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艺术特征探析

2016-07-13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511400

大众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连山程式瑶族

陈 敏 (广州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 511400)

广东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艺术特征探析

陈 敏 (广州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 511400)

广东连山瑶族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迁徙生活中沉淀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历史悠久,其表现内容以建房造屋为主,动作刚柔并济、稳健有力,2012年连山瑶族小长鼓舞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民族民间艺术面临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对这一民间艺术保护研究,继承和发扬。本文主要就连山瑶族小长鼓舞的艺术特征进行探析。

小长鼓舞;特征;民族

瑶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广东等省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几个国家,广东的瑶族主要居住在粤北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广东瑶族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艺术。其中长鼓舞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广东的长鼓舞主要分为排瑶的大长鼓舞和过山瑶人民跳的小长鼓舞,各具特色。

连山瑶族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迁徙生活中沉淀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起源久远,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广泛流传于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和连州市等过山瑶地区,这些地方的小长鼓舞,表演形式基本相同,其中,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小长鼓舞保留得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2012年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

有一个故事传说,相传,瑶族始祖“盘瓠王”是由“五色龙犬”所变,英勇善战,为民除害深受瑶民的爱戴。有一天,盘瓠王上山狩猎,被山羊犄下悬崖而亡。瑶民们十分悲愤,把山羊射杀,剥皮造鼓,击鼓悲歌,舞而蹈之,祭奠盘瓠王。时至今日,每逢喜庆佳节及“还盘王愿”都进行小长鼓舞的表演,特别是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还盘王愿”,场面非常隆重热烈。

一、表现内容——过山瑶历史生活的艺术写照

连山的瑶族又称为“过山瑶”,是中国四大瑶族支系之一,过山瑶在历史上没有自己固定的山林和土地,因为“吃尽一山、则移一山”的特征而得名,由于一年一小迁,三年一大迁的游耕习惯,每到一个地方,瑶族人都要重新建造起用木板作墙,用杉皮作瓦的木屋,所以建造木屋就是连山瑶族小长鼓舞的重要表现内容。舞蹈根据现实生活中建造房屋的程序,模拟建房的动作,表现建房劳动的全过程。瑶族先民没有自己的文字,无论从舞蹈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传述和记载着过山瑶民族历史生活,再现过山瑶人民生产生活的情景。

二、程式特征——“建造房屋七十二套路”

程式,是舞蹈艺术规范化而形成的一个特征。每个民族民间舞蹈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式特征。连山瑶族小长鼓舞的程式,是经历漫长的时间,世代相传,形成独具特色的特征。舞蹈以模拟建造房屋为主要内容。整个过程称为“七十二套路”,包括二十四个表现性动作,两个程式性动作,“莲花盖顶”和“漂洋过海”(或“行江”),表演时将每个表现性动作与两个程式性动作相结合,构成相对独立的二十四组,每组有三个动作连接而成,顺序为:“莲花盖顶”、表现性动作、“漂摇过海”(或“行江”),一共七十二个动作,也称七十二套路,每组动作需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表演一次,再回原位做第二组动作,以此类推,将所有动作做完即视为舞蹈的完整程式,此外,在舞蹈开始和结尾时,还有“拜鼓”和“行礼”的仪式表演,也成为固定的表演程式。表演时通常为二人或四人,或集体以双人为一组对舞,现今已发展独舞或者群舞等,表演形式更加丰富,也逐渐从祭拜厅堂、广场走向舞台,编创了舞蹈剧目,以不同的表演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三、动作特征——“蹲”“颤”“跳”

连山瑶族小长鼓舞动作刚柔并济,灵活轻巧,体态重心在下,双腿曲蹲,身体有规律地上下颤动,主要动律和步伐有:“蹲”“颤”“跳”“闪跳”“点靠步”“跳跪步”等,膝盖的蹲颤始终贯穿于舞蹈中,是整个舞蹈的核心,在民间常以双腿下蹲的程度来判别舞蹈技艺的高低。连山瑶族小长鼓舞通过“莲花盖顶”“飘摇过海”“行江”基本程式性动作把“转天转地”“寻屋地”“挖屋地”“铲屋地”“平屋地”“量屋地”“垫石脚”“砍木”“量木”“锯木”“背木”“架木马”“承木”“凿木”“立柱”“串方”“承低”“承高”“上梁”“拉梁”“上八方”“安门”“安神位”“盖房”二十四个表现性动作形象地连贯起来,将过山瑶迁徙、游耕中的建房形象地描绘出来。舞蹈中的动律也是来源于瑶民的生活习惯,瑶族人民生活在大山中,他们在平常上山、下山时背着背篓、挑着重物时,行走时膝盖自然会产生弯曲和颤动,并且必须平稳,所以在做动作时,膝盖必须稳健有力,仿佛膝盖有弹簧,有韧性的弹动。这些动作不仅表现出瑶族人民吃苦耐劳、朴实的品质,也充分体现了瑶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四、道具特征——击鼓而舞

小长鼓舞的唯一道具是小长鼓,与广东另一种长鼓舞——排瑶的大长鼓舞的大长鼓有所不同,从使用方法上来说:大长鼓的两端有一根背带相接,舞者自始至终将鼓斜挎在身前(将背带挎于左肩,使鼓斜挂于身前),左手持竹片击鼓,再配以上身动律和脚步等动作进行舞蹈。从外形上看:大长鼓鼓身长约110厘米,两头鼓面之间有身子相接,围绕在鼓身周围,并配有一根背带;小长鼓鼓身长约80厘米,鼓腰宽度大致为成人手掌可握。小长鼓是由泡桐木制成,将一根泡桐木中间挖空,以兽皮做鼓面,鼓身通常有黑色、红色、黄色,由于瑶族人民有浓郁的宗教祭祀文化,他们崇拜祖先盘王、崇拜万物有灵,所以在鼓身上绘有色彩对比强烈地乌龟背壳纹路(乌龟是瑶族崇拜的神灵之物),和 “狗牙花”装饰(“狗牙花”是瑶族图腾崇拜的象征)。

在小长鼓舞中,小长鼓舞除了是一种最重要的舞蹈表演道具外,它还具有音乐伴奏作用,舞者左手握鼓腰,右手击拍鼓面,成为舞蹈的辅助乐器,伴随着鼓、小锣、铙钹声,共同构成长鼓舞的音乐特点。

广东连山瑶族小长鼓舞作为连山县文化名片以其独特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及强大的生命力扎根在粤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体现和传承着民族的文化传统,连山瑶族小长鼓舞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民族民间艺术面临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们应该注重对这一民间艺术保护研究,继承和发扬它, 让更多人了解它。

[1]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舞蹈志·广东卷 [M].学林出版社,2006.

[2] 王桂忠.广东瑶族长鼓舞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8(19).

[3] 肖念念. 试论瑶族小长鼓舞的民族特色[J] 民族艺术,1992(12).

[4] 吴汉秋.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J]大舞台,2015(8).

陈敏,女,江西赣州市人,硕士在读,就读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连山程式瑶族
增程式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卖书
瑶族织锦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白日夫妻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