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约瑟夫·波伊斯
2016-07-13郭淑慧浙江师范大学321000
郭淑慧 (浙江师范大学 321000)
解读约瑟夫·波伊斯
郭淑慧 (浙江师范大学 321000)
波伊斯作为20世纪重要的艺术家,而他的作品也被看成是德国战后最难理解的艺术家,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他所处的时代去了解他的作品,会发现他内心深处对社会深深地责任感。
波伊斯作品;解析社会责任
约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1921.12-1986.1.23)是整个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是二战之后艺术转型的关键人物和代表人物,也被称为德国战后最难理解的艺术家,要想了解波伊斯也许我们要了解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解读他的艺术作品。
1940年波伊斯应招进入德国空军,担任JU87轰炸机的领航员。1943年,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架JU87型轰炸机被苏联的高射炮击中,这架飞机在返回自己国界内后坠毁。这场濒临死亡但获得救生的历程,使波伊斯彻底认识了“生死无界、心物不二”的生命哲理。虽然被认为最难理解的艺术家,但是人们还是把目光投向了他。正是波伊斯在作品装置中使用的非传统材料,表现异乎寻常的思维、推理方式,触动了战后德国与波伊斯有类似经历的人群,他们对波伊斯的个人经历深表同情,进而导致对自己相同经历的深思,从而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性共鸣,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1
1956-1964《奥斯维辛的抗议行动》的装置艺术作品中,波依斯将干扁的肉团、枯死的老鼠、发霉的香肠、焦黑的十字架,放在一个橱窗中,通过物的联想,藉以唤起人们对纳粹暴行的记忆。实际上,这些作品本身不仅仅是对纳粹暴行的回忆式的再现,而是表现纳粹主义在人类精神史上的“疯癫阶段”,防止一种“思想集中营”的再次出现。波伊斯强调当下的体验和感受,坚持以扩大的艺术概念“通过人类内在活力”把艺术作品的形式视为一种客观存在体,通过对奥斯维辛二战中纳粹所犯下的反人类罪行的感悟方式来实现艺术的目的。2
1965年的作品《如何给死兔子解释绘画》,人们可以透过玻璃窗看到波伊斯,他的整个脸上涂满蜂蜜和金色的颜料,他的右脚底下是一块铁板,左脚底是一块毛毡鞋底。在他的怀里,他抱一只死野兔,嘴一直做诉说状态,仿佛在向野兔解释自己的图画作品。3对波伊斯来说这些材料和行为都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右脚的钢制鞋底象征客观世界的规律,左脚的毛毡代表着精神世界的微暖,蜂蜜则代表了理想社会的温暖和友爱。
1974年5月23-25日,在纽约荷兰•布洛克画廊波伊斯进行了他本人认为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行为艺术《我爱美国,美国爱我》。在一个密闭空间里,波依斯全身用毛毡裹起来,头上頂着一只露出伞柄的雨伞,室內放着一只活生生的北美森林野狼与一堆野草,波依斯就这样与野狼共处了五天。波依斯借助手电筒闪烁的光亮与野狼接近,不断与狼说话,激发野狼去啃咬露出的伞柄,撕裂他身上的毛毡。三天之后,波依斯与野狼之间不再陌生,也沒有敌意,渐渐地波依斯和野狼开始交换位置,野狼躺在毛毡上,波依斯則睡在草堆中。波依斯指在提醒人们,人类总是以“自我优越”的姿态将自然,动物污名化、他者化,进而从中取得支配和统治的权力。在波伊斯的生命后期,他把他的社会雕塑理念进一步运用在“世界绿化”的行为艺术之上。约瑟夫•波伊斯在《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的计划中,在卡塞尔种植七千课橡树,并在橡树旁边安放一座花岗石转,直到1987年才将橡树种植完毕,从此卡塞尔有了可以生长的“雕塑”。波伊斯用动态式的行为诉说着他的理念。当我们看到一棵树和一块花岗石砖时,会唤起我们对参与公共计划的记忆,会感知这个仪式所蕴涵的深层意义,这个计划把自然和城市紧紧相连。在这个计划里面树种也早已超越了橡树的界限,貌似在平常的行为背后隐含的是对后工业时代的批判。4
波伊斯作品中隐含着两个核心观点,即“扩展的艺术观念”和“社会雕塑”。波伊斯曾经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实际上也是波伊斯所说的“扩展的艺术概念”,他认为可以把一切媒介和人类的行为都囊括到艺术的概念中来。后来这句话被人误解,成为一些人攻击波伊斯的理由,以为这样会导致艺术庸俗化以及“艺术”终结的做魁祸首。但实际上波伊斯说每个人是艺术家的时候,他指的是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成为画家或者雕塑家,指的是每个人都具备有艺术创造的能力。
波伊斯提出的“扩展的艺术概念”奠定了他的“社会雕塑”的理论基础。波伊斯解构了原有既定的雕塑创作方式,拓展和延伸了雕塑的概念,雕塑不只是指它所采用的物质形式,人的思想也是一种雕塑,每个人都有创造艺术的能力,所有的思想、行为的出现都是“雕塑”的过程,社会价值观、道德、法律都是雕塑,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5很明显“社会雕塑”指的就是社会肌体的改造,雕塑不仅仅局限自他的物质的形式,波伊斯扩展了雕塑的概念,艺术创作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社会雕塑可以解除工作中的冷漠感,这也是艺术的治疗。而“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它探讨的是社会躯体的改造,每个人都参与取其中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快速转型。从更深层次来看“社会雕塑”指的是灵魂塑造。只有艺术的方式被包含在教育和行为中,人类社会才能形成一个具有精神性的民主社会。
虽然有关波伊斯的活动的谣言在60年代已在我们之间传播,并且他不完全被人理解的行动或许对我们中的一些人起了教唆作用,但波伊斯来自不同的过去,是在对另一种文化讲话。他曾经陈述到:“艺术是粒药丸。”波伊斯这颗艺术药丸,使我们受不同了症候的折磨,这粒药丸或许会太苦而使我们难以下咽。
注释:
1.张晓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大师》.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78.
2.马永健.《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25.
3.常宁生.《国际当代艺术家访谈录》.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101.
4.尹立云.《7000课橡树》与波伊斯的当代雕塑观念[D].文艺研究,2009(5).
5.马永健.《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56.
[1][美]金•莱文著,常宁生,邢莉,李宏编译.《后现代艺术的转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岛子著.《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重庆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3]张晓凌主编,罗丽著.《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大师》.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