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高专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及能力的培养
2016-07-13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200000
王 磊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系 200000)
浅析高职高专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及能力的培养
王 磊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系 200000)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快速推动,高职高专院校的大专生在面临社会的各种压力下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三观是教育的最大目的,而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要能够认清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并加以思考,才能够竭尽所能的利用我们所学所想去用音乐来引导学生摆正三观、热爱生活、展望未来。并且不仅要他们能够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生活的变化和影响,也要培养他们掌握所学知识利用音乐的能力来继续一代一代的传承。
音乐素质;音乐基础;高职学生
马丁路德说: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单单从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中,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即提出了“乐以治性,故能成性”的美学思想。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在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在无形中贯穿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当中。而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音乐教育者,我一直认为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美育”的一种,而是“塑造”“整合”“平衡”人性的最佳武器。因此,在人性接近成熟期的十八九岁时段以音乐为主导培养手段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诱导,慢慢走入理想的人生轨迹,大学生正是这样一类群体,而高职高专院校更是这个群体中更为突出的一部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一、现今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忽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职高专整体的学科中,对于音乐类的课程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认为只要不是音乐专业就没有学习音乐的必要性。其实这在我国的高考统考的教育体制下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阴音乐课还是占了较大的比重,但是进入高中阶段,由于要备战高考,很多高中中专就直接在高二或者高三取消了音乐课。而进入大学后,如果不是音乐类的专业,学校里对于开设的音乐课相对更少,尤其是高职高专类院校,除了能在学校社团出现一些类似于合唱团话剧团之类的社团之外,音乐欣赏课都只能列于选修课当中,而实际上大学本身应该是自主教学,学校应把音乐课重新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实施,这也是把“美育”教育更好地体现在人逐渐走入成熟期的性格教育中去。而不是只简简单单的作为放松身心、娱乐校园文化的一种。
(二)学生音乐基础差,专业基本功几乎为零
由于前面所提到的招收进来的学生几乎都是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只限于喜欢唱歌,但音准和音调都是没有概念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音高音准感受较差,从视唱练耳的课上训练看,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两音之间的音高走向没有感觉。7个基本音级之间音高走向只限于说和记,如果运用到音乐当中,通过耳朵的听力判断和大脑控制演唱音高是完全没有概念的。这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点。2、乐理知识薄弱。按照教学计划16周课可以完成的内容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消化理解,每节课的一章节课程要理解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才能使得大部分同学能够理解接受,至于消化的过程只能靠课后的时间,但是几乎很少有学生会在课下进行练习,更别提掌握。于是在新一节上课时要一遍遍的重复。
(三)学生学习态度较为消极、不用功,专业课提高不快
随着最近几年的的本科院校的扩招,使得高职高专院校报考的学生越来越少,而为了招生更多的学生不得不一再降低分数线,因此很多在高中或是中专学习较差并且不热爱音乐的学生就保持着无所谓的态度报考这些院校,很多学生是看着分数低才报考音乐专业。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对读大学持着“混个毕业证”的态度更是对读书不屑一顾,因此在学习态度上非常消极,钢琴和声乐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后练习操作才能有所突破,然而本身“零基础”的学生,再加上不用功,专业明显没有任何提高。稍好一点的学生用功也只是表现在临近考试的时刻,为了应付考试而突击练习更是没有任何帮助。由于初学,大部分同学识谱较慢,就采用文字标记或者简谱标记,而弹完整首曲子后过不了几天再重新看着弹就都忘光光了。
从以上几点现状来看,学习音乐这个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及学习情况都不甚理想,更何况其他专业的学生了,在大学校园里不仅仅是针对音乐专业学生要开设各种各样的音乐科目,更应该给各个专业学生都相应的合理配备音乐的课程以达到美育的作用,而不是抱有“没有用就没必要开设”的心态。并且音乐的影响力除了在开设课程使得学生能净化身心怡情怡性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身心有很好的调整和平衡作用。
