量减少职业判断的影响,这就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也需要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和经营目标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因此,会计理论界和有关部门既要大力宣传和解释新制度、新准则的要点,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又要完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大对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指导的力度。同时,会计人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注重实践,努力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更要遵守职业道德,避免故意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行为的发生。

(五)健全、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是根据外部和内部的信息来源来估计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的,可见健全和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是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条件。而目前我国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还不够完善和透明,资产减值程度难以合理确定,从而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客观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旧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并统一提供公正合理的各种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使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同时也可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猜你喜欢

会计问题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债务重组及其会计问题的探讨
债务重组及其会计问题的探讨
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问题的探讨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基于无形资产的会计问题浅议
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资产减值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若干问题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