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实践设计的课程改革
2016-07-13林婷婷中山大学南方学院510000
林婷婷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510000)
色彩构成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实践设计的课程改革
林婷婷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510000)
色彩构成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解构形色之意、培养创造性思维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感知教学、理论教学、延伸性的课题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寻找色彩的秩序,感受形色的韵味。
色彩构成;教学改革;感觉色彩
色彩,在设计中常以“先声夺人”的姿态呈现在观者面前,它以不可替代的性质和特征,起到均衡构图、传情达意,常是视觉语言中最具表现力的要素之一,常书鸿先生称色彩为“万物唯一最神秘的东西”,因为物体、光、视觉感受三大可变因素构成了对色彩的认知,而人类与生俱来能对色彩进行判断、记忆,利用科学原理分析艺术与形式美结合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抽象为元素、分析再重构。色彩构成,就是这样一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必修课程。普通人看到的色彩只是一般的感性认识,而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学生,通过训练后能够“感觉”色彩,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形式要素,寻找色彩秩序,将其重新组织,由此来看待色彩构成课程,它不仅需要传递理论教学,更要注重综合性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
一、一般性色彩构成教学内容及模式
回顾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色彩构成作为教学改革的课程之一,目的是为了通过训练、分析、研究,加强对色彩的认知与应用,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教育科目引入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各大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足之处也逐步表现出来。
1.过于强调基本色彩原理,理论学习囫囵吞枣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般为大班制度,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示范作业、解答疑惑等。让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理解色彩构成体系、色彩三大属性及九大调子等等,这些均过于强调基本的色彩理论训练,从原理开始训练,注重对色彩原始本质的理性分析,而不注重对色彩现象创造性的主观分析和开发,学生对于色彩的感悟非常抽象,生搬硬套的理论学习让他们形成了对色彩的“恐惧感”,这在将来的专业设计学习中产生一定的心里阻碍。
2.缺乏主题性设计的引导,创造性思维受束缚
“构成”,是对形态要素、造型语言、视觉原理和心理效应的科学研究,是现代造型设计的关键。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不是对颜料的掌握,而是培养学生懂得观察、分析,对形与色的准确把控及表达,通过对色彩的感官感受激发思维、训练整合能力、表现创新技能。教学效果在学生的作业上能直观体现。类似色相环绘制、明度推移、纯度调子的作业缺乏实践意义,不利于对色彩创造性的深入思索,缺乏主题性设计的作业,学生对于知识机械化地吸收、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
3.表现形式及效果过于单一,实现方式受限制
一般的色彩教学课会采用水粉颜料来实现。作为综合院校的招生,艺术系的生源多来自文理科生,美术功底薄弱,大量的水粉技法训练泯灭学生对色彩的灵性,在对色彩的操控上畏手畏脚,形成了思想的定势而把自己束缚其中。教学改革首要端正教学概念,必须先明确:“构成课是认知课而不是技法课”。色彩构成被误会为只有简单对比关系的技法训练,这些“理论化的公式”反而本末倒置,花费时间过多但效果并不明显。
综上,色彩构成应先明确教学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实践主题的研究与探索,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解构形色之意、培养创造性思维为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色彩构成教学实践的创新改革与探索
色彩构成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是学生发掘生活色彩,用于尝试大量实验的过程,在教学的改革中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色彩感知到色彩解构。
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授课,我认为初入门直接讲授理论反而会让他们产生困惑,因此做了教学调整,将游戏认知阶段提到第一部分。比如“空间混合”的训练,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长时间的手绘训练,取而代之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色彩:如彩色塑料纸片、糖纸、便签纸、杂志或报纸碎片、毛线、碎布料等等,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综合材料拼贴方式,重构世界名画,来直观感受色块之间撞击的魅力,强调学生对表达内容、形式、技巧的自我选择,这个认知过程更重要是教师的引导、以及自我的探索与团队的协作。
第二阶段,从被动理论到主动实践。
上阶段的兴趣萌发与产生,本阶段正好用理论承接起来:解析色彩原理、了解色彩属性、探讨色彩现象,尝试色彩搭配。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对自然与视觉规律在认知基础上做出总结:如色彩构成中的对比色、互补色等在不同空间中的运用,举例广州立品设计团队为OCE品牌创作的2016年橱窗设计,应用构成的法则,打破常规,选取宇宙、行星、天体轨迹等元素将其抽象化,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训练;又如让学生在校园中观察植物的颜色,收集落叶或花瓣,将其进行色彩明度和纯度的排列、并运用拾掇来的植物颜色,进行引申色彩创作,主动从生活中寻找色彩元素,从而认识到原本枯燥的色彩属性、色彩调性等理论。
第三阶段,从课业训练到课题实操。
有很多高校提及“主题设计”是艺术构成基本教学所倡导的环节。由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的方式进行,通过联想或理性梳理寻找“现象”,进而选择适当的色彩语言去表达,类似“酸甜苦辣”“男女老少”在课业训练中已老生常谈,作为教学的实践训练题目略缺创造性。课题实操与课业训练不同的是,需要增加前期调研,这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解构色彩的单元中,让学生以团队形式收集岭南地域的色彩,学生需要外出考察、实地摄影、图书馆查找资料,选取的角度各异:探讨岭南地域植物、建筑风格、服饰特征、民俗节日等,考察的内容不仅包括色彩的提取、收集,通过整理资料、运用联想,将色与形创造性以系列主题演绎出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形和色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尝试用色彩的存在形状表达形的概念。除此“地域”考察的课题之外,设计了“宗教”“城市语言”三个课题,这些课题带给我的思考是对于色构美学研究的思考,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践操作,了解各种色彩的性质、特征、含意,进而驾驭各种色彩之间的搭配组合。
三、总结
色彩构成教学应该思考从一个体系化来进行改革,感知教学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来打开思路,理论教学可以运用生活哲学来将其生动,延伸性训练可以通过成立课题小组来共同完成。教学思路应该先“活”起来,课堂氛围才能“动”起来,在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观念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由刻板到自由,由技术到感觉”的学科教学,教学模式也应该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研究为主的教学良性互动。
[1]小林重顺.色彩心理探析[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著,李敏敏译.色彩构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4).
[3]张艳红.色彩构成教学与实践研究[J].艺术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