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2016-07-13蔡俊军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讲师710000
蔡俊军 (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讲师 710000)
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蔡俊军 (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讲师 710000)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演唱者运用歌唱技巧,通过自己的共鸣器、声带将旋律、歌词变为悦耳动听的声音,同时传递出某种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歌唱者不仅要运用好歌唱技巧,还要控制和调整各个器官和部位的动作,这些都与人的心理素质有关。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歌唱方法和技巧,还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心理调控能力,使学生在声乐练习和表演中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演唱效果。
声乐教学;心理调控能力;培养
声乐虽然是一门以人声为乐器的艺术形式,但是歌唱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多变的肌肉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演唱者需要随时调整各个器官的动作。因此,歌唱者能否演绎好一首歌曲,不仅涉及到生理因素和歌唱技巧,还有心理方面的因素,要通过心理上的调整,使发声器官和歌唱技巧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发声机能训练、歌唱技巧训练,培养他们的音乐处理能力和舞台表现力,还要重视对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或演唱效果。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
情绪是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包括喜、怒、哀、乐,在声乐表演中,不同的情绪会对演唱者的演唱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即便是演唱者的生理因素和各个器官都处于正常状态,如果他们对声乐演唱持抵触和害怕心理和情绪,是不可获得理想的演出效果的。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平时的声乐训练中表现非常自如,可是一到正式演出就会出现紧张胆怯、心跳加快、气息不稳、声音发抖,以及忘词跑调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发挥。由此可以看出,丰富的情感和稳定的情绪是声乐表演者和学习者必须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使他们在声乐演唱中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情绪和情感的调节功能,进而使他们的歌唱技能和水平正常发挥出来,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当然,声乐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不是一蹴而就、一夕之功,而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和锻炼的。比如,教师应当多给学生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积累舞台表演经验,从多次的失败和成功中总结得失,提高临场应对能力,并能够从容面对舞台演唱中的小失误、小瑕疵,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学生就能够用平常心来对待舞台表演中的得失,并能够以正常的情绪和情感来面对正式演唱。此外,教师还应该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处于激情状态下,他们的歌唱发声也会更大胆、更果断,一些平时不敢唱的高音、高难度的歌曲,甚至觉得能轻而易举地唱下来。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的心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缺乏自信心,就会产成心理上的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正常现象,任何成功都是反复实践、认真准备的结果,只有熟练掌握了歌唱的技能,才能克服心理因素造成的影响。如: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常见的恐惧高音的情况,在讲授歌唱运动的基本理论的同时,适时进行示范,使学生对正确的声音概念形成、高音位置的感觉、歌唱动作的体验等等,形成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加强换声区的训练,拓开学生的嗓音音域,用正确的发声来引导他们,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歌唱欲望,增强扩展音域的勇气,从而克服惧怕高音的心理,增强自信心。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
俗话说的好:“艺高人胆大。”学生掌握了高超的歌唱技巧,在歌唱表演时才会更有底气,并使整个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才有可能正常或者超常发挥。因此,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仅从心理角度来加强训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在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上多下功夫。首先,声乐学习者应当夯实自己的基本功,包括咬字吐字、气息运用、发声方法、共鸣腔的运用等,都要通过长期的反复训练,直到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甚至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技能。通过长期的基础训练,学生的大脑皮层会暂时形成固定的神经联系系统,而这个系统在特定条件的刺激和诱发下,会促使发声机能形成一系列的运动,这个过程就是歌唱发声,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歌唱发声是大脑皮层的高级运动,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导着他们的发声器官在运动,经过长期的训练,就会形成发声习惯,当然,这种发声习惯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高超的歌唱技巧。其次,声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歌唱基础,以及乐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他们因材施教,要遵循声乐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歌唱技能,帮助他们打牢中声区的基础,千万不能好高骛远、拔苗助长,让学生勉强练习他们不能胜任的歌曲,这样不仅容易让学生受到挫折,还有可能对他们的嗓音、发声器官造成损伤,甚至可能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他们今后的舞台演出产生消极影响。
四、加强舞台实践,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声乐表演是面向听众和观众的艺术,为了获得更好的演唱效果,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需要与听众(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包括眼神、表情、语言、肢体等方面交流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驾驭自己的歌唱表演,教师要多让学生参加舞台实践活动,比如,小型汇报演出、演唱会,或者是带领学生在一些带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演出,这些演出的环境和氛围比较轻松,能让学生放松心情,缓解舞台表演的紧张情绪,而且有利于他们发声器官的各个技能自由活动,能保证他们的演唱效果。另外,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把舞台演唱等成与平时的训练一样看待,或者把演唱当成一种征求他人意见或建议的机会,应当把听众和观众当成自己的知音、聆听者,而不是当成检验者,否则会增加他们演唱时的心理负担。通过增加舞台实践机会,能提升学生面对演出失败或出现意外事故的能力,如歌曲伴奏、舞台布置、观众席出现问题,他们都要冷静面对,能在最短的时间合理应对,不能因为这些小问题影响了自己的演唱效果,当然这些都是在不断的实践和积累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增加舞台实践机会,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调控能力,给他们良好的声乐表演效果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心理调控能力在声乐演唱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演唱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要让他们学习声乐理论知识、歌唱技巧,还要引导和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控能力,能够以正常的心态面对舞台表演,并能够灵活应对歌唱表演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这样他们才算是合格的声乐表演者,才能达到声乐教学的目标。
[1]胡松.论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6(10).
[2]李艳.浅谈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5(4).
[3]薛晓燕.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北方文学旬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