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战略思维与感召力

2016-07-12刘志光

人民论坛 2016年18期
关键词:凝聚力小康改革开放

刘志光

政党感召力这一栋大厦的构筑,不仅需要眼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去“添砖”,更需要一个长远的、持续的方略来“加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亟待一个具有持续力的战略体系来增强和巩固自身的感召力建设。同时,感召力的持续发酵也会助推战略决策在民众心中的认同度。显而易见,一个成功的感召力首先应具备一个大的格局,具有提纲挈领、统领全局的大思路、大胸怀、大视野;同时,一个具有“黏度”的感召力还得益于一股可持续的力量来维系,得益于一个一以贯之、善始善终的制度来调整。

【摘要】中国发展的稳定,取决于中国共产党战略的持续和稳定。三十多年的小康社会建设实践表明,保持战略的稳定性,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进行。

【关键词】凝聚力 改革开放 小康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其中所表达的战略定力,即战略的持续性、稳定性和竞争性是十分突出的。这种战略定力使中国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战略思维水平日臻成熟和完善,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战略以小康社会建设为基准,在发展速度、公有制规模、战略与体制的关系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战略的一致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要认识到,小康社会建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支点。因为小康社会建设在起点上和进程中是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为重心,这也是消解民粹主义的基本保证。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之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一致而提出的特定范畴,其意义在于,它首先突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状况,确立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点和基础,并且保证这一战略实施的持续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避免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倾向。

改革开放之初,“小康”等概念的提出,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新起点和新走向

改革开放之初,小康社会范畴的出现,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在意识形态层面开始出现了从传统的模式与结构解脱的迹象;“小康”“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等概念的提出,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新起点和新走向,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感召力的起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小康社会战略,使中国社会主义完成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迈进;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重点在于保持了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理论和战略的连续性,并且以这种连续性为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施政纲领和施政目标。

小康社会战略是一种总体和长远的谋划;它具有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战略措施诸方案,又具有全局性、长期性、阶段性、稳定性和竞争性诸特征。

中国共产党必须以世界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考虑自己的未来。小康社会战略的持续性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是一致的。1983年6月18日,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对外开放政策只会变得更加开放。路子不会越走越窄,只会越走越宽。路子走窄的苦头,我们是吃得太多了。如果我们走回头路,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上,中国经历了两个社会模式的转变,就是人民公社模式和小康社会模式。“人民公社”体现了一种在执政问题上的革命能力和政治能力,而“小康社会”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的一种执政能力的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其实现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中的新的因素。其中对外部影响的应对能力和对战略的控制能力,也是中共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康社会模式使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强调要反对两种干扰:“要防止和反对来自两个方面的阻力,一是‘左的,一是右的。作为领导思想,重点是防止、纠正、反对‘左的阻力和影响。”小康社会首要目标在于防“左”。邓小平指出:“中国历史上有‘小康之家的说法。小康社会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就我们来说,目标定得低一点有好处。目标定低一点是为了防止产生急躁情绪,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

建设小康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

中国发展的稳定,取决于中国共产党战略的持续和稳定。小康社会战略的成功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架构中,建设小康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康社会战略中,有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就是防止小康社会战略受到干扰。

小康社会的建设与成就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有利基础。如果说小康社会在经济和战略层面保持了经济建设的持续和稳步发展,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则进一步深化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容。从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性来看,小康社会在战略上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因此必须保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战略不动摇;和谐社会理论则在哲学与伦理层面进一步拓展了小康社会战略,以和谐取代斗争、对立等范畴。可以说,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和相互联系的。否定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和战略,单纯强调和谐社会就有走向乌托邦的危险。

三十多年的小康社会建设实践表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和凝聚力的保持关键在于健全制度。保持战略的稳定性,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进行。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责编/谭 峰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凝聚力小康改革开放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抓住班级群体的“灵魂”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豌豆小姐和树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