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教师会失去威信

2016-07-12马守兴

人民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雷夫教鞭小豆豆

马守兴

蒙城学生群殴教师的事情出来后,我感到非常痛心。这样的一种事态本身,已经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尤其是师生关系。

对于这种极端的个例,我更愿意相信其中有我们所不知的隐情或者是误会,甚至希望这里面的错与学生无关。如果是我的教师同行错了,那错在一个人身上,错在一个成年人身上;而如果是学生错了,就错在一群人身上了,错在尚未成年的、我们社会未来的主人的身上了。

想起《小王子》里的一个场景:当小王子提议狐狸来和他一起玩的时候,狐狸回答,我不能和你一起玩,因为我还没有被你“驯养”。狐狸进一步解释,“驯养”就是“建立关系”的意思。如果连玩的前提都需要先建立关系,那么关乎人的发展的教育需不需要先建立关系呢?如果需要,那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呢?

教师要开始对学生“另眼相看”了

每每提及师生关系,总是让我首先想到这样一个词:威信。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威信是教师与生俱来的东西。因为你是教师,你的地位无法撼动,“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为你是教师,你就拥有渊博的知识,学高为师;因为你是教师,你就是道德的楷模,身正为范。

现如今呢?“后喻文化时代”已经悄然来临,长辈反过来要向晚辈学习。教师自认为的“学高”在当下的青少年眼中未必是“真高”,甚至是在某些方面的涉猎上已然是“真空”状态。借助移动互联等技术,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不见得比教师慢。这又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即使是修养良好的教师,你的身上也仅是体现了“多元”中的“一元”,教师的这“一元”不一定对学生充满吸引力,也很难说就比其他“元”有优势了。

至于“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就更无法提及了。在我工作第三年的时候,班上一位初一男生跟我交流,说我上大学读师范专业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教师的工资不高、工作辛苦。还跟我举例说暑假前自己的表哥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是如何考虑的。看着学生一脸的诚恳,我想想自己到手的工资,想想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确实无力反驳。这个“下马威”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作为一个业已工作两年多的大人,我对其他行业几乎没有任何了解,而这个刚刚小升初的孩子居然从容淡定地跟我谈论不同行业的优缺点。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教师是时候对学生“另眼相看”了。当我们身上自带的“光环”日趋暗淡的时候,威信何处觅?

教育因“信”生“威”而非因“威”生“信”

要深入地理解威信与教育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教”“育”的本源上去追溯。

从“教”的甲骨文字形看,右边一只手拿着一根教鞭(攴),左下方一个“子”字,表示小孩,“子”上是两个交叉符号(爻),表示鞭打的痕迹。整个字形会意一个人手

持教鞭在教育小孩。手持教鞭,莫不是为了立威?

从“育”的甲骨文字形看,左边“女”字(也写作“母”字),右下方倒着的“子”字,表示胎儿头向下,会意胎儿刚生产下,倒“子”下面还有些“点儿”,表示胎儿刚

出生时身上带的血水和胎液。整个字形会意母亲生育胎儿的形状。这个过程,怎不生信?

这个考究的过程,让我们发现威信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将教育拆开来分别与威信对应考虑,有助于我们理解“威”与“信”的关系。“教”是为了立威,“育”才能生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因信生威”,而不是“因威生信”,教育中的威信实际上应该是“信威”。

我认为,我们今天的许多教育困境,尤其是教师威信降低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颠倒了威与信的关系,过分倚重了“手持教鞭”。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禁止体罚,可仍有一些人丢不下这个“教鞭”,即便是丢下了有形的“教鞭”,但心里无法丢下无形的“教鞭”。于是,理直气壮地认为“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就得听我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产生首先要有“信”,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摒弃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时的教育才会渗入学生心田,也自然在学生心目中生“威”。这时,教师的人格、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威”,又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信”,威信的树立成为良性循环的过程。

把每个孩子视为值得尊重、与自己平等的“人”

如今,手持教鞭的授受关系建立不起真正的威信。真正的威信的建立是不能逆社会潮流方向的。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断走向民主,难道教育可以例外?

