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春远景区庙山典型成矿区段的物探找矿新进展

2016-07-13胡君

西部资源 2016年3期
关键词:综合评价

胡君

摘要:在阳春庙山典型成矿区段,以2012年度施测的M60、M70综合物探剖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本区段继续布施两条十字交叉型CSAMT、磁测和IP综合剖面,结合以往地质资料,通过对投入的物探综合方法展开不同层次综合分析,由浅至深,对区内铜多金属矿体及隐伏岩体的存在性进行综合评价和定位。

关键词:CSAMT物探综合方法;隐伏岩体;综合评价

华南成矿的最佳条件是在有利的大地构造环境内的“层”、“体”、“位”复合区域。阳春远景区庙山典型成矿区段处在多组构造重叠、复合、干扰的复杂部位,而深源岩浆活动带控制了区内与岩浆有关的矿床分布,沿断裂带内部及两侧赋存一系列不同类型和不同含矿性的大小岩体,尤其是不同构造形式和不同组向断裂复合变化的脆弱带,为岩浆侵位提供了有利的空间。该区区域地球物理特征显示,有北西向的布格重力异常和沿重力推测的隐伏岩体凸起周围环绕的磁异常反应,前人曾认为该“环状”磁异常与石录岩体接触带环磁异常形态相似,且二者布格重力异常形态特征亦相似,均表现为布格重力异常的局部凸起,故综合地质研究一直推测认为本区存在隐伏岩体,矿床与隐伏岩体关系密切。2012年度我院分别于1、2号磁异常上施测两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和高精度磁测剖面,工作成果表明本区受F2断裂构造控制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找矿前景极好,应为下一步地质工作的主攻方向,同时也初步推断出本区隐伏岩体客观存在性不大,但缺乏更深层次综合分析研究。

工区地质与方法技术的研究

区内构造形迹甚为发育。北东——北北东向的吴川——四会断褶带纵贯全区,既是控岩构造又是控矿构造,由于构造的多期、继承强烈活动,褶皱、断裂尤其岩浆侵入过程中的挤压拱曲,使围岩岩性差异部位产生层间剥离、层间滑动和层间破碎构造,区内界面矿体即赋存其中。区内变质作用主要有接触交代与接触变质(热液变质)两种。

本区以往未开展过激电(IP)工作,据矿体地质特征,区内存在多种类型的矿化体,且自浅部(地表埋深数十米)至深部(埋深数百~一千余米)都有矿体分布,区内接触带及其外带主矿(化)体的埋深较大(一般均大于400m埋深)。前人认为本区矿床与隐伏岩体、热动力断裂构造带有关,隐伏岩体及热动力断裂构造带一般具有弱磁性,而沉积岩一般为无磁性特征,因此,本次选择对浅部矿体分辨能力较好的大功率激发极化法(IP),以查明区内埋深较浅的隐伏铜铅锌多金属矿化体的平面展布和大致的空间形态特征,通过高精度磁测圈定热动力断裂构造带,结合深部物探手段,概略查明深部地质构造情况,探索区内铜多金属矿体延伸方向及隐伏岩体的存在性。

以往物探工作布置零星,且多为配合钻探工程而设计,或更偏重地表矿床的远景,在对本区深部找矿、隐伏矿的研究与找矿方法上表现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质物探找矿思路和成矿靶区的圈定。2012年度我院布设并完成剖面间距800m的M60、M70两条典型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和高精度磁测剖面,显示区内已知矿床深部和外围存在极大的找矿空间,验证孔于约503m~509m孔深见6m厚的块状铜矿体,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为继续扩大和针对性研究本区深部找矿,我院2014年度又于ZK601孔为中心施测了M62和L60两条十字形综合物探剖面,单剖面长度分别为1.4km和2.6km。M62线与前期的M60、M70线平行,与M60线相距150米;L60线与M62线斜交,夹角78°(见下图)。

实例分析

M62线

左图为M62线高精度磁测和CSAMT综合剖面。M62线距离M60线150m,把已知见矿钻孔ZK601位置投影到M60线,对比相应位置的CSAMT异常曲线的视电阻率值,约在200Ω·m~300Ω·m之间,基本符合矿体低阻特征,同时结合高精度磁测曲线,可以发现,磁场值变化较大的测点向大号测点方向偏移。2012年的M60、M70线两条CSAMT和高精度磁测剖面异常特征,推测出F1、F2两条北北东向断裂。结合CSAMT曲线特征,对比高精度磁测异常曲线,划分断裂构造F1,低阻异常的延伸趋势由北偏西,可以据此在南东方向追踪矿化体的延伸。

