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以南京绒花为例

2016-07-13邓小玉河海大学商学院211100

大众文艺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绒花南京

邓小玉 (河海大学商学院 211100)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以南京绒花为例

邓小玉 (河海大学商学院 21110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濒临失传的境地。本文以江苏省非遗“南京绒花”为例,研究了南京绒花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现状,深入分析了南京绒花衰落的原因,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保护开发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档案式保护;营销模式;融合

一、南京绒花发展历程与保护现状

(一)南京绒花的起源与发展

绒花,一种以蚕丝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手工业品,自唐朝乃至明清时期以来受到上至皇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青睐,广见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喜庆之事或重大节日之中。

在唐代,南京绒花被列为皇宫贡品,并屡屡成为文人骚客们吟咏歌颂的对象。及至明朝,专门的绒花生产作坊得以诞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了清代,在官府的指导下,能工巧匠汇聚,绒花作坊更加高效规范,实现了绒花近乎流水线式的制作程序,使南京绒花无论是在产量、式样还是影响范围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国时期,绒花进一步发展普及,绒花艺人走街串巷,“营”“销”结合。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绒花生产合作社,保障了绒花的生产传承与发展。文革时期,和很多其他传统美术工艺一样,绒花也深受打击,绒花技艺濒临绝境。改革开放后,绒花生产虽得到恢复并出现短期的繁荣,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绒花技艺的传承每况愈下。

直至今日,曾经盛极一时的南京绒花因为缺乏创新、生产效率低等原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政府和人民亟需保护和传承的“非遗”。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整个南京只剩下赵树宪先生唯一一名绒花继承人,绒花技艺面临着“人走艺失”的艰难之境。

(二)现有的保护措施及存在问题

1.保护措施

随着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南京市政府也意识到了局势的严峻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

(1)以“人”为本,创建平台

“非遗”的传承,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传承。特别是南京绒花这一典型性的的工艺品,其所展现的艺术价值更与传承者的技艺、经验水准息息相关。2006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南京绒花的传承保护得到了制度保障。同年,南京绒花获评省级非遗,一度销声匿迹南京绒花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8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成功邀请到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并为其开设了专门的绒花工作室,濒临失传的南京绒花及其传承者暂得安居。

(2)工艺研习,整理归档

为了填补南京绒花档案记录的缺漏,缓解“人走艺失”的不利形势,有关部门通过采访绒花艺人,搜集整理绒花有关的文字、图像、纪实影视等材料,初步建立了南京绒花的资料存储库,档案式保护渐具雏形。

(3)艺术展示,资源开发

民俗博物馆中设有绒花工作室,集中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绒花作品,并为旅客提供简单的教学服务,而绒花志愿者们更可以在赵树宪先生的指导进行简单地工艺制作。另外,通过参加各大传统工艺展览会、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融入绒花艺术等方式,南京绒花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2.存在问题

(1)南京绒花传承人仅有赵树宪老师1人,后继传承者寥寥无几,相应的文字、图像、影视记录等档案资料尚未搜集完备,绒花工艺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失传风险。

(2)南京绒花制作只能全手工完成,难以实现流水线式生产,且制作人员太少,制作时间长,无法进行大批量生产。

(3)绒花创作经费、原料不足,创作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宣传力度不够,营销、销售渠道单一,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其始终不能实现平民化、大众化。

二、南京绒花的传承保护及开发模式

(一)完善工艺资料库,实现实体化传承

自南京绒花被列为省级非遗以来,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南京绒花的各种保护行动时见网络报端,在一定程度上重拾了人们对于绒花的记忆。然而,由于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出现的碎片化、形式化等问题,以及统一掌控和协调工作的缺漏,绒花资料的搜集整理成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现阶段下,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做好统筹工作,制订出完整的任务大纲和行动计划,对已有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对遗漏的部分进行补充。特别是,要对绒花代表性的传承人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采访学习,将其所掌握的非物质工艺“形象化”“物质化”,转化为文字、录音、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可保存、可传承、可推广的档案资料,为绒花的传承推广奠定基础。

(二)完善落实相关文件,加大传承经费投入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 2006年出台,并于2013年修改完善。该条例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南京非遗特别是南京绒花的拯救工作,并一度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绒花热。然而,风光过后的南京绒花,其所面临的困境却依然没有的得到很大的改善。这与相关政策本身存在缺陷,以及具体的文件精神没有得到贯彻实践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市政府应广泛咨询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人民群众等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组织建立更加专业的非遗智囊团,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展开修改完善工作,提高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另外,针对南京绒花这一传承环境极其恶劣的工艺,政府部门应该进行特殊对待,加大其经费投入,建立监督机制,为其提供足够肥沃的再生土壤。

