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城市景观的陌生感及碎片化
——论郑小琼的长诗《人行天桥》

2016-07-13安忆萱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4

名作欣赏 2016年27期
关键词:陌生感景观诗人

⊙安忆萱[辽宁大学文学院, 沈阳 110034]

现代城市景观的陌生感及碎片化
——论郑小琼的长诗《人行天桥》

⊙安忆萱[辽宁大学文学院, 沈阳110034]

长诗《人行天桥》首先是对以天桥为中心的现代城市景观的集中展示,诗人运用复杂的多声部调来展现空间景观,其中隐喻着现代城市的陌生感及碎片化。同时,诗歌在展示城市景观的过程中,伴随而生的是对遮蔽的乡村与错置的历史的叙写。《人行天桥》集中表达了当下人们巨大的心理隐症,为普遍人文关怀的建构设置了门槛。

城市景观郑小琼人行天桥

长诗《人行天桥》首先是对以天桥为中心的现代城市景观的集中展示,诗人运用复杂的多声部调来完成对城市空间景观的再现,透露出城市景观所隐喻的现代城市陌生感及城市符号书写中的碎片化的二元文化维度。

一、欲望、孤独再现中的陌生感

《人行天桥》最初以抨击社会、嘲讽世态的现实表达而闻名于网络,诗人郑小琼在金斯伯格式的疼痛呐喊声中真实再现了诸多城市符号、生存细节,以此直抵人的欲望与孤独的空间结构,并在重构城市空间的过程中引发了人们对病态社会现实的群体性失望与愤懑。学者黄永健试图以自身独有的方式将郑小琼此类的诗命名,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诗歌写作的高度:“其(郑小琼)疼痛的嚎叫及其具有突破性质的诗体话语方式一扫诗坛颓风陋习,以其生活化、细节化、典型化的情感和情绪连接着当下中国人的集体经验或准集体经验,本能地抗拒着市场化时代的理性宰割,成为中国当下生存境遇中人的感性与理性对话性‘狂欢’的一种‘铁证’。”郑小琼赋予这种“狂欢”以诡辩的色彩,并使其游离于主流评介之外,从而营构出特有的群体陌生感。

欲望化书写是诗人在营造陌生感时采用的笔法。《人行天桥》中直接以“欲望”入词的有13处,如“反腐的公仆和商人……发泄他们的欲望”“欲望的男人们正把女人们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向市场”“握手的部长们……开始欲望的角斗”等,其中既有着“公仆和商人”的性欲、“男人们”的物欲,又有着“部长们”对权力的欲望,如此多样的欲望正代表了现代城市的基本符号,并且这些符号都建构在现代都市的空间景观中,由此强调了“欲望”产生的根源。“欲望”是郑小琼在创作《人行天桥》时找到的写作“原点”,学者丁纯洞察到此“原点”的独特作用:“郑小琼的写作为‘诗歌写作’,她的特点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了一个写作的‘原点’,这个‘原点’又射出光芒来,形成诗歌的力量。”郑小琼在写作中除了直接展示“欲望”词语,还有着对“欲望”的整体书写,《人行天桥》中的整座城市已经陷入“欲望的大海”而无法自拔,而诗人似乎也并不想让城市从“欲望”中痛快地抽离。诗人指出了当下时代中人们面对欲望时的所作所为:“在这个年代人们都忙碌着去夜来香美容院用680元除去时间刻下的皱纹,去阴暗的巷道吊挂的红灯下花50元减去性欲,在时代的乳房垫上塑胶……”如此讹谬无端的行为在人类文明建立之初是无法想象的。同时,郑小琼在诗的末尾指明了“欲望的人行天桥”的地理坐标,以此透视出城市背后隐藏的欲望史,以便更好地构筑现代城市极端的陌生感体验。

陌生感的营造还离不开诗中对群体孤独内心的揭示。可以说,“孤独”是诗人在写作《人行天桥》时的第二个“原点”,同时也代指了城市景观。孤独并非在人类伊始就存在,它是在城市的发展中诞生,其程度随着城市的深入发展而逐渐加深。诗中直接以“孤独”为词之处并不多,如“在庭院深深中那几个孤独的拍桌者将右手掌骨震裂了”“圣洁的礼拜四旷世的孤独让我耿耿于怀”,作为实体的“孤独”的拍桌者与作为虚构的旷世的“孤独”在诗中并存,但“孤独”情绪同时贯穿了整首诗的写作。面对城市的孤独,人们“应尽快地对新事物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由此便极易产生由隔离而导致的陌生感。《人行天桥》中的以“广告牌霓虹灯巨幅字幕”为代表的“物”与以“微笑的明星乞丐商贩子流浪汉一个不合法的走鬼三个证件贩子”为代表的“人”同处于人行天桥上,诗人将城市中的“物”与“人”凝滞于特定的平面化地理空间中,二者都是现世存在中的孤独个体,由此便挤压与扭曲了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厚重感,郑小琼借此来形象地表达出对现代化进程中由“物的异化”“人的物化”而组合、拼接成的城市景观的自我体认。

