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循环过程的研究
2016-07-13李忠涛重庆交通大学
李忠涛重庆交通大学
发动机循环过程的研究
李忠涛
重庆交通大学
首先,通过分析四冲程发动机等容加热循环、等压加热循环和混合加热循环3个理论循环过程,得出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两个指标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对发动机实际循环过程中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5个过程的研究,以及对柴油机的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的差异分析,总结了影响发动机实际循环过程中损失的因素。最后,强调了分析发动机循环过程对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发动机;理论循环;实际循环;热效率
前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轿车和工程机械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据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为14598.11万辆。其中,不管是家用轿车还是工程机械,它们核心部件是发动机,可以说发动机是它们的心脏。同时,任何发动机都有各自的工作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有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过程。现阶段,由于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过程的差异比较大,造成了发动机循环效率比较低。为了改善发动机实际循环和减少与理论循环指标的差距,研究发动机的循环过程对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就显着尤为重要。
1.发动机循环过程简介
1.1理论循环过程
由于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为了对发动机进行定量分析,将它的实际工作过程加以简化,得出了发动机的理论循环过程。在讨论发动机的理论循环过程是必须要对实际过程进行简化,假设条件如下:①假设汽缸内的工质在标准状况下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工质的性质不发生变化,比热容为固定值,且数量不变,即不考虑进、排气过程,且忽略漏气的影响;②假设在压缩和膨胀过程均是绝热过程,不考虑热损失;③假设燃烧过程为等容或等压过程,且循环过程为可逆循环。
1.1.1三种基本理论循环过程
发动机有三种基本理论循环过程,即:等容加热循环、等压加热循环和混合加热循环。在四冲程发动机中,这三种理论循环过程均只研究压缩和燃烧过程。1)对于汽油发动机来说,其油气混合气燃烧速度快,导致其气缸内的温度和压力增长迅速,所以认为其燃烧过程基本上是在容积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即可简化为等容加热循环。2)对于高增压和低速大型柴油发动机来说,由于受到燃烧最高压力的限制,大部分燃料是在活塞到达上止点以后燃烧的,所以认为其燃烧过程基本上是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即可简化为等压加热循环。3)对于高速柴油发动机来说,其燃烧过程可以认为是先等容加热、后等压加热的组合,即可简化为混合加热循环。
1.1.2影响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的因素
根据工程热力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影响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的因素。
循环热效率ηt的影响因素。1)压缩比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压缩比的增加,等容加热循环、等压加热循环和混合加热循环这3种理论循环过程的热效率均提高。2)绝热指数k: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k值的增大循环热效率ηt提高。3)压力升高比λ和预胀比ρ:等容加热循环中,随着压力升高比λ的增加循环热效率ηt不变;等压加热循环中,随着预胀比ρ的增大循环热效率ηt减小;混合加热循环中,压力升高比λ越大循环热效率ηt越大,预胀比ρ越大循环热效率ηt越小。
1.2实际循环过程
在发动机的实际工作中,燃料燃烧的热能连续不断地通过工质的膨胀转化为机械能,这种循环过程就是实际循环过程。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过程较理论循环过程复杂的多,包括了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5个工作过程,故在实际循环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能量损失,且相较理论循环过程的循环效率也低得多。
①进气过程。将外界新鲜空气吸入汽缸的过程。在进气过程中,曲轴旋转通过连杆带动活塞自上止点移向下止点,由于存在进气提前角,在活塞接近上止点时,进气门便开启,同时由于排气迟后角,在活塞离开上止点后,排气门关闭。
②压缩过程。将汽缸内的工质进行压缩增温增压的过程。在压缩过程中,曲轴旋转通过连杆带动活塞自下止点移向上止点,进、排气门均处于关闭状态,工质被压缩,其压缩程度用压缩比ε表示。对工质进行压缩的目的是使工质获得最大的膨胀比,提高循环的热效率,为燃烧过程创造良好的燃烧条件。一般来说,柴油机的压缩比为16~20,汽油机的为6~9。
③燃烧过程。将工质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的过程。在燃烧过程中,进、排气门均处于关闭状态,活塞在上止点附近。事实上,无论是柴油机还是汽油机,燃烧都不是瞬时完成的,因此还存在非瞬时燃烧。
④膨胀过程。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过程。在膨胀过程中,曲轴旋转通过连杆带动活塞自上止点移向下止点,进、排气门均处于关闭状态,汽缸内工质的压力和温度不断下降。膨胀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变过程,而且还进行补燃,存在着多种损失。
⑤排气过程。将汽缸内的废气排出到外界当中的过程。在排气过程中,曲轴旋转通过连杆带动活塞自下止点移向上止点,由于存在排气气提前角,在活塞接近下止点时,排气门便开启,同时由于进气迟后角,在活塞离开下止点后,进气门关闭。
2.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差异
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实际循环相较理论循环存在着各种损失。
2.1工质变化引起的损失。在实际循环中,由于汽缸内工质的组分、比热和数量是不断变化的,导致发动机产生部分损失。
2.2换气损失。将外界新鲜空气吸入汽缸和将汽缸内废气排出的过程中存在的损失。换气损失包括自由排气损失和强制排气损失。
2.3非瞬时燃烧和补燃损失。在燃烧过程中,由于燃烧的非瞬时性,致使燃烧存在一定的延时,因此存在非瞬时燃烧损失;在膨胀过程中,由于存在补燃,形成了补燃损失。
2.4传热损失。在实际循环中,由于压缩和膨胀过程均不是绝热过程且为复杂的多变过程,工质始终通过机体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使循环功降低,即传热损失。
在各种损失中,损失最大的是燃烧和传热损失。柴油发动机的理论热效率约为60%,由于各种损失的存在,导致柴油发动机的实际热效率仅为40%左右。由此可见,通过研究发动机的循环过程来找出循环过程中的各种损失,从而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对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曹源文,马丽英等.工程机械发动机原理与底盘理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3-11.
[2]陈新轩,展朝勇等.现代工程机械发动机与底盘构造[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8-12.
[3]胡晓丽.谈四冲程发动机的理论循环与热效率[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