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的特色与价值

2016-07-13李秋霞鞍山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辽宁鞍山114007

名作欣赏 2016年27期
关键词:大辞典辞格修辞格

⊙李秋霞[鞍山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07]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的特色与价值

⊙李秋霞[鞍山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辽宁鞍山114007]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是迄今为止收列汉语修辞格最完备的一部辞典。它汇聚了既有的修辞格研究成果,在传承学术研究的同时建立起开放性研究的起点。其确立的“定义”“例释”“辨析”编撰体例极具实用性,对于汉语的研究与学习大有裨益,而例释文献也具有提示研究者扩展研究视界的学术附加值。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 特色价值

“修辞格”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能增强表达效果的可复制性使用模式。就汉语的修辞格(以下称“辞格”)而言,远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如“赋比兴”等。但至今人们仍难以断言汉语当中究竟有多少种辞格形式。据既往情况来看,但凡关于辞格的辞典,收录辞格的数量都会超过百种。而本着“求实、求新、求全”原则收录汉语辞格达287种之多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可谓迄今为止收列汉语辞格最全备的辞书。

一、汇聚既有研究成果,在传承学术研究的同时建立起开放性研究起点

随着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汉语语言学无论在语法、词语的历时、共时研究上还是语音的信息化处理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辞格研究似乎还没有取得相应的进展,“辞格研究学术含量的提高与成果数量的递增也没有同步”。这种情形的出现,一是研究者大都处于以个体研究为主的状态,从而缺少了团队协同攻坚的客观条件,自然难以形成集约式研究的阵势和取得共识性成果,这从目前大量存在的辞格实同而名异上或可看出端倪;二是对辞格的研究成果缺少阶段性的集成总结,即使像《中国修辞学史》这样的洋洋大作,也不能涵盖辞格生成与理解的全部复杂现象。

汉语的辞格研究历史源远流长,为了更好地推进辞格研究继续朝纵深方向发展,也迫切需要在新研究形势下对既往的研究做一个阶段性总结。《大辞典》适时地担负起了这一集结号的使命。从《大辞典》附录的“修辞格论著分类篇目索引(1977—2009)”中可以看出,此间发表和出版的研究著述(包括汉语界、外语界的成果以及博硕学位论文等)数量约达9000篇部,涉及的各种辞格达二百八十多种。这种资料汇编,对于透视辞格研究的历史时空与总结研究成果具有集成意义,对拓展研究者的研究视界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而基于既有辞格成果上的新的归并、总结、分析与阐释,对于汉语辞格研究者的拓展研究和创新研究均具有巨大的学术推进意义。

纵观1977年以来的辞格,出现了相同辞格以不同术语称谓和相同辞格的内涵与外延或多或少地出现差异性阐释的情况。所以,对实同名异的辞格加以归并,对近似而不同的辞格予以厘清就显得非常必要。“比照现有同类工具书,《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从三个方面重新处理汉语辞格:梳理已入典而宜删除的辞格、梳理已入典而宜归并的辞格、增加应入典而未入典的辞格。”例如,对在目录首页中就列有的“比喻/譬如”“避讳/讳饰”“层递/层进/递进/渐层”等主条目和副条目的归并。这些实同名异的辞格,其内部都存在着使用频率不一的情况,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分歧。因此,《大辞典》在编辑辞格条目时就兼有了同类归并、异类切割的作用,将内涵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辞格集约阐释,还可以引导学界进行转移性研究和创新性研究,从而使这部《大辞典》具有开放性研究的起点之意义。

二、注重实用性,分级辞格并确立了“定义”“例释”“辨析”体例

《大辞典》求实、求新、求全,全息性地收列汉语辞格,注重从公众语言生活中发掘鲜活的辞格用例,从而反映了语言运用和社会生活的互动。《大辞典》共收录一级辞格和二级辞格287种,收录的辞格分为主条、分条和副条。主条为一级辞格,分条为二级辞格(主条的下位层次条目),副条则是一级辞格或二级辞格的同格异名条目。例如:

设彀shegou/设收/诱问

[定义]为了诱使对方说出自己想要的结果而故意设下一个话题陷阱,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将对方引到这个陷阱中,让对方在“受骗”的同时又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的一种修辞方式。又叫设收、诱问。

例1:黄宏:我是修鞋子的,我不卖鞋钉。

巩汉林:修鞋子的为什么就不能卖鞋钉呢?

黄宏:你能到澡堂子里买拖鞋吗?

巩汉林:不能。

黄宏:你能到饭店里买大勺吗?

巩汉林:不能。

黄宏:你能到公安局买手枪吗?

巩汉林:不能。(小品《鞋钉》)

例2:甲暗恋乙很久了,他很想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和乙报考同样的学校,但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好向乙的好朋友丙打听。

甲:嗨,你知道乙报考什么学校吗?

丙:你能保守秘密吗?

