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研究
2016-07-12陈曦
陈曦
摘 要: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方法单一、内容死板等问题,急需改革。在众多领域得到认可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精细规范的管理方式,必然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借鉴性。
关键词: 高职 学生管理 精细化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地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提升,承担着培养这一类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这一点与学生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很多高职院校在管理学生方面往往照搬本科模式,无法很好地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制定管理制度,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已刻不容缓。精细化管理模式讲究高效,切实可行,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建设提供新的改革思路。
一、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起源与优势
(一)起源
20世纪50年代,精细化管理模式最初发源于日本。当时的日本企业开始尝试将每个员工的工作细分并具体化,明确工作责任,每日检查清算,杜绝推诿搪塞,蒙混过关,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问题,要求管理者尽职尽责,把各项工作做细做精。之后,精细化管理模式得到了欧美国家的青睐并逐渐发展完善,为全世界所采纳。
(二)优势
精细化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成本的有效利用与管理,避免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粗放型建设带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浪费现象。精细化,就要去粗取精,细致入微,由表及里,遵循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起初的家电、汽车等大规模制造业,到后来的许多其他领域,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生产与管理流程优化的做法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中国细节管理第一人汪中求认为:“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对教学这一方面比较关注,而对学生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对学生管理工作规律的总结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将学生管理工作简单地归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抽象的理论教育,笼而统之,缺乏与学生深层次的交流沟通。管理方法非常单一枯燥,一般为上传下达或放任自流,片面求稳,毫无特色创新,很难得到学生共鸣,管理效果更是无从考量,马虎敷衍或死板务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不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的管理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为出现恶性事故埋下了隐患,亟待改革。
三、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的可行性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开始着手尝试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学生管理工作之中,不失为一项有益的尝试。虽然企业管理追求的是效益,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为的是育人,两者不尽相同,但是管理过程中都需要适合的思想与理念作为指导。代表现代管理先进文化与手段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如果能被合理地借鉴运用,对于破除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原有的陈腐机制,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健康成才是十分有利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包含许多琐碎繁杂的细节。强调细节化、具体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可以通过抓好每一个环节,全面规范地推进整个学生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保证工作健康顺利进行。
四、高校学生工作引入精细化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载体,面对全体学生,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个工作真可谓千头万绪。一旦有所忽略疏漏,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造成无以挽回的恶果。细节决定成败,只有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全心全意对待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才能保证学生得到最佳培养,更好成才,以细节的完美保障人才培养成功。
(二)有利于转变落后教育理念
以往的教育大都片面强调学校为社会服务这一职能,忽视学生的发展,受人以鱼而非渔,常以分数论英雄,一卷定终身,偏重于精英的培养,没有将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在培养全体学生的发展与自我学习能力方面有很大缺陷。因此,要改变这些弊端,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从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着手。只有实行精细化管理,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在实践中进一步促进教育理念变革。
(三)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像牛津、耶鲁之类的世界著名学府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在个人素质养成,学校在教学、科研、人事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精细化管理制度,以其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的本质,注重细节,强调成效的意识,鼓励创新,以人为本的特性,与其他校园文化一样发挥着影响人、改变人、塑造人的作用。高职院校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关注细节、尊重人性的工作作风,以人本主义精神关怀培养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步上新的台阶。
五、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的具体做法
(一)解放思想,改革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应该解放思想,跳出原有的思维限制,摒弃以管理任务分工为主的管理模式,丢弃过时的约束学生发展的条条框框,以学生需要为根本,实行项目化运作,勇于探索并建立适合学生的新型管理制度,以适应不断变更的教育现状。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被指令,被检查,被教育,缺乏主动性。实行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后,可以尝试建立学生自管中心,吸引学生参与管理,改变原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对立的局面,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相互监督,相互帮助,交流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推进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者对从事的业务非常精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越高,精细化程度也就越高。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精细化管理的成效。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经常与学生接触,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参与和执行力量,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对学生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影响。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健康成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可对此予以资源等方面适当的补助,给予人文关怀,定期开展多样、灵活的相关培训,逐渐形成辅导员队伍业务提升的制度化。
(四)完善评价标准与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与体系是实现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各国企业管理中,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降低能耗和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由此可见,资源消耗与成本是否降低和利润率是否提高是衡量企业精细化管理成功与否的主要评价标准。以此类推,要客观准确地评价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成效,也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评价标准与体系。
学生工作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终结性评价标准与过程性评价标准。以往学生工作大都采用终结性评价标准,因其直观简便,可操作性强,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只看结果忽视过程,注重眼前忽视长远,关心事件本身忽略人为因素,常常导致管理者只从自身角度考虑,追求短期成效,不能以学生为本,顾及学生的长远切身利益。学生工作的综合管理效益有时在短期很难显现,需要等学生毕业踏上社会以后才能有准确的结果,这样容易导致评价缺乏可比性和公正性。而形成性评价标准就能弥补这些不足。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流程和步骤,对其中每个环节都进行评价,最后综合整体效果得出结论。这种评价方式相比前者在客观公平准确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但耗时较多,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克服种种困难,打破这些局限,让精细化管理真正产出实效。
参考文献:
[1]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新华出版社,2005.
[2]姜佐城,于艳迪.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如何实现精细化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4).
[3]卢书欣.“精细化管理”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4]陈天年.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理性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1(10).
[5]温德诚.精细化管理——执行力升级计划[M].新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