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大爱镌刻上永恒的丰碑——再观河北梆子现代戏《子弟兵的母亲》

2016-07-13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0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子弟兵平山母爱

穆 兰 (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 050000)

将大爱镌刻上永恒的丰碑——再观河北梆子现代戏《子弟兵的母亲》

穆兰(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050000)

近日,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九十五岁生日之际,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联合打造的河北梆子现代戏《子弟兵的母亲》进京演出获得成功,这部戏又带领我们回忆起战斗的峥嵘岁月中那位可敬可亲、可歌可泣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

在戎冠秀孙女李秀玲质朴的山歌声中,由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许荷英饰演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带着浓郁的山村乡土气息向我们走来,这是首次以慷慨激越的家乡戏河北梆子对戎冠秀的形象进行演绎。一件棉衣、一副肩膀、一碗鸡汤、一把棉花……随着剧情的层层推进,戎妈妈的故事一个个展开,一切都发生得那么自然,但这自然之中流露出的是母亲特有的那份殷殷的爱。

一、诠释特殊的、伟大的母爱

在此不由要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何为母爱?河北梆子《子弟兵的母亲》给出了我们答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母爱就是搭救战士时伏下的一副肩膀,母爱就是历经千辛万苦熬炖的一碗鸡汤,母爱就是覆盖于战士遗体上的一件棉衣,母爱就是严冬时为伤员捂脚从女儿的新棉衣中扯出的一把棉花,母爱就是叮咛到每一双鞋子的密密纳底……

母爱是无私的,在危机时刻母亲可以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儿女。但母爱又是自私的,因为它是带有指向性的,一般情况下母爱只给予自己的孩子,在危急时刻甚至许多母亲会本能地忽略掉其他的孩子。而戎冠秀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能够把每一名子弟兵战士都当作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有时甚至对待他人更胜过对待自己的亲儿子。她对他们的爱是完全无私和无条件的,倾其所有,竭尽所能,不求回报。在她的心目中,每个战士都是惟一,即便已经死去,她也要给他披上一件棉衣,让他看起来不至于周身不整,这正是母亲对孩子的万般疼惜。

二、传递大写的爱与情怀

戎冠秀并非生来就伟大,她的成长经历了被卖身童养媳、拖儿带女讨饭、6岁幼子夭折等异常的坎坷艰辛,在为民主自由而战的岁月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平山的建立激发出了戎冠秀的家国情怀,培养造就了一代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她的这种大情怀与大爱的形成,是与后方根据地建设和前方战士们的流血牺牲分不开的。子弟兵肩负了当时穷苦大众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希望,他们一心为人民流血牺牲,戎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她为战士们的家国情怀所感动,从而激发出戎冠秀本真的母爱。然后这种无私的母爱又无条件地传递给了更多的子弟兵战士,形成了一种大爱与大情怀的交替互动与传递,这种大爱与大情怀的传递,用我们今人的话说即是强大的“正能量”的传递与散播。正能量的不断传递散播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信任,继而形成了社会总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正是这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支撑着中国共产党克服种种困难而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孟子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亦曾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们党确立了要把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一脉相承。把他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把他人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自私的爱少一点,无私的爱多一些,这样的社会必然是和谐友善的。如果人人都怀有更加敏锐的同情心与同理心,怀有家国大情怀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惟我独尊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从而形成强劲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三、关于戏剧本体

“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的故事已有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但以河北梆子来演绎尚属首次。该剧戏剧矛盾冲突时而激烈、时而感人,紧抓细节刻画人物,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纠结点捕捉准确。在“大我”与“小我”、“大爱”与“小爱”的一次次挣扎和情感撞击中,戎冠秀内心的“大我”与“大爱”完美胜出,一个情感真实、内心丰富的子弟兵母亲形象瞬间在观众心目中高大起来,这也正是该剧成功之所在。