甲:当然能。

丙:那我也能。

例1中巩汉林饰演的商人要从黄宏饰演的修鞋人手中买几个钉子,修鞋人不卖,认为这样有违修鞋之道,但商人认为这没什么,非要买,于是修鞋人连用几个问题将商人一步一步引向自己所设置的“陷阱”。既然不能到澡堂子买拖鞋、不能到饭店买大勺、不能到公安局买手枪,那当然也不能到修鞋店买钉子。这一番推理使商人理屈词穷。

例2中甲想从丙口中探取乙的报考信息,但丙和乙是好朋友,不会轻易地把好友的情况泄露给别人。因此,她先设下一个话语圈套,问甲是否能保守秘密,甲肯定会说“能”,而这正是她想要得到的回答。既然你能保守秘密,那么“我”也能保守秘密。机智的回答既使丙巧妙地“脱身”,又使甲无话可说。

[辨析]设彀与歧疑。两者都含有引话语接受者上当的意图。区别是:

(1)设彀是表达者为了诱使接受者说出自己想要的结果而设置话语陷阱;歧疑是表达者为了造成接受者的误解或疑问而故意保留关键性话语。

(2)设彀不会使接受者产生误会;而歧疑则恰恰利用了接受者的误解。

此条目以“设彀”作为主条目,而把“设收/诱问”作为了副条目,这样一来就有了同类归并的作用,便于人们把握概念的精神实质,显得科学而合理,因为“彀”指圈套,“设彀”很容易被理解为“设套”,因而字面意义既便于领会也强化了“设彀”者的动机。《大辞典》将相对常用的辞格称谓列于首条,体现了学界多数的共识,也便于人们把握词条的意义。

在对辞格进行阐释时,《大辞典》的“定义”“例释”“辨析”三位一体模式为其一大特色:在“定义”方面,《大辞格》先是对每个辞格进行定义,阐释辞格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同时就将之与相类辞格进行了区别。“例释”则是对定义后的辞格提供实践运用上的“语例”,通过文学范例及其他文本范例进行说明。“辨析”是对字面上可能易混的相近辞格的厘清或切割。《大辞典》编排上的“定义”“例释”“辨析”体例特色和“对能否独立成格有争议的条目,在目录和正文中以*号标记”的规定有助于实现辞典的实用功能,能让人们了解一个辞格的自身区别性属性以及与相近辞格的差异,从而提升研究者对微观问题的关注意识,并帮助学习者避免误用或混淆。

三、例释文献的附加值:提示研究新视界,促进辞格转移、扩展研究

《大辞典》中援引的辞格例释,文学作品中的范例占据了绝大多数,也有文论、广告和曲艺方面的实例,“不影响理解的语例用自造例”。从选例的均衡性与全瞻性角度看,《大辞典》中的辞格例证来源似乎并未能顾及言语修辞的所有文本范畴,如传媒言述风格的范例,辞典中就颇为罕见。陈望道先生曾提出修辞学要以语言为本体,因而辞格研究也要在语料上下功夫,注意挖掘、发现新的语言事实。

辞格背后的机制及与其他语言现象之间的联系,应该是辞格研究的应有之义。要深化辞格研究,必得探究各种辞格背后的机制、各种辞格与其他语言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辞格研究要引向深入,还要将其与其他学科沟通起来,因为修辞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当某一辞格以表层结构的综合体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时,其深层结构当中必然会以社会心理、历史传统、文化观念、伦理意识、审美情趣、经验阅历、风俗习惯、个体差异等为底蕴,因而也就会与相关学科发生关联。王力先生曾说过,在语言研究问题上没有理,只有事实,谁能把一种语言现象阐述得最透彻,最合理,谁就是最高明的语言学家。而对于辞格研究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已有理论方法解决不了的就要寻求新的理论方法。

正如《大辞典》代序中所说:汉语修辞格的系统性梳理和阐释,可以开发的学术空间很宽广。这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工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作为阶段性总结标志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在新的研究形势下高质量地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其自身的编写特色与内在学术价值必将在未来大力助推汉语语言学修辞格研究,使其经过学人的世代接力不断向新的远大目标前行。

[1]陆俭明.汉语修辞研究深化的空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2):28-40.

[2]谭学纯.辞格生成与理解:语义·语篇·结构[J].当代修辞学,2010(2):68-76.

[3]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编撰背景编撰定位和词典结构[J].辞书研究,2010(5):115-135.

[4]徐建华,关新.新闻标题修辞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作者:李秋霞,博士,鞍山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合作项目“音韵学术语规范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5EYY001);2015年度鞍山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课题“弘扬国学文化视域下的音韵学术语研究”(项目编号:2015b02)

猜你喜欢

大辞典辞格修辞格
浅谈修辞格在中学语文写作中的个性运用
Stabbing Pain with Words
修辞格在高考英语中的应用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冯其庸的主编图书
二语教学中的辞格教学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英语常见修辞格
一人之力,百代之功
浅谈陕北民歌歌词中常用修辞格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