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16-07-12滕俊博
滕俊博
【摘 要】高校德育教学的核心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德育教育的效度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理念方法有关,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忽视课题诉求和方法理念滞后两方面,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有鉴于此,并需事先做好顶层设计。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高校德育课程,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战线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及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即德育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1 高校德育教育的目的和影响因素
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即大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达到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掌握和运用,并在实践中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等。
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交汇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思维活跃、熟悉互联网并掌握英语,能够很容易的从网络获取信息,这其中既有正能量的内容,同时也有负面的信息,各种潜规则、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思潮走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并冲击其既有世界观。如果一些学生没有接受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并坚守原则,那这些思想就会腐蚀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时甚至会动摇整个社会的安定发展和公共利益。综上可见,影响高校德育效度的因素,主要应包括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手段(理念、技术、方法)三个基本方面。
2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受教育者的诉求
当今社会的多元利益诉求,使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和价值诉求都可以而且必然多样化。但高校德育教育过多强化了来自社会层面的同一要求,缺乏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这样不但忽视了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现实性,也脱离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这使得德育教育本身变得冰冷、僵硬、缺少“人本化特征”。虽然高校德育教育在工作名义上得到强化,而实际中却呈现出弱化现象,德育教育停留在研究问题表面,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高校德育已经异化成以理论传授为主的知性德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样式呈现给学生,而这本身就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而且这些理论在传授过程中也相对枯燥,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没有用理论手段没能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无法对很多社会现实问题作出合理、时效的解释,使德育教学口号化、标签化、功利化,这显然是被动和缺乏说服力的。
2.2 德育教育理念和手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高校德育教育本质上要求尊重大学生的能动性与合理的个性需求,在此基础上可采取多样和灵活的方法推动其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仍然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上,教学过程中也多采用“灌输”和“填鸭”方式,对教育内容当作纯知识传授,且这种纯知识教学还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在这一过程中,德育本身被异化为工具,教师成了教书的工具,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德育教育的实质发生了偏离,既抑制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力和创造性人格,又禁锢了自由、压抑了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感到德育与现实生活结合不够紧密,难以走入内心、引发共鸣,甚至令其对德育持有一种排斥和无所谓的态度,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德育教育效果,无法将道德意志内化为个人道德需要和行为准则。
3 完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建议
3.1 落实“人本化”的德育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内容必须符合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体现出价值理性和方法论意义,让大学生自觉将崇高理想和社会道德规范践行于实际生活。
此外,高校德育教育要做到“回归生活”。如果想要改变德育课程枯燥乏味、冰冷僵化的既有印象,就必须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以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案例作为教育素材,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2 完善德育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虽然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理论课课堂教育依然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加强课堂教学主渠道途径的同时,要把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学习和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不可或缺的必要补充。德育教育途径应包含但不限于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依托并利用党、团校组织定期举办学习、研讨、演讲、辩论、座谈、讨论、征文等活动,营造理论学习氛围,读原著、看经典、听辅导、查报告、观摩微课、关心时政、参加社会实践、交流学习体会、写调查报告、开展科研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教育手段多元化、学习形式多样化。尤其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发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实效性强的优点,通过网络、广播、报纸等媒体查阅马列主义文献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网络公开课,充分发挥微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就时政热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进行解说,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校园舆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提高德育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覆盖面,把集中宣传和常态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置身于正确的舆论环境之中。
高校德育教育必须创新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参与性,凸显其主体地位,扩大德育教育的空间存在感和影响力。为此,要打破传统课堂上的单纯说教方法,在课堂上引入学生喜闻乐见、关注度强的内容、不回避现实问题,尤其对负面信息的讲解,要把握好分寸,积极运用价值澄清、辩论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对负面信息进行客观分析并作正面引导,引导大学生主动判断、体验和反思,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另外,还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道德实践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学习参观、调研考察、法庭旁听、模拟法庭等方式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帮助他们澄清误区,纠正“偏知”和“误知”,正确理解“真知”和“灼知”,达到加深理论理解、形成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免疫力的目的。
3.3 高校德育应主动结合其他学科,做好德育渗透工作
高校教师作为“民族灵魂的构建者”,需深刻认识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和制度化建设,尤其在涉及国家安全、是非观念、道德法律底线方面,鼓励思政教师对接其他学科研究,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以便在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中,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方渗透和多点支撑,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感召并吸引学生。
【参考文献】
[1]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小卫.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探讨[J].学园,2011(1).
[3]余少绚,洪仰东.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党史文苑,2006(16).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