在现今的大学校园里,社会的竞争压力,父母的期盼,同学的相互影响都会给这一时期的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而这种心理变化也许会指引他们走向正确的三观道路,也有可能会物极必反的把阴暗的一面极致的烘托出来。众所周知,音乐对于人类情感的平衡作用已经得到了科学和实践的证明,也就是说音乐能够最直接、最深刻的进入到人类的大脑皮层,从而影响接下来的一系列行为的表达,当人无论是愤怒的激动还是高兴的激动都会使人的肾上腺素得到冲击,从而到达脑部影响人的行为,而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发泄,就会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得不到平衡的走向,而只有通过某些渠道使人转入有意识的平静状态才能健康发展。由此,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寻找合适的音乐进行一些列小品的演示的教学手段,通过表达不同心情的音乐背景来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的疏导和发泄等等,更可以通过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进行心理的调整,尤其是针对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加大音乐能力的培养,不仅会学,更要会教,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作用。
二、关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及措施
(一)通过强化音乐基础知识作为基石,以求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欣赏水平。声音旋律是否动听取决于人或者动物对于音乐发出的频率的接收程度,而老百姓常说的高雅音乐其实是从社会阶级这种特殊的现象产生的误解,我们是无产阶级社会,又是农业大国,处于中流砥柱的广大劳动工人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广袤大地上辛勤耕耘的农民形象一直是最为深入人心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各种以劳动为主的音乐就是无产阶级所特有的音乐品种,比如山歌、小调、号子等民间音乐就会更贴近人的生活,也就更为世俗化。相较之下,那些由西方资产阶级传入的思想内容更为深刻,也许很多还更为晦涩难懂的,需要正襟危坐顶礼膜拜的形式去欣赏的音乐作品就被老百姓无形中化为了高雅音乐或者称为“严肃音乐”更为准确。
那么懂得欣赏这些音乐就是真的能够理解音乐内涵之所在了吗?其实,正是因为老百姓对音乐的这种世俗性的区分,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时缺少了最为重要的一个基因——共鸣。共鸣在生活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声音所产生的共振,一种是思想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这两种于音乐都有特殊的体现。由此,在学会欣赏音乐之前,学会跟某些音乐有共鸣是最为基础的,而能达到这种共鸣之前,我们要求无论是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音乐爱好者都应该先具备最基础的音乐知识,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音乐常识才能知道怎样去欣赏,才能感受音乐对于人的影响力在哪里。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课程内容进行常规教学,但所有知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后练习,并且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这些学生不仅需要下大量的时间和功夫去学习乐理知识,还需要采用一些相应的手段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上多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让学生参与,“节奏游戏”就是很好的一项,通过著名的STOMP乐队(“破铜烂铁”乐队)在当今打击乐坛的影响,让同学们通过多媒体了解没有旋律的物体节奏击打也能传达趣味性超强的动感力量,让学生在每节课后都积极地去寻找能够发声的物体,进而在课上做不同节奏型的击打,更能产生深刻印象。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则是在上课时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能够简单的识谱,了解节奏节拍的类型,再结合各种视频影像资料进行辅助,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影像资料多多熟悉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旋律线条以及节奏型的区分来认识更广泛的音乐范围。然后再熟悉了这些音乐后,能够利用这些音乐对不同的学生起到不同的心理影响,让学生选择性的去用音乐能够浅显的对自己进行剖析和影响就可以了。
(二)通过音乐表演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心理承受力
首先,对于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加大实践课程,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和舞蹈都是最基础的。在教授声乐演唱时,教师不是一味地教授发声方法,而要以“身体和声音同时放开”的角度去教授。声音好坏不单单是气息烘托击打声带这种理论性质为评断,在这里更要以身体的放松和心灵的愉悦为前提。文章前面提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都是零基础的音乐素养,他们喜欢音乐不代表敢于在人前大胆演示,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小班上课为主,要求每节课每位同学都能表现到。我们虽然不能做到像正规音乐院校或者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一样能够“一对一”上课,但也要尽量激发出每位同学的音乐表现力。如果不敢大声唱歌,那么可以先以大声朗诵为手段,找一些有趣的绕口令,短小的话剧段子,甚至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影像配音都是绝佳的条件。在课上不再以“单一练声”为主要手段,而以“对比发声”,就是两人同时做发声练习为主,从而互相听其中的不同和相同。这也更能让学生之间有更好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其次,对于非音乐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除了采用开设音乐类选修课之外,还应该把音乐欣赏或者专门以“音乐”为科目的课程设置成必修课,算在思想品德学分里,在这个课程里加入“音乐类型演唱”以及“音乐表演”等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比如在介绍完一种音乐类型后,就结合老师所讲授的,由同学分组去准备歌曲,寻找这种类型的歌曲然后在下一节课时进行演唱表演,虽然学生的能力有限,不能完成对于作品的二度创作,可是进行三度创作,由欣赏者的角度对已定型的这些作品实行“体验性”的实际感受,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情感,感受音乐中的文化积淀,从而迸发出表现的欲望,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纷繁复杂又枯燥的课业中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息,又愉悦了身心。