(三)创新营销方式,实现产业集群

南京绒花从“载望回归”到现在,业已经历了近十年的光阴,但令人费解的是,它似乎依然像空气一般,虚无缥缈地存在着,始终难以深入人们的内心。这难道仅仅只能用“绒花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一太过牵强的原因来敷衍了之吗?其实不然!南京绒花之所以历经近十年的传承保护却依然默默无闻,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的开发乃至营销方式的劣势。对于绒花的开发乃至营销,近十年来几乎都停留在小作坊(绒花工作室)生产加实体店销售这种单一的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绒花不为人所知的原因了。

因此,在绒花的开发上,相关部门应该调整目前“单线作战”的战略,采用“集群管理,齐头并进”的方案。也就是,划定专门的非遗开发区域,聘请艺人进行集中化研究开发和生产,引进或者改进当前的生产机器和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实现大批量的生产要求。在营销方式上,不仅要丰富其形式,同时要改变其格局,要从“被动发现”转变为“主动出击”。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转变观念,重新对绒花进行产品定位,明确其本身具有的市场导向性,将其生产、展示乃至销售各个环节,辐射到夫子庙、老门东等旅客密集同时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的区域,从而创造更大的工艺知名度和有效需求量。

另外,考虑到人们当前的消费习惯,柜台式营销和销售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在绒花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引入切合时代发展的新型营销模式,如O2O模式等。通过线上订购、线下生产的经营方式,不仅可以拓宽绒花市场,还可形成规模效应。因为O2O模式下的消费者不仅仅是绒花的的有效需求者,同时还是流动的宣传使者。当绒花的有效需求与日俱增时,其发展传承便如鱼得水,具有更大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促进式循环。除了O2O营销方式外,相关部门应该将学生队伍纳入绒花推广传承的范畴,联合各大高校,为广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学习交流等平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绒花的生产,还可以为绒花建立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四)融合现代元素,提升价值内核

传统工艺的屡屡衰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工艺创新的停滞,或者说工艺提升的步伐难以赶上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绒花技艺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困境,亦可归因于此。创新,有时候可以简单到两种不同事物的融合。对于南京绒花这一本就具有深厚底蕴的非遗,当其融入现代元素时,其所产的价值增值和社会效应将是巨大的。在这方面,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先生已经进行了最初的尝试,而且事实证明这一尝试是成功的,是值得加以推广的。2012年戛纳电影节红毯秀场上,融合了绒花工艺和现代服装设计理念而打造的“绒花若雪”礼服一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风元素再一次活跃于世界的时装秀场上。这一伟大尝试,正是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和南京绒花艺人赵树宪先生合作的结晶。

因此,在对南京绒花的开发上,除了保持其原有的特质外,更重要的是加快其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进程,加强与现代服装设计等各行各业的联系,丰富其生产模式,实现绒花技艺的价值升华和转化,不断推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新作品,从而赢得传承发展的机遇,赋予其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总结与展望

对于南京绒花的保护与传承,用“任重道远”一词形容已然远远不够。因为其所面临的形势比南京其他任何非遗更加的紧迫,具体的保护传承措施的实施也比我们的想象更加棘手。因此,在南京绒花的开发上,政府部门应给予特别对待,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监督机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目前“人走艺失”的燃眉之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南京绒花蕴含的独特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效应,实现其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创新式发展。

纵观中国乃至世界上的非遗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有些非遗之所以湮没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并不仅仅是因为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改变造成的发展动力不足,更重要的原因是——过于强调非遗本身的“纯粹性”,导致其与所处的时代元素渐行渐远,乃至最后形成近乎对立的局面。到那时,非遗想不濒临灭绝都难了。南京绒花的发展传承亦是如此。因此,对于南京绒花来说,当务之急是为其找到赖以生存的土壤——可以充分融合的时代元素,实现“1+1>2”的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使其摆脱传承困境,铸就南京绒花新时代下的新辉煌。

[1]吴海燕.南京绒花[J].上海工艺美术,2006,2:96-97.

[2]杨英.论南京绒花的保护[J].装饰,2007,3:96-97.

[3]李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产业化经营探索[J].商业时代,2008(24).

邓小玉,1994年3月生,男,汉族,河海大学商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绒花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女生用绒花工艺还原红楼梦同款头饰
南京大闯关
绒花
“扬州绒花”
南京院子
我的眼中有月亮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雪花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