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垣处,人疯魔,幽州槐花落
——评电影《百花深处》
2016-07-13龙啸宇
龙啸宇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高1411班 湖南长沙 410000)
断垣处,人疯魔,幽州槐花落
——评电影《百花深处》
龙啸宇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高1411班 湖南长沙 410000)
伴随十分钟的年华逝去,穿过气派的京城新景,走尽颓圮的百花深处,望着疯癫先生远去的背影,槐花在哀伤地舞蹈。
短片《百花深处》叙述了搬家公司在疯子冯先生的请求下,到了拆迁后老街,上演了一幕虚拟搬家的闹剧。看似痴人呓语般黑色幽默的设置与表现实则表达了一代人对旧文化被物质取代,老北京遗风渐渐消失的兴怀感慨。本片通过虚实对照的表现手法、独特的细节刻画、象征表现和声画结合,在短短10min内向我们展现了百年年华老去的沧桑。
虚实对照的表现手法。影片从搬家开始,最初映入眼帘的是新家的情境。在阵阵鞭炮声中,崭新的大楼下是人们忙忙碌碌、却欢欢喜喜的搬家场景。搬家,这是一个暗藏隐喻的事件,他本身包含了一个由旧到新的历史转变过程,代表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必须要面临的迁移或者新生。接下来随着镜头的辗转,一个破败的“旧家”慢慢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当搬家的汽车穿过七零八落的残垣断壁,停靠在一片空荡荡的拆迁工地上时,观众看到的只是一颗孤单到伫立在那里的老槐树。相对于整洁繁荣的“新家”,这里显然是一片破败和衰落。但是,那个被困于废墟的冯先生却坚持这里就是他的家,并且绘声绘色地向大家描绘了一个古香古色、带着浓郁传统气息的家的景象。于是,一场虚拟的搬家表演开始了,紫檀的衣橱、精致的鱼缸、古董的灯座,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搬抬家具,上下台阶,并表现出很吃力的模样。在这里,导演通过一个虚拟化、甚至是带些欺骗性质的模拟戏将虚幻和现实融合在一起,在新旧明显的对照中又创造了一个想象中的美好。冯先生在深埋的土堆中找到了象征着“历史遗留物”的“铛儿”,与他手中那确实存在被视作宝贝的“铃儿”结合在一起,观众听到了充满着古朴记忆的清脆的铃铛声。这时,原本只是因为功利原因而进行表演的工人们也开始迷惑了,冯先生的“疯”似乎并不完全,而所谓的“虚”也并非完全的虚。真实和虚幻在这一刻合而为一,虚拟的鱼缸里出现了水的声响,原本作为一个背景实体而存在的光秃秃的老槐树通过定格焦点的渐渐虚化变幻成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的立体构图,进而再幻化成一幅虽然有些粗糙却不失宁静和谐的中国水墨画。而那土坡中曾经掩埋着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导演通过这种虚实对照的表现手法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疯人不疯的怀旧故事。但他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停留在过去、被时代抛弃的疯人的角色。事实上,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急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废墟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以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喻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等场景构图,都表现出导演陈凯歌一贯地对于历史的关注,以及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所表现的隔离与传承。
独特的细节刻画。本片开头便是几个搬家工抬起家具走向一栋大楼,随后就是大楼的仰拍全景镜头,凹形的房屋轮廓连着狭小天空形成了封闭式的构图,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密闭。在头戴“安全”小黄帽,脚穿老北京布鞋的冯先生与搬家工头展开初次对话中,镜头对冯先生采用面部特写,对工头则是借助车门遮挡的近景,工头说话时的外反打,使冯先生的背影占据部分画幅,这些镜头细节都体现了他的主角地位。在车上时冯先生将头伸出窗外的行为和中性的声音动作暗示了他异于常人。“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搬家公司司机的调侃更是饱含传统文化迷失于繁华都市的悲哀。之后经过遮挡物转场,视角切换至破旧的木窗,面包车远去的场景受限于窗内,营造一种压抑感。“搬家”过程中,冯先生神神叨叨,从他口中可得知他的房子奢华考究,体现了传统北京建筑方正,规整的风格。搬家队离开时,冯先生所说的“前面的沟”得到验证,体现他土生土长,对老式北京仍怀有虔诚的坚守。
含蓄的象征手法。冯先生怪异的穿着打扮十分契合其神经错乱的特征。面包车驶向城郊,经过被拆迁后千疮百孔的房屋,暗示着目的地也同样的破旧不堪,路途中断了的树根似乎象征着城市的根基如同树根般被截断。在搬家队发现被冯先生“忽悠”后准备离开,冯先生走向车前拍打前床,下一个镜头里却到了土坡上,后来从车的后视镜中能模糊看到冯先生孤零零地站在槐树的右边,片中有大量对槐树的描绘,而槐树古代文化中有“迁民怀祖”之意,且“槐”字拆开后,左边是“木”,右边是“鬼”,加之路人撞见“搬家”场景后仓皇而逃的紧张表现,似乎在暗示冯先生其实是个鬼魂,象征着死去而不甘离开的老北京精神。从土中挖出的“铛”和“铃”前后照应,合为一体,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声音,示意风水迷信中的“招魂”,或许就是在召唤垂死的老北京味——一代北京人对他们城市该有的记忆。
巧妙的声画结合。片中的声画运用在“搬家”的场景里得到了生动地体现,与充满黑色幽默的情节相得益彰。工人们对着空气卖力搬弄,却配上了各种实物发出的声音:二人假装抬衣柜时,配有木柜的“吱吱”声,突然听说是“金鱼缸”时,又成了流水声。工人在“搬花瓶”时从口袋里掏火机,这在冯先生眼中便成了花瓶落地的实景,配着瓷器被打碎的清脆响声……实景虚景相结合,给人一种亦真亦假的诙谐感。片中的配乐也随着叙事和感情变化,“搬家”时是节奏强烈的京派鼓声,体现搬家队虚拟“搬家”时故作庄重的逼真表演,令人捧腹;“花瓶碎后”是幽咽凄凉的笛声,体现了爱物破碎后冯先生的万念俱灰,催人泪下。至于片末三维动画的展现,尽管私以为有破坏叙事节奏,过于直白坦率地强行抒情之嫌,但画中院子的景象生动地反映了外人对故地浮想,色彩绚丽地展现冯先生旧居的繁华。动画黯淡,转回现实中槐树下的废土,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荒芜对比,尽显年华老去的苍凉,将全片的声画表现推向高潮。之后是冯先生摇着铃铛大喊的声音萦绕耳旁,伴随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仿佛传统文化正离我们远去,但从未完全消失。
时代的烙印反而淡化了人们内心对文化归属。百花深处,是旧城之殇。谨此献给渐渐老去的城市,也献给对她渐渐陌生的孩子:如今我再不若从前那般虔诚,你挽留我的那一刻也将我推入了万劫不复。
F426
A
1004-7344(2016)36-0300-01
20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