(三)通过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强化学生对未来择业道路的健康心理
美育教育之所以重要的其中一点就是对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深重影响。在现今这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状况下,很多本科生、研究生都苦于没有出路,竞争严酷,那么对于高职院校这种类型的专科生更是要面临更加困难的现实。因此现在很多学生进来都是为了混个毕业文凭,然后等着家里有关系或者找关系给自己落实工作,可是这就等于一进入大学就是在等着毕业,一切都是在“等待”中使得心态扭曲了,枯萎了,而这个年纪的学生正应该是有冲劲,拼搏的热血时期,应去“争取”。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有多少奋发拼搏的音乐作品可以值得我们去深思,又有多少美妙的旋律能够强烈到发人深省。我们需要尝试着用音乐去激励人性的勃发,去深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而不是躲避、默默的回应生活所给予我们的困苦和艰难。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教授音乐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能够学会从音乐中体悟人性的成长,从音乐中感受自己情感的变化,从而审视自我,洗涤心灵,进而摆脱功利的生活态度,用关爱、友善的心态去感染别人,用宽厚、真诚的情怀处事。以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交响曲欣赏为例。他的音乐几乎都是以清新、励志的曲调来讲解人性的迸发。尤其是他的《第九交响曲》又称合唱交响曲,更是人类共同情感的崇高体现的代表作品。首先让学生去学唱里面著名的“欢乐颂”的合唱选段,由于旋律朗朗上口,并且节奏平稳激荡,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放声歌唱,勇敢表达情绪。熟悉主旋律后,再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完整的交响乐视频,这其中为了不让学生觉得交响的晦涩难懂,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传记影视资料引导学生,如《复制贝多芬》,这部电影最值得感动的就是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一次上演时的那一幕:当他失聪后仍旧坚持指挥这部作品,而他只能用眼睛看着乐池里他的学生安娜,对着他做指挥手势才能顺利完成整部作品的演奏。当乐曲演奏结束,他听不见任何掌声,安娜走上台扳过贝多芬的身体面向观众后那雷鸣般的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我相信,无论你懂不懂贝多芬,听到和看到的人都绝对能体会到音乐力量的强大,强大到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生命的执着、人性的升华,这就是音乐给予人最大的教育。
不仅仅是这种严肃音乐能够带给我们冲击,现代流行音乐也是非常好的例子,而且流行音乐又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更能直接的影响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合唱团是最能完美诠释音乐的象征,合作是最能体现人性交流的手段。比如美国FOX电视台的情节音乐喜剧《Glee》(《欢乐合唱团》)里面的音乐形式就很受学生喜爱,他可以让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合唱团形式,而是加入舞蹈和主题,每个星期的训练由老师规定一个主题,让同学以小组形式自己找歌曲进行三度创作演唱,或者根据每天不同的心情和事件,以及节日来进行主题演唱。其实像这部电视剧一样,我们在大学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不可预知的事件以及情绪的激发。那么为何不用演唱的形式来缓解和调整呢。现今的大学校园里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因一点小事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这部电视剧里恰好融合了青春期所面临的各种事件如怀孕、自杀、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等等现象。而歌唱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音乐活动,人类在演唱时会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从而减缓低落的情绪。那么这些现象就可以用各种体现此类情绪的歌曲演唱出来,达到情绪的平衡点。
综上所述,通过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音乐的了解现状,我们应当已经充分了解了音乐所体现的教育意义以及如果利用音乐来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已经成为塑造未来栋梁之才的最基本的内在条件了。那么作为音乐老师,所能提供的就是用音乐独特的魅力对学生进行深化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充分挖掘音乐教育的巨大潜能,还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吸收由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新浪潮,把握住传统美育教学的框架,探索出更多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音乐活动。
[1]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2]李冰.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大众文艺~理论版,2011(11).
[3]王颖.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实施途径研究[J].艺术探索,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