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2016-07-13李钰辉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0000陆浩斌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10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2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道德

李钰辉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610000)陆浩斌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 100000)

论美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李钰辉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610000)
陆浩斌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 100000)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美育的确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更确切地说,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美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美育;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其定义抓住了文化的主体性在于人民大众的精髓,也就是文化的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处于社会中的人创造了文化,在此过程中也创造了自己。审美体验属于文化的一支,那么也必定是社会的产物,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对美的体验导致对丑的判断,这也说明了美同样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美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并反作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文化如果要保持其先进性,就必须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精神成果,毫无疑问,这时美育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当然,美育主要由当时的意识形态所决定,如雷锋精神,雷锋的好人好事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雷锋就成了好人的代名词,这也是因为雷锋是人们心中的审美理想。由此可见,美育对文化的导向作用十分显著,同时也看到政治的意识形态对其影响也很大,所以,历史与实践证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美育的确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更确切地说,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美育。文化都有一定的继承关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江泽明说过:“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美育在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美育不同于一般的说教,平常的说服教育枯燥乏味,受教人不一定能接受,美育不光是晓之以理,而且也动之以情,例如爱国主义,只是凭空说或解释一番,不能缺的很好的效果,如果欣赏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或者电影,这样的效果大相径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发挥主导作用,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积极性,马克思说过,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命题,从原始艺术来看,美就产生于生产实践活动之中,例如山顶洞人会将动物的牙齿用线串起来,然后带在身上,兽牙象征战利品,而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杀死野兽,才能得到兽牙,在兽牙上,人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后来观念的变化,佩戴兽牙就成了美的表现。这个例子可以说明,美确实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也确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也看出,美的产生也具有主体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主体意识的附着和参与,那么兽牙就还是兽牙,不会变成美的象征。由此看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促成了美的发展,反之亦然。美育同样可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开展各类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人民群众受到美的感染,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成为剧中人,一让他们成为受益人,真正做到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服务于人民大众。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方面和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美育在这两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道德方面,道德在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规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是社会能够正常运转的保证,虽说它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但终归是外在的东西。《乐记》说:“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又说:“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这里的礼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乐指的是艺术,也可理解为美育。“礼反其所自始”就是把道德看成是与天性相悖的,所以“动于外者”。如何将天性与道德相结合,也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社会要稳定地发展,个体也要全面的发展,那么美育比起德育,略胜一筹,美育是自由的,由内而外的,德育是受限制的,外在的,其实处理美育和德育就像是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需要稳定总是要求同,个人总是要存异,但是个体的情感自由要在不破坏社会的秩序才合理,而德育只有趋同,所以才会与天性龃龉。那么美育怎么样让道的内化在个体身上呢,我认为是情的作用,审美过程中总会发生移情现象,这样的移情作用可以扩展到生活中的人文关怀,而且艺术的丰富性能让人拥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在不同的场景下,就会产生不同的感情。于是,接受过美育的人会保持一种同情感,与社会产生一种亲和力,当受到同情驱使,道德行为就是一种自发的行为。由此观之,美育对于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工具理性也深入人心,而美育可以改变这样的思维方式,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而且美育可以丰富人们的认识能力,审美就是一种认识方式,只不过这种认识方式和科学的认识方式不同,是一种整体的把握,是一种含有“人”的认识,也就是说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将与人相关的一些体验和价值包含进去了,人在世界之中,人需要对世界的体悟,无法纯粹价值中立而这样的认识方式也有想象的成分,哪怕科学也需要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那么从此可以看见美育对科学的作用也非同小可。

美育追求的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席勒认为,感性和理性在健全的人格中都不可或缺,“理性虽然要求统一,但是自然却要求多样性,因此人需要这两种立法。前者的法则通过不受诱惑的意识作用于人,而后者的法则却通过无法排除的情感作用于人。如果道德的性格只能通过牺牲自然的性格才能保持,那么就证明人还缺乏教养。”3所谓自然的性格就是感性,真正完整的性格就是感性与理性合二为一,正如他所说的:“当理性把他的道德的统一引入自然的社会时,它不可以损害自然的多样性。当自然在社会的道德建设中试图坚持它的多样性时,由此不可以破坏道德的统一。单调和混乱与取得胜利的形式之间相隔是同样的遥远。在有能力和资格把强制的国家转变到自由的国家的民族中,人们将会找到性格的完整性。”4成为完整的性格就需要美育的帮助。

总之,美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动态结合的。两者本身也是动态的,美育具有时空性,美育自身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并且具有地域性,美育需要一个过程,不同的地区的文化资源不仅数量上有差异而且风格也有区别,例如城市的文化资源比农村的文化资源丰富,所以美育的普及是一个过程,不可也不能一蹴而就。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是动态的,根据经济基础的变化不断添加新的内容,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文化建设的长期繁荣与昌盛应该多支持美育工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0:18.

2.江泽明.江泽明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276.

3.席勒,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43.

4.席勒,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45.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道德
论公民美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