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应物的吏隐心态
2016-07-13深圳大学文学院518060
龚 艳 (深圳大学文学院 518060)
论韦应物的吏隐心态
龚 艳 (深圳大学文学院 518060)
吏隐是士人面临仕隐矛盾时做出的融通选择,代表着隐逸的一种特殊形态。中唐诗人韦应物践履了吏隐的处世之道:虽身任官职但仍追求避世遁俗的精神境界,以安然恬淡的心态俯仰于尘世之间。本文试着从韦应物的吏隐心态入手,通过对韦应物吏隐心态的观照与探讨,以窥探士人面临仕隐矛盾时的复杂心态与自我救赎的心理机制。
韦应物;吏隐;心态
“吏隐”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为:“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1意谓居官者不为名利熏心的处世态度与生活方式。吏隐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谢朓牧守宣城时的外郡之隐。然而,谢朓开创了吏隐的处世范式后,在其后的两百余年间,聊有嗣响,及至大历,士人却对此趋之若鹜,其中以韦应物对吏隐的践行尤为引人注目。他既不放弃为官的责任意识,亦保持高蹈世俗的精神追求,表现出“腰悬竹使符,心如庐山缁”(《郡内闲居》)的自然澹泊的处世心态。
一、为官的恪尽职守
清人陈沆评韦应物曰:“或谓韦公冲然物外,寄情吏隐,本非用世匡主之辈,未必江湖魏阙之思,此非知韦者也。”2此大抵就韦应物虽心怀山野,但却未泯灭为官的责任感而言。朱长文亦云:“唐人贤而慕之,不敢名,皆曰韦苏州。”3可见,韦应物为官的操守为世人称道。且看诗人刺滁时的诗作《寄李儋元锡》: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暗暗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时朱泚盗据长安,入城劫掠,德宗避难出走奉天。诗人念及京师变故,忧心忡忡,夜夜难以独眠。更让诗人忧心的是,诗人身为刺史,但郡内百姓却亡走他乡。黄彻评此诗曰:“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雠者,得无愧此诗乎!”4可谓对诗人这片仁爱之心的高度肯定。韦应物不仅任滁州刺史时如此,每任职一方都秉持着这种为官态度,试看刺江州时所作《始至郡》: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旧逋积如坻。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宾朋未及宴,简牍已云疲。昔贤播高风,得守愧无施。
诗人本以为地理位置优越的江州是一块“斯民本乐生”的乐土,但却发现州中百姓多有逃亡。不仅如此,江州还积弊颇多。面对这种困顿局面,诗人到郡后日日处理公务,全力为民解困。诗人晚年任职苏州刺史时,虽身多疾病,亦是如此,试看《赠李判官》:食蔬程独守,饮冰节靡违。决狱兴邦颂,高文禀天机。宾馆在林表,望山启西扉。下有千亩田,泱漭吴土肥。
李判官乃当时浙西观察史判官,其来苏州巡视,诗人作诗相赠。诗中描绘了苏州物阜民丰之盛况:苏州土壤肥沃,耕地千亩;州中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太平。苏州能有此繁盛之景,诗人作为一州之首,当然功不可没。另外,诗人为官的赤诚之心也在诗作中坦露:一来诗人勤俭为政,以蔬食为食;二来诗人“饮冰节靡违”,即诗人时刻为政务忧心,不敢稍有懈怠。从此诗可以看出,诗人心系苏州,极力履行着身为父母官应尽的责任。
诗人虽勤政爱民,但诗人自认无理政之才,常为“政拙”感到惭愧,试看: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终日愧无政,与君聊散襟。
——《酬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见寄》
于兹省甿俗,一用劝农桑。
——《登重玄寺阁》
“政拙”“自惭”“愧无政”等语皆表达了诗人的羞愧难当之情。诗人“省甿俗”“劝农桑”,履行着州县长官的责任,盼百姓劳有所成。难怪清人乔亿评论诗人:“韦公多恤人之意,极近元次山。”5且不论诗人在位时,政绩是否真如他所说这般拙劣,但至少可见诗人在官任上勤勉为政,力求造福百姓。
总之,诗人对政事的勤勉,对百姓岁收的欣喜,对“邑有流亡”的痛心,对“未睹斯民康”的羞愧,皆著于笔端。从韦应物的诗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克己奉公、宽仁爱民、尽忠职守的良吏形象。
二、隐逸的希企向往
中唐特殊的社会背景加上诗人的个人经历,促成了韦应物对隐逸的向往。他一生历任多职,在其仕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当属三任刺史时期,但终究只是地方官。处理郡县公务的烦闷、远离朝廷的悲哀,都让诗人对官职意兴阑珊。而诗人志存高洁的本性、对精神独立的追求,让诗人对隐逸的向往更加强烈。
建中三年,诗人出为滁州刺史。诗人赠友人云:“唯君出尘意,赏爱似山家”(《郡斋赠王卿》),对友人超脱的境界表示向往。空园独游,诗人自言“谁言恋虎符,终当还旧丘”(《月晦忆去年与亲友曲水游燕》)。公务繁重时,诗人“责逋甘首免,岁宴当归田”(《答崔都水》),想以归耕来摆脱“官府劳”;郡务清闲时,诗人又感叹“郡中永无事,归思徒自盈”(《寄职方刘郎中》)。“心绝去来缘,迹断人间事”(《寄恒璨》)之语更是显示了诗人对尘世的决绝。
韦应物任滁州刺史一年左右;后出为江州刺史;继而入朝担任左司郎中;不久,除苏州刺史;后病终。从诗人后期的仕宦经历来看,诗人所任官职愈来愈高,但诗人的宦情却日益淡薄。这种淡薄一方面体现在诗人诗作中浓厚的佛禅意味:如“道尊不可屈,符守岂暇余”(《寄黄刘二尊师》)、“仿佛谢尘迹,逍遥舒道心”(《答冯鲁秀才》)、“公门自常事,道心宁异处”(《晓坐西斋》)等,表现出诗人崇佛慕道之后,更加追求内心的超脱。另一方面,诗人此时的归隐之志更为强烈:诗人此前慕隐,只想远离官场、不涉名利,但此时,诗人却立志“栖息绝尘侣,孱钝得自怡”(《郡内闲居》)。过去诗人受挫于官场,向往隐居一隅,多少有些逃避之意。如今,诗人年近暮年,历经人世风霜,对隐逸的唱和则更多出自内心的渴望与精神上的追求。