郑小琼在《人行天桥》中不停发出关于城市想象空间的叩问:“青铜和铁质的犁铧日益生锈的城市,人行天桥上哪一个又将成为它的制高点?我们伟大的建筑又将成为谁的垃圾让后人爆炸了?面对想象力贫乏的城市它是一场辉煌的梦境还是一个给后代留下的囚笼?又一处明清木质建筑被拆倒了,请问明天谁来拆我们留下的一切?”诗人并未给出合理的解释,然而这些答案又是不言自明的,即城市欲望的膨胀带来的文化想象的孤独与陌生感的不断深化。

二、城市符号书写中的碎片化

《人行天桥》在展示城市景观过程中做了碎片化处理,诗人将完整的城市分割成零散的点状结构,同时还将这些碎片以无序的方式组装在一起,在多维的空间结构中营造出强烈的陌生化氛围。在诗句“斑马线。红灯。工厂。写字楼。证券交易。海关大厦。电话亭……咖啡因。红头文件。经理人。法律。地铁。”“躁动的人海。假证件。香口胶。安全套。烟蒂。救护车。……飞机场。迪斯高。栎木吧台。商业沙龙。HI族。电视新闻”中,郑小琼将诗中涉及的“人”与“物”全部用句号隔开,从而在多层意蕴的再现中彰显出了个体存在的独立性。诗中的现代城市存在于点状分布的各部分之中,但各部分相加则小于整体架构的空间,或者说这些散布于城市四周的“点”本身并无相互的关联性,它们根本无法以散点式的姿态进行并列相加。

《人行天桥》描述的是现代城市,其中的时间与空间被压缩,城市中存在着的物因挤压而失去了自我主体性,人处于极端的异化状态,正如卡夫卡《变形记》中的被异化成甲虫的格里高利,人的肉体与精神皆被蒙上荒诞色彩,最终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诗中失去主体性的人游离于斑马线、工厂、写字楼、地铁、飞机场等现代城市符号中,同时他们的精神也都禁锢在飞机场、迪斯高、栎木吧台、商业沙龙、电视新闻等现代城市空间中。在福柯看来,生存在城市中的人都规训于物化城市的统治之下。由此可见,《人行天桥》中的城市景观处于多元冲突的并置中,其中包括了都市文明与乡村传统、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官方与民间、富裕与贫穷、集体与个体等矛盾冲突,并且现代城市中的冲突会随着时间推移、城市的发展而愈加明显。

诗人郑小琼在处理城市经验时采用碎片化方式,旨在通过复杂多样的冲突展示来获取更多的象征资本,在沉默中汲取更多爆发的力量,以此来凸显诗歌抨击社会的现实意义。同时,碎片化的采用使得诗人在展示城市景观时更准确地达到“间离”效果,使其能够顺利地跳出城市的地平线,在叙述中坚持“旁观者”的视角,从而能以更加清醒的姿态来审视荒诞腐败的社会现实,而非被城市繁杂多样的社会现实所蒙蔽与禁锢。碎片化符号的集中展示表达了诗人“城市边缘化”的尴尬处境,这也同时有助于诗人将贫苦、怯懦的内心融于“人行天桥”这一城市角落中,将城市生活的疼痛以独特的讲述方式诉诸于外。学者陈斯拉认识到郑小琼诗歌是“疼痛”的表白,他指出:“他们尴尬地处于城市边缘,城市的排斥和乡村的胆怯导致他们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焦虑,因此他们的内心是贫困的、匮乏的和软弱的,并且经常处于苦难和伤痛之中。”在他看来,城市的“边缘人”都有着身份与精神的双重焦虑,并且这种焦虑始终处在回环往复的状态,无法从根源上找到解决的办法,因此,无边的苦难与伤痛便集结于这些人的贫困、软弱的内心当中。

三、结语

如郑小琼所言:“我不断地试图用文字把打工生活的感受写出来/它的尖锐总是那样的明亮/像烧灼着的铁一样/不断地烧烤着肉体和灵魂。”作为打工者的代言人,郑小琼试图在诗歌中铺展工业化的种种欲望,艰难维护个体微弱的尊严,抨击现实的肮脏与混乱。在与姜广平的对话中,郑小琼提及《人行天桥》,将“桥”作为社会转型的隐喻,在此精神与灵魂,宗教与传统,此岸与彼岸被桥联结起来。在对城市景观的审视中,作者置身于人行天桥这一特定坐标,展现当代城市景观中的陌生感及碎片化,书写城市的欲望与孤独,以词语的罗列分割语言的前后关联。价值观的转变、精神的无根与失落带来的疼痛感始终贯穿于郑小琼的诗歌中,“田园乡村”到“工业城市”的巨大转变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主题之一。《人行天桥》即是郑小琼在其自身卑微经验之上的对现代城市景观的深刻诠释。

[1]范云晶.抵达:从生存之痛到生命之痛——郑小琼诗歌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4).

[2]韩振江.两个经典隐喻的当代重述与创设——郑小琼诗歌中的两个维度[J].南方文坛,2011(1).

[3]陈斯拉.郑小琼诗歌:疼与痛的表白[J].文艺争鸣,2008(6).

[5]王立.被碾压着的底层之痛——郑小琼打工诗歌论[J].当代文坛,2015(2).

[6]刘旭.在生存中写作:从“底层文学”到“打工文学”[J].文艺争鸣,2010(23).

作者:安忆萱,辽宁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陌生感景观诗人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幸福的“加”
《景观平面图》
我理解的好诗人
追求有价值的“引导”
诗人猫
浅析被误读的私摄影
诗人与花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