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修复:逆转时光的印记
2016-07-13文/曾峥
文/曾 峥
油画修复:逆转时光的印记
文/曾峥
2015年初秋,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先后迎来了特殊的访客——来自中俄文化交流团的中国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的足迹遍布冬宫、卫国战争纪念馆、列宾美术学院。对美术家们而言,此行是一次学术寻根之旅,而对军事博物馆馆长董长军来说,此行则是一次带着命题的公务考察——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在进行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改建,在保持发扬自身特点的同时,军博在办展理念、展览形式和博物馆功能等方面都力求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因此,与国外同行高层次的业务交流势在必行。
无疑,董长军不虚此行,未来军博现代化功能中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油画修复,被董长军成功发掘。
油画作品在俄罗斯各大博物馆的藏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不乏《符拉基米尔路》《禁卫军临刑的早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艺术珍品。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打磨,这些艺术珍品大多保存完整,状态良好,散发着微微的光泽、传递着艺术永恒的魅力。古老的油画是如何“永葆青春”的?董长军走进在国际油画修复界坐拥一席之地的列宾美术学院油画修复工作室,揭开了逆转时光的神秘面纱。
一幅油画在完成的同时,就开始了它的老化和被老化的过程,这是由油画材质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同时,和它所处的外部条件也息息相关。油画修复,意在逆转时光留在画作上的印记,让经典画作得以传世。欧洲拥有全世界数量最为庞大、历史最为久远的油画藏品,对于如何干预油画老化的过程,已有诸多研究和实践,对于油画保存和展出的环境、温度、湿度等,有着具体且严格的要求,对于年代久远、老化损毁的油画,也具备一整套修复的技术手段。油画修复,作为一门涵盖艺术、化学、物理等多领域的课题,早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修补描画,而是借助科学手段尽可能地复原画作,重现画作本来的面目。
近年来,油画维护修复工作的专业性和重要意义已被业内人士广泛认知——
首先,油画修复拥有国际通用的特有的行业标准。罗马文物保护修复高等研究院(ISCR)是意大利级别最高的文物保护机构,它参与了修复标准的制定。著名的罗马中央修复学院奠定了意大利在修复行业的龙头地位。除此之外,德国的德累斯顿修复学院也在业界享有盛誉。
其次,油画修复所用的材料、工具和油画创作不尽相同。现代修复理论的创建者布兰迪(Cesare Brandi)的观点:修复应秉持过程中尽量少干预和结果的可逆性。这个观点解答了油画修复过程中所采用的原料、工具、步骤和操作方法为何会与传统油画创作有所不同。油画修复工作的可逆性要求——如果某个修复过程效果不够理想,在技术上应该能够做到恢复原貌——决定了在油画修复过程中使用水性颜料而非油画创作所使用的油彩,同时,在干燥过程中,油画颜料的色相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达不到修复所需的稳定性,现在添补上的颜色看似和原画协调,却会为今后的专业修复增添麻烦。
再次,规范的修复过程一般分为检测、清洗、基底修复、托裱、确定颜色层松动剥落诱因、消除诱因并固定色层、补底、补色、上光油等步骤。国外有些博物馆已应用实验室诊断来为问题画作把脉,在对名画进行修复前,对其颜色层的化学元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修补方案。
一般情况下,几乎所有年代久远的画作都需要清洗修复。最为神秘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曾被修复过70多次。但对于一幅画作是否应该给与清洗修复,修复到何种地步,鉴定评估的标准和过程繁琐而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国际知名博物馆中,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一些经典案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卢浮宫曾高调宣布将修复达·芬奇的一幅画作,这个决定在业内掀起了一场著名的争论。支持者认为,画面中人物微妙的动态已随时间流逝慢慢淡去。反对方认为,修复会破坏画作中柔和的特征。评论界认为,这是出于商业目的炒作行为。最后,卢浮宫郑重声明:不会冒风险进行过度的清洗和修复,整个过程会尽量以不侵入的方式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的面貌。
军博的油画藏品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很多国内一流的艺术家都曾受邀为军博创作军事历史主题绘画,如董希文创作于1953年的《开国大典》、靳尚宜创作于1977年的《党的十二月会议》、詹建俊创作于1959年的《进军西藏》、陈逸飞创作于1977年的《攻占总统府》等,军博创作员在他们的创作鼎盛期也为军博绘制了大批重大军事历史题材绘画,如高虹于1964年创作的《决战前夕》、何孔德于1972年创作的《古田会议》、彭彬于1957年创作的《解放一江山岛》等。近年来,由军博创作室牵头,广邀军内外一流画家,创作了一批重大题材作品。通过对军博油画收藏史的回顾,不难发现,馆藏的大批极具艺术价值和影响力的油画作品,已陪伴军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这些曾经熠熠生辉的杰作,是否风采依旧?油画保护和修复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研究这一重大课题,军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量不同时期的藏画,是取之不竭的研究范本;现有的创作人员和文物鉴定专家,加以专业培训,可以组建高素质的修复团队;立足全馆,建立一套完备详细的维护修复档案,通过对修复档案的分析、归类、汇总,提炼馆藏油画作品普遍存在、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拿出预防和修复的可行性方案。
科学试验证明,油画老化和损毁程度和画家的作画习惯以及材质的选择关系密切。当代艺术家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绘画材料的选择和科学的绘画步骤可以减缓油画的老化。但是,对于解放初期的老一辈艺术家而言,在材质的选用上,大多依据个人经验,所以,无法达到尽善尽美。因此,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他们当时的作画习惯,分析他们的创作风格、创作理念、美学观点,考证他们常用的油画颜料,也成为军博的油画修复师们的必修课。
油画修复的神秘面纱将在军博被渐渐揭开,今天和将来的观众能够有幸观赏到一幅幅创作于久远年代的油画名作,使得各个时期的画作都能以它原始的面目呈现它源于不同时代的艺术特点和魅力,艺术流派和个人风格的标识也不会因为时光荏苒而模糊了印迹。也许未来的观众在赞叹的同时会忽略了这其中的多数画作已经经过了多次专业的修复,这是因为:尽管经过了21世纪高科技修复手段的洗礼,画作本身并没有显现出当代技术的痕迹,并没有体现丝毫当代人的审美倾向——这,也许就是油画修复的初衷——还原油画本来的样子。
责任编辑:邢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