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贾吉庆介绍,本剧编剧智全海是平山的一名行政干部,却对文艺情有独钟。因为怀揣着一份对家乡平山的由衷热爱和对红色文化的特殊情结,他长年利用业余时间挖掘当地题材进行戏剧创作。对振兴平山戏曲、弘扬老区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他创作的河北梆子《白毛女》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成为平山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让当时几乎难以维继的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打了翻身仗。2014年他又创作了河北梆子《子弟兵的母亲》,又为河北的红色文艺创作注入了新的力量。他对宣传家乡文化的这种责任感与执着精神值得所有文艺工作者学习。

剧中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作品加分不少。二度梅获奖者许荷英在剧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将戎妈妈从40岁演到93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历史时期和年龄跨度之大也向演员提出了莫大挑战。许荷英在表演时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物特征把握准确,情感表现收放自如,将一位善良、朴实、平凡而又伟大的子弟兵母亲的形象鲜活生动地展现出来。如在喝鸡汤这场戏中,伤员世雄和高烧的儿子兰金都需要补充营养,作为母亲她心疼兰金,又惦记着世雄,出于本能她主动让兰金喝鸡汤,但同时又怕兰金多喝了鸡汤,她面对端着碗的兰金有两次明显的情感纠结,想说不能说,不能说又想说,这一连串复杂的心情许荷英都表演得细腻自然,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十分感人。又如在最后一场戏中,93岁高龄的戎冠秀再次回忆起牺牲的儿子兰金,此时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九十多岁的人已然看淡了世间的一切有无与生死,儿子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她的内心极其坦然。这场戏许荷英的表演可谓是不瘟不火,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她用气定神闲的表演把这位即将离世的伟大母亲的豁达与坦然展现得相当到位,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其他演员的表演也都生动地塑造出了人物性格。李文强饰演的邓世雄父亲诙谐风趣,扈晓波饰演的丈夫李有粗犷豪爽,张雷饰演的兰金乖巧懂事,丁云飞饰演的邓世雄勇敢坚定,崔丽芹饰演的石榴温婉贤惠,刘丽彩饰演的喜花活泼可爱,柴建春饰演的胖墩儿憨厚朴实。此外,整场戏的群众演员感情充沛,表演自然,十分难得。因为全体演员的通力配合,成功地再现了戎冠秀一生的主要事迹,为戎妈妈树起了一个新的舞台艺术形象。

剧中唱腔音乐的运用具有强烈的河北地方特色。“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上战场。”平山民歌曲调的《支前小唱》反复响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与情感穿透力,熟悉淳朴的歌声中令人深切感受到平山老百姓对共产党的信任与热爱。唱腔设计中既有传统河北梆子唱腔,又有融入了河北民间小调的创新唱腔,慷慨激昂又饱含亲和力。

虽然目前该剧还存在着如舞台呈现手法比较传统、艺术提炼尚欠精巧等问题,但仍不失为一部具有燕赵人文特色、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现代戏佳作。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子弟兵的母亲》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它力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体现在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观众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如今距离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炮火纷飞似乎离今天的时代越来越远。在我们安享幸福时日的今天,新创戏剧《子弟兵的母亲》,不仅仅是缅怀曾经,更是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对照检验自己的标准和一次接受精神洗礼的机会。戎妈妈心系国家、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大爱与大情怀,不正是所有中国共产党人怀抱的初心吗?戎冠秀,这位可亲可敬的“子弟兵母亲”留给今天的我们的是镌刻于共和国丰碑上的大写的爱,我们每个人都是她的孩子。作为戎妈妈的儿女,我们有义务将这份爱继续传承和播洒下去。人人大爱无疆,必将国富民强。

穆兰,硕士研究生学历,职业编剧,现供职于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石家庄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方向:地域文化、戏剧理论、戏剧文学。

猜你喜欢

子弟兵平山母爱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聂荣臻首提“子弟兵”一词
大美平山
写好行动显真情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你来过平山吗
“子弟兵”称谓的由来
特殊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