M62线中间的低阻异常形态相对M60线较窄,但其北西边深部高阻凸起,形态较小,横向对比高精度磁测曲线,基本都是由左往右,磁测值逐渐增大,在断裂附近,磁测值急剧加大,再逐渐趋于平缓,但磁测值相对前期值仍然较高;纵向对比高精度磁测曲线,M62线磁测值均比M60线小,可以得出,该区域的深部异常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加深。这对于寻找接触带成矿类型的界面矿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南西方向的磁异常是今后重点找矿区域。

L60线

L60线剖面较长,横跨Ⅰ、Ⅱ号磁异常,M60、M62、M70线,剖面500~700号测点存在垂直下倾的高阻异常带;700~2400号点分布较大规模的低阻异常体,结合M60、M62、M70线平面图分布位置,该低阻区域为各剖面低阻带在L60线方向的延伸区域,结合高磁异常可能为局部磁性岩矿化体的相对富集所致。结合地质资料,该低阻区域为上泥盆统帽子峰组砂岩、页岩、灰岩。2400~2700号测点,视电阻率值逐渐增大,但相对小号测点区域的视电阻率值较低。至此,可以得出L60线的低阻带区域与Ⅰ、Ⅱ号磁异常及帽子峰组区域吻合,参考以往见矿钻孔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帽子峰组区域及边界的第四系地区磁异常范围内。

根据电参数测定,含炭质、黄铁矿化地层和铅锌矿化体显示低阻高极化,而角岩为高阻高极化,岩枝为高阻低极化。IP异常曲线中850~2260测点区域为连续、明显的低阻高极化区(与北北东向断裂位置基本对应),对应的高精度磁异常有两个高磁测值,分别位于1300号和2100号点。1300号点对应的是M60线的F1(即北北东向断裂,在各剖面上均清晰地显示出该断裂的存在),而2100号点和M70线相交于70线约950号测点位置,M70线的950号测点对应的高精度磁异常值为最高值,推测为磁性矿化体或者含磁性的蚀变带岩枝倾覆所致,这也是找矿的有利部位。

基于上述认识,对异常区进行验证,布置查验孔2个。M62线磁异常边部施工孔,已完成进尺为800m(准备加深孔深),发现工业品位以上的铜铅锌矿体多层,见矿总厚度为21.25m。多层铜锌多金属矿体,厚度为0.36m~1.00m,品位为Cu0.214%~4.2%,Zn0.423%~6.06%。整孔矿化强烈,局部脉内见闪锌矿化、方铅矿化,浅部多见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中深部细脉状辉钼矿化,深部偶见白钨矿化。

结论

1. 根据新见矿钻孔矿体的产出情况、矿石组合、结构构造,结合东南约230m处前人施工的CK3钻孔情况判断矿化的强弱与磁异常的强弱有正相关关系。合理推测磁异常的高强度带是矽卡岩型铜矿体的核心部位,强磁异常处具有厚大铜多金属矿体产出的可能性较高。南西方向的磁异常是今后寻找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界面矿重点找矿区域。

2. F2断裂是本区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主要表现在:①断裂规模大、向下发育深,区内磁异常主要沿该断裂展布,是本区岩浆热液活动的主要通道;②L60线主要沿F2断裂走向布置,在剖面与F2断裂重合地段,均表现为低电阻率、高极化率及高磁异常特征,且CSAMT剖面异常特征显示该断裂向下发育深;③本区见矿好的钻孔主要集中于F2断裂及其附近,如CK3、601、ZK602孔,其中在穿过601钻孔所施测的M62线CSAMT较清晰地显示出该矿体受F2断裂控制,见矿段井中测量表现出明显的低阻高极化和高磁异常反映,井中方位测量反映该矿化体倾向向北西,与F2断裂倾向基本吻合。可见,本区找矿工作应主要沿该断裂展开,据此于F2断裂倾斜方向上的M62线700号测点设计ZK603验证钻孔。

3. 综合考虑,本地区以验证隐伏岩体的存在性为辅,结合IP、高磁所对应的各CSAMT剖面结果所达到的深度并未揭露到隐伏岩体,而且对比分析1∶1万地面磁测资料,庙山磁异常和石菉岩体引起的磁异常基本为两个独立的磁异常,说明二者可能为不同磁性体的反映,进一步推断区内存在隐伏岩体的可能性较小,本区矿床主要为断裂构造控制的热液型矿床,与岩体关系不大。

参考文献:

[1] 林玮鹏. 广东省阳春市庙山矿区的找矿进展与前景分析.地 球.2013,2,:43-45.

[2] 黄力军.陆桂福.刘瑞德.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应用实例,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6,28(4):337-343.

猜你喜欢

综合评价
基于AHP的织金洞智慧旅游资源条件综合评价研究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