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人的情怀

2016-07-13杨元超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战友长征红军

文/杨元超



共产党人的情怀

文/杨元超

已经记不得是多少次翻开这本书了,但是每一次读都有新的故事印进脑海,每一次读罢心情都是久久不能平静,总有几滴眼泪在眼眶打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每次都有两个相同的字:震撼。尽管里边的故事离我们已经称得上久远,尽管回忆文章质量参差不齐,但正是在一个个真实却又绝不平凡的故事里,我读懂了毛主席所说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的含义,这些故事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深深地影响着我。

如果笼统地问我从中读出了什么,我想说,是共产党人的情怀。这个情怀里包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大爱,对同志战友的纯洁友爱。

《星火燎原——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专辑》

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解放军出版社

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

汭河畔,在主力已经渡河、只有供给部队和医院尚未渡河、敌人从塬上突然发起攻击的危急关头,本来已经准备渡河的红25军政委吴焕先带着身边仅有的20多名交通队和新兵营战士迎着敌人冲了上去,他高呼:“压住敌人就是胜利,绝不能让敌人逼近河边!”终于坚持到后续部队赶到,而自己却壮烈牺牲,年仅28岁。徐海东大将轻轻洗净他的遗体,给他换上干净的军装,对一直跟随在吴焕先身边的张希才说:“买一套好内衣,你是知道的,政委生前没有一套好衣服。政委身上的血衣,我要带去交给党中央和毛主席,作为永久的纪念。”

在吴焕先生前仅有的几张照片里,他都戴着与灰军衣不太相配的黑色军帽,让人很难把这个瘦高个子还有点秀气腼腆的青年人,与英勇善战、指挥若定的军政委联系在一起。仔细阅读回忆文章,会发现他不仅是那个在决定红25军命运的独树镇战斗中从警卫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高喊着“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的青年骁将,更是一个党性原则强、深受官兵爱戴、熟悉党的民族政策的政治工作者。他走到哪里,红军发动群众和宣传鼓动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经过回民聚居区,他教育官兵学习并尊重当地风俗,拜访当地宗教领袖宣传红军主张,并提出“我们也是回族人民的子弟兵”。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却对官兵爱护有加,愿意倾听同志的意见,提醒指挥员“千万不要骑马当大王”。

吴焕先同志离开我们已经80多年了,那些与他并肩作战的开国将军们,也已经相继辞世,但是他那朴素但有力的话语时至今日仍然让人热血沸腾:“从参加革命那天起,我们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为人民流血牺牲最光荣!”身先士卒、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红军将领何止一个吴焕先!在长征中牺牲的仅邓萍、罗南辉这样的军以上干部就是一串长长的名单。而仔细考据书中出现的师团一级红军干部的名字,可以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能看到革命的胜利,就掩埋在了长征途中的某个角落,更不用说数以十万计的普通红军官兵。

长征路上,除了反动派的百万大军围追堵截和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外,我们内部的阴云也还没有散去——李德这个“洋和尚”在长征初期仍然把持着指挥权,无端指责在前方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张国焘权欲熏心分裂红军,让红四方面军几过雪山草地,排斥异己,大搞特务政治,残害自己的同志;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没有完全肃清,仍然在一些地方统治着军队,许多同志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同志仍然坚信“红军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董必武这些党的领导同志仍然耐心地一个一个单位甚至一个一个人向官兵宣传党的正确路线和革命一定能够成功的道理。那些被错误剥夺职务、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甚至被安排当挑夫和杂役的同志仍然顾全大局、力所能及地做着对革命有益的事而无怨无悔,在战斗危急关头、需要他们的时刻,仍然义无反顾地拿起武器投入到战斗中。

正是在这种强大的信仰力量的感召下,越是艰难的环境,红军的士气越高涨,在鸟也难飞过的大雪山上办起了游艺晚会,在身负重伤的红军指挥员的担架上响起了江西号子,年轻的红军战士更是怀着朴素的必胜信念,乐观地面对严酷的环境。越是艰难的环境,党的领导越坚强,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和战斗堡垒作用越明显,越来越多的青年想要加入红军,越来越多的红军战士想要加入共产党,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人经常参加基层组织生活,了解官兵的想法,回答他们的问题,使广大红军将士了解中央的意图,团结起来,战胜困难,走向胜利。

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大爱

主力红军撤离苏区后,蒋介石提出“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徐海东大将一家66口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但是红军热爱人民、人民拥护红军,这是任何反动派都吓不倒的。三名因患疟疾掉队的红军战士留宿在一个老妈妈家里,老妈妈把仅有的狗崽给他们吃,治好了他们的病,他们在伤愈追赶队伍前把凑的银毫子和铜板偷偷留给了老妈妈,老妈妈追赶他们退回了钱,深情地说:“白匪军拿十元钱也莫想吃我狗崽毛,你们吃我十条狗崽肉,我也不要一个钱,我的心意你们该明白啊!”

