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眼·眼界
2016-07-12
研究
音乐训练能促进儿童大脑发育
近日,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脑与创新研究所发布了一项历时5年的调查,内容是研究音乐教学对儿童社会、情感和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音乐教育加快了儿童听觉通路的发展,并提高了儿童的听觉效率。
参与研究的是6到7年级的13个孩子,他们通过“青年管弦乐团洛杉矶计划”接受音乐教学,每周练习时间高达七小时。神经科学家负责监测随着孩子对音乐的掌握其大脑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接受音乐训练的儿童与对照组相比在处理声音时准确性更高,听觉系统发展更快。
较强的听觉系统会让孩子们更容易掌握语音、阅读、口语以及拼写等所有儿童在小学学习的科目,这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业成功奠定了基础。在当前美国很多学校减少甚至取消音乐项目的背景下,这一报告为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了明确的证据。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晁亚群 编译)
课程
美国:学生要求参与更丰富的科学研究活动
近日,一项新调查显示,美国青少年普遍喜欢科学,尤其是生物学。但是,学校课表中科学课程的比例却明显低于其他课程,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到科学活动中。当青少年被问到希望生物课增加什么内容时,他们的回答是动手实验、实地考察、與真实世界相联系的生物学项目、虚拟实验等。
研究人员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各州、各地区和学校需要选择涉及动手操作的、以探究为基础的科学课程;第二,教师必须接受专业训练并开发更多优秀的教材以设计更有吸引力的科学课程;第三,青少年需要更多科学方面的课外活动、夏季科学活动以及其他的校外学习机会;第四,必须配备科学专家以及科学顾问,同时要给学生提供接触真实世界和尖端科学的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晁亚群 编译)
澳大利亚:数学被忽视,专家很着急
澳大利亚首席科学家艾伦·芬克尔近日尖锐指出,由于中学教育和高校招生体制设计的不合理,澳大利亚中学生为考高分往往会选修“容易”的科目,放弃数学以及包含物理、化学等科目的科学课程,这不仅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不利,而且难以满足澳大利亚对数理人才的需要。
在澳大利亚的中学,必修课很少,而选修课众多。比如新南威尔士州除英文是必修课外,数学等其他课程皆为选修课。为了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部分课程还采取了分级制,比如数学被从易到难分为四个级别,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难度。芬克尔指出:“这个体制导致家长和教师降低了对科学和数学的重视程度。学校为培养出更多高分学生,会建议优等生选修基础难度的数学。”
为应对当前的局面,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发布了《未来10年数学计划》,旨在提高学生数学水准及创新能力。另外,政府建议一些大学专业,包括商学、工程及科学,在入学申请条件中要求学生至少必修中等程度数学。
(《参考消息》张小军)
评价
经合组织:PISA将增强对学生的“全球化能力”评估
据经合组织报道,在5月14日于日本仓敷市召开的七国教育部长会议上,经合组织提交了一份题为《面向包容世界的全球化能力》的报告。
报告指出,经合组织正致力于开放新的测试,将年轻人对全球问题的理解、态度、价值观纳入2018年的PISA评估中,这项测试即“全球化能力”评估。此项评估将提供全球首个体现教育系统在培养年轻人支持和平、多元的社会发展方面进展情况的综合概览。报告还指出,全球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全球化能力”根植于学校中,让年轻人更好地为当今快速变革的全球化世界做好准备,“全球化”能力应成为21世纪教育愿景的核心。
(《世界教育信息》2016年第11期)
德国:反对学生对教师的“强制性”评价
日前,德国中学引进的“学生评价教师”体制引发了争议。德国巴伐利亚州语言协会会长认为,“学生评价教师”并不能够达到改善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相反这一政策会带来一定弊端:学生的评价具有片面性、局限性和主观性,其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令人质疑;由于学生的评价是否会影响教师的官方评定和职业前景这一点尚不明确,评价结果会给教师带来一定心理压力。
该协会会长还提出,学生对教师自愿的、个人的评价和反馈会带来有趣的积极的结果,但一种强制的“监控”式的评价机制则可能会影响学校课堂的质量。自愿灵活的教学反馈文化应该被提倡,强制性的评价应该被杜绝。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王苏雅编译)
数字
香港:超1/4小学生焦虑症状严重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道,有调查显示,香港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小学生的焦虑征状达到需要专业人士协助的水平,最小的求助个案只有6岁,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压力是主要原因。
受访的学生向调查人员表示,他们经常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好,担心事情不能够顺利进行,也害怕自己做得不如其他同学好。有的学生甚至表示自己没有动力上学,在上课或者是去上学的时候会有头痛或者肚子痛的症状。学习成绩是受访学生主要的压力源泉,有21.4%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害怕父母责骂,或者以其他方式惩罚他们。
(《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