诗人晚年寓居永定精舍,其时,诗人家贫无所往,且“眼暗文字废”(《寓居永定精舍》),但诗人仍觉“身闲道心精”(《寓居永定精舍》),表现出最终远离朝政是非的庆幸与满足。吴沆《环溪诗话》评诗人“超在尘外”6,胡震亨《唐音癸签》亦称“左司之一向淡耳”7,堪称对诗人这片高蹈世俗之致的最好概括。
三、心态的安然恬淡
诗人既追寻尘外之趣,亦未放弃为官者应尽的责任。所以,诗人经常在诗作中表露出既困于官职又心向隐逸的情怀,虽身处尘世而心常清幽的精神特质,二者融合一体,形成了诗人安然恬淡的生活态度。请看诗人刺滁时的诗作《南园陪王卿游瞩》:形迹虽拘检,世事澹无心。郡中多山水,日夕听幽禽。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杂花芳意散,绿池暮色沉。君子有高躅,相携在幽寻。一酌何为贵,可以写冲襟。
诗人运用“幽禽”“春景”“绿池”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丽幽静的山水图画,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清幽的心境。“行迹虽拘检”“几阁文墨暇”等语可见诗人困于案牍之劳,但诗人“世事澹无心”,对官场之事淡然处之,不为俗务所累。所以,诗人与友人同游南园,欣赏郡斋的山水美景,在此中陶冶性情、抒发怀抱。诗人任江州刺史时的诗作《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亦可作如是观:佳士亦栖息,善身绝尘缘。今我蒙朝寄,教化敷里鄽。道妙苟为得,出处理无偏。心当同所尚,迹岂辞缠牵。
此诗为诗人出外行春于东西林精舍休憩时所作。诗人流连于行春途中的奇妙瑰丽之景,不禁想栖息自然,成为一名“绝尘缘”的“佳士”。无奈诗人担负着教化江州百姓之职,难以辜负朝廷重托。不过,诗人认为只要心中怀有自然,则行迹被俗务牵缠也无妨。诗人于是身居官职又心同所尚,悠闲自在地在尘世中游荡。诗人的另一诗作《郡内闲居》亦是如此:
腰悬竹使符,心如庐山缁。永日一酣寝,起坐兀无思。长廊独看雨,众药发幽姿。今夕已云罢,明晨复如斯。何事能为累,宠辱要辞。
“竹使符”即刺史符信,“庐山缁”即庐山僧人。“腰悬竹使符,心如庐山缁”即谓诗人虽身任刺史官职,但心早已脱离俗世。诗人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卧眠、思考、处理公务,但因诗人心有所向,繁杂的生活亦不能让诗人挂累。诗人内心淡然,便身处公堂也仿佛置身于山野林泉。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同样体现在诗人任职苏州刺史时,试看:鼕鼕城鼓动,稍稍林鸦去。柳意不胜春,岩光已知曙。……盥漱忻景清,焚香澄神虑。公门自常事,道心宁易处。
——《晓坐西斋》
似与尘境绝,萧条斋舍秋。……岂将符守恋,幸已棲心幽。
——《郡中西斋》
《晓坐西斋》中“林鸦”“柳意”“岩光”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画面,“清是超脱世间庸俗氛围的胸襟和趣味,所以对具体情境的‘清’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一种心境的玩味和投射,环境的清也就是心境的清。”8诗人感受到“景清”,实则是心地澄明的体现。虽仍有公务操劳,但诗人的道心已不在公门,而是飘向那高蹈世俗的尘外。此诗中,郡斋被描绘成一个世外之地,而又同“符守”等尘物浑然相融,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综上所论,韦应物虽渴望着远离俗世,但并未因此放弃吏者的责任意识,他巧妙地融合“吏”与“隐”的矛盾,遂身居世网常清净。朱熹曾评诗人曰:“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9沈德潜亦言:“韦苏州至处,每在淡然无意,所谓天籁也。”10所谓“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11,这种“自在”“近道”“淡然无意”的诗歌风貌正是诗人淡然处世的体现。韦应物虽身处公堂之上,心却飘离于尘世之外,幻化为一种安然恬淡的生活态度俯仰自得于人世之间。
注释: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523.
2.陈沆著.诗比兴笺[M].北京:中华书局.1959:184.
3.朱长文著.吴郡图经续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77.
4.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356.
5.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122.
6.吴沆著.环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28.
7.胡震亨著.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67.
8.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9.蔡正孙著.诗林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63.
10.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00.
11.叶燮著.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2.
注:
①本文所引韦应物诗均出自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中华书局,2002.
中央财政扶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名称:韦应物郡斋诗中的吏隐思想研究,项目编号:00036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