这正是许多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教育秘诀。他们不仅深刻领悟到这一点,更找到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如何灵活运用的技巧。当魏书生第一次给慢班学生上作文课的时候,面对学生字不会写、汉语拼音也不会拼的时候,魏书生哭笑不得,但他知道指责没用、埋怨没用,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到学生的起点,引导学生一步步朝前走。这就是魏书生成功的诀窍——“凡事和学生商量,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正是魏书生“一靠民主”(二靠科學)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当我们用民主的观念来分析教育的时候,就不会再将师生关系仅仅固化为“授受关系”,而是具有了正常的“人际关系”的视角了。

《窗边的小豆豆》中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小豆豆与小林宗作校长初次见面的时候,我们看到校长的态度是“立即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笑着”“把椅子拖到小豆豆跟前,和小豆豆面对面坐下来”,然后才说“好,随便给老师说点什么吧!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全都讲出来”。这时,小林宗作眼中看到的不是一个常人看来“怪怪”“坏”的孩子,而是一个值得尊重、与自己平等的“人”。正是在这种“尊重”氛围的影响下,小豆豆滔滔不绝地讲了4个小时!这期间,校长一会儿笑,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说:“还有呢?”小豆豆不由得感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碰上了真正可亲的人。因为小豆豆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人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听自己讲话。

我们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建立在平等之上,得益于换位思考,这个道理在教育中同样成立。同时,教育中还有更深一层的东西,那就是小林宗作校长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应是教育的首要立场。“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就自称为“我,长大的儿童”,她说,“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我的内心世界”。“儿童立场”在普通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共情”,就是把学生当成“大人”的同时,又当成“孩子”,需要平等和民主,更需要理解与共情。

耐心“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当我们把师生关系从狭隘的“授受關系”上升为更加广阔的“人际关系”,再变为更为深层的“共情关系”的时候,信和威产生的前提条件就具有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自然不断提升。当然,信也罢,威也罢,都不是即刻生成的(倒是会即刻消失,可见教师工作之难)。

那我们要做些什么呢?小王子也问了狐狸同样的问题,狐狸回答,需要有非常的耐心。狐狸还说,对你驯养过的东西,你永远负有责任。

在如今的社会里,要“非常的耐心”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这不是“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了。但是对于要建立良好关系的事业来说,耐心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获得过“全美最佳教师”称号的雷夫老师为我们所熟知。作为全科教师,他在五年级这一年的时间可以跟学生有全面和深入的接触。但是,雷夫发现,即便是整整一年的陪伴,有些学生在离开后仍然会吸毒或者犯罪。雷夫毕竟是雷夫,而不是“雷人”,教育创造不出立竿见影的奇迹。在雷夫成功的背后,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五年级毕业以后,他的很多学生通过周六跟他在一起待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一起学习,甚至一起旅行。教育所需要的耐心或许比一般事业的耐心更需要“耐”,有多少人能做到狐狸所说的“永远负有责任”呢?

我们常说,孩子,我们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了。什么是最好的东西?对于教育来说,循序渐进是根本之道,耐心或许就是最好的礼物。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循序渐进是教育的根本之道,耐心就是“使鹅卵石臻于完善”之水。

其实,道理也很容易理解。耐心是由时间倾注的,而稍纵即逝的时间即是生命,的确最为宝贵。如此看来,耐心几何,付出时间多少,正是衡量威信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回想我的初中,班主任孙老师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数学老师是一位辅导过许多奥赛得奖的资深中年教师。虽然数学老师教的数学全年级最好,他带的班级也是全年级最好,但是,在我们班同学的心目中,还是我们的班主任最有威信。原因或许就是,孙老师对我们更有耐心,比数学老师与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更多。

威信的树立和维护,任重道远。我始终认为,教育中一旦有了威信,美好就会悄然来临。

猜你喜欢

雷夫教鞭小豆豆
牙齿超人
小豆豆去散步
成为“雷夫”,你准备好了吗?
虚拟教鞭 让演讲更真实
红太狼妈妈的班车
头发着了火的老师
一年级的小豆豆
请停下你手中的教鞭
教室风波之新教鞭之谜
无视我,这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