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浅谈中国教师的“水土不服”

2016-07-13李雪霞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15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纪录片英国课堂

李雪霞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15000)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浅谈中国教师的“水土不服”

李雪霞(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15000)

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自播出后引发了社会对中外基础教育差异的讨论,本文以该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教育价值观、社会客观事实和学习者风格等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揭示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并指出两种教育体制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地方。

BBC纪录片;教育体制;改革

一、引言

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讲述的是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实施四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在实验过程中,中国教师经历了“水土不服”,但一个月的教学实验后,由中国老师带领的实验班在数学、科学、普通话等科目上以绝对的优势优于英国学生班。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中式基础教育的优越性,但能否说明英国的教育方式就一无是处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造成英国学生与中国教师冲突的原因?这对我们对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有怎样的启示呢?

二、中国教师“水土不服”的成因

1.教育价值观

中国在儒家思想的土壤中形成了以国家和社会为本位、强调道德完善的教育理想。西方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尊重人本身。中西方文化渊源迥异造成了教育价值观的不同。中国的教育看重群体,“个体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实现;西方文化奉行个人本位,强调人的价值。中国的授受式教育和西方的自治式教育由此产生”。在该纪录片中,中国教师对于学生交头接耳,将水壶带进课堂,与老师公开对抗等行为表示不满。中教在讲授科学、数学等科目时,手拿教尺,按照教案的内容、依照特定的结构讲授,学生在座位上边听老师讲边记录大段笔记。而英式课堂则向我们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没有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以问题和疑问驱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能力。中国学校讲究纪律性、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和仪式感,因此中国教师要求英国学生在课堂开始时起立向老师问候、着统一的校服,演奏国歌,升国旗,做广播体操。英国学生的排斥源于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里缺乏此类课程。

2.社会客观事实

中国的国情使得学历层次在个人就业以及向上流社会流动过程中的权重也不断增加,“文凭至上”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考试成为了公平筛选学生的主要形式。发达国家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英国人建起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网”。英国学生即使不学习,不工作,都可以生活得很舒适。而中国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英国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弱,他们更享受学校这个小圈子给他们交友,交流兴趣爱好带来的便利。而中国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他们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非常强烈,因此学习的动机很强。中国教师在纪录片中直言不讳地说英国学生至少落后中国同龄人三年。但这种巨大的悬殊并没有让英国学生动容,社会客观现实的不同,使得中国教师的这些“刺激”并没有得到期待的反应,因此中国老师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3.学习者风格

“学习风格因文化而异”。中国学生属于“场敏感”性学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宏观的认识,喜欢与同伴一起学习,喜欢从老师那里得到反馈”,英国学生属于“场独立”性学生,他们“对周围环境中的抽象因素比较敏感,喜欢独立学习,以任务为导向”。因此在纪录片中,英国学生不喜欢50人的大课堂,也很排斥教师过多的讲授,英国学生对于课堂中同伴以及教师的关注度较低,因此出现了课堂上女生化妆,男生泡茶等现象。中国学生的认知方式是“先看后做”,而英国学生的认知方式是“边尝试、边失败、边学习”;在纪录片中,中英不同的传授化学知识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中国教师习惯先讲清楚化学方程式然后学生看教师在讲台上做化学实验;而英式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在动手做实验。英国的“师生之间不是一种纯粹的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多层次的符合的人际交流关系”。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堂集体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表现的评估者。而中国教师就是课堂中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这一文化差异是造成课堂纪律失控的主要原因。

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实验的结果表明中国基础阶段教学方式卓有成效,五位中国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抵触情绪时,采用了“文化沉浸”法,以更加灵活、有趣的方式,让英国学生真正了解和接触中国文化,调和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虽然英国的基础教育可能不及中国,但不可否认的是英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远超中国,而且在世界名列前茅。存在这样剧烈反差的原因是:中国和英国都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贯行相同的教育模式。如果二者能够得以调和,对于两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一定大有裨益。中国式的授受式教育虽然能增强学生的基本功,但是学生会缺乏创造力,主动性差,依赖性强,没有独到的见解,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英国的自主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散漫,缺乏学习动机的现象。中英两国只有相互借鉴,在合适的教育阶段施行松弛有度的教育方式才能促使中英两国教育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1]丁素萍.英国基础教育模式及其应用.外国教育研究,2000(4):40-42.

[2]刘波.论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8-91.

[3]Samovar, L. A., & Porter, R. E., & Stefani. L. A. (2013).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 esearch Press.

[4]吴康宁.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特殊场域.教育研究,2008(12):16-20.

[5]周健.从文化渊源看中西教育.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3):103-104.

李雪霞,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法等。

猜你喜欢

纪录片英国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英国的环保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嘻游课堂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