在红军长征的道路上,明明知道参加红军意味着艰难险阻甚至付出生命,仍有那么多群众自愿走上革命的道路,甚至彝、苗、藏、回的同胞也纷纷参加红军,死心塌地跟着红军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到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与之前压迫他们的地主、土司、军阀和官僚截然不同的,他们是为穷苦大众的,宁可自己忍饥挨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为建立穷苦大众翻身做主的新社会而奋斗。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污蔑和造谣相反,他们不是青面獠牙、杀人放火的“赤发恶鬼”,而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它对自己很吝啬,却对穷苦大众很慷慨,打土豪、分田地,在本身很困难的情况下,却把更多的粮食和物资留给了群众。这支队伍里的人,能把身上的最后几个铜板拿出来接济衣不蔽体的穷人,能把自己喝水的搪瓷茶缸和舍不得用的新毛巾作为礼物送给少数民族同胞,喝一口开水都要付钱,损坏老百姓几粒粮食都要赔偿。在红军明明极度缺盐,很多人因此患上浮肿病的时候,一个小战士发现了一个因不明情况而逃走的藏民家里的地上有一小撮盐巴,他如获至宝想要把它包起来拿走,却被批评,把纸包原封不动地放在了藏民家的桌子上。

对同志战友的纯洁友爱

彭德怀元帅以严厉著称,但是却对自己的同志充满着深深的关爱。在突破乌江防线时,他果断要求“打碎盆盆罐罐”,而把节省下来的人力放在运送这些伤员身上。在过草地部队已经断粮的情况下,他命令炊事员杀掉了伴随自己多年、立下汗马功劳的骡子,司令部只留下一点内脏,而把肉分给了下面的部队。

在李聚奎上将回忆遵义会议前后战斗的文章中,我又一次看到了黎林的名字,他是中央红军长征先锋红一团的政委,这把我的回忆拉回到了杨得志上将的回忆录《横戈马上》中的那个温馨场景:两个只有20多岁却已饱尝旧社会艰辛和经过革命洗礼、身经百战的青年将领,在长征途中歇宿的老房子里,抵足取暖,憧憬着革命胜利后幸福的生活……后来,长征中严酷的生存环境和过度的紧张劳累摧垮了本已虚弱的黎林同志的身体,在长征结束后不久就积劳成疾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直到50年后,已经是总参谋长的杨得志上将仍然深情地回忆这位战友:“红一团在长征中的每一个胜利,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革命者的感情是在生死考验中建立起来的,越是困难的环境越能看出共产党人金子般的内心和舍己为人的情怀。他们对一个集体里的战友和同志的爱是那样的纯洁和无私——明明知道多一口粮食和物资、少一点负担和敌人,就能多一分生的希望,但是他们还是选择勇敢地迎上敌人以减轻兄弟部队的负担,把生的希望留给后边的同志;还是选择不顾自己身体也很虚弱的情况,义无反顾地背起负伤的战友,不让一个人掉队。他们宁可自己受冻,也要把衣服盖在战友的身上;可以自己饿着肚子,却把热气腾腾的米粥端到战友的面前;可以拿出仅有的一个银元,炖一只鸡为负伤的战友补身子。管粮食的饿肚子,管物资的衣服破烂不堪,管医院的唯独不舍得给自己用药,可以称得上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奇观”了吧。

毛泽东同志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把原本分配给自己的堂屋让给了战士,而在搭着雨布的帐篷里工作了一夜;罗瑞卿同志因为面部中弹无法咀嚼食物,却把给他“特制”的病号饭(其实就是面糊糊)偷偷让给其他同志;邓颖超大姐身体十分虚弱,宁可自己不吃药,也要把药品让给自己的警卫员;彭德怀、董振堂、贺龙、罗荣桓都把自己的骡子和马让给伤员,甚至亲自背伤员、抬担架……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身患重病而战斗不息的鲁迅先生在祝捷电报中写道:“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8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即使是长征路上最年轻的红小鬼,到了现在也已经是年过九旬的老人。然而长征精神并没有随着那些亲历者的老去而老去。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类解放而英勇战斗、九死不悔的英雄,那些拥有着最高贵品格和最纯洁信仰而不惜为之献身的大写的人们,他们所创造的不仅是震惊世界的人类奇迹,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新一代革命军人,在新的征程上,向着胜利,永远前进。

责任编辑:曹舒雅

猜你喜欢

战友长征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战友是什么
十送红军
永远是战友
好战友,亲兄弟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