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2016-07-12李娜
李 娜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李 娜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法治意识已成为当代社会意识的基本元素。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仍不完善,其培育途径中仍存在机制不合理、受众不均衡、对法治意识理解不够理性等诸多问题,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需要有多维视野,更需要从有效的路径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构建清晰明确且与时俱进的法治意识,进而使法治理念的培育融入到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之中。
法治意识;培育路径;大学生
法治是指基于法律而构建社会秩序的方式,法治理念包含对法律法规本身合理性、正当性和公正性的价值判断,又包含所谓法治意识,即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以法律法规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有意识的主动服从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遵循法律构建的社会秩序,坚定不移地捍卫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法治包含法律制度中的一切形式结构,即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司法,依法执法等等。积极培养和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增强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对于提高全民法治素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快速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革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受到强烈冲击,出现四种主要缺失:一是当代大学生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一味追求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进而导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传统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的缺失;二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择业、就业的沉重压力,加之居高不下的房价,给刚刚步出校门的大学生以沉重打击,他们的理想信念容易发生动摇;三是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的理解不足,难以在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做出正确选择,他们往往张扬个性,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极为看重,但对国家、集体利益缺乏认识;四是当代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存在能力不足,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和评价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等。这些缺失共同构成了我们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迫切需要和现实意义。
1.法治意识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需要
我国正在大力加推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法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法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密。在工作中做到依法办事、诚实守信、履行程序等,在生活中注重依法维权、公平交易、遵守法律等,工作生活所及无一不与法律息息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是参与社会法治,法治意识是一个人能否顺利与人交往和稳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需要,法律知识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步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法治意识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必要前提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主要参与者,也是知识水平较高的社会人群,其法治意识的水平将直接决定我国法治建设的水平。因此作为大学生,从意识上仅仅遵从法律、不违背法律是远远不够的,是否能够主动的捍卫法律尊严、信仰社会主义法治、理性的运用法治理念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而带动全民法治意识的进步,最终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将是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必要前提和重要职责。
3.法治意识是大学生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的根本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从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阶段步入社会成人阶段的转型时期,缺乏社会经验、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是其主要特点。在勤工俭学、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很容易遇到维权问题。如何转变角色适应社会法治规则,如何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在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是高校在专业教育之余,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内容。
4.法治意识有助于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就是一个文化软实力的塑造过程,即从根本上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的凝聚力、感召力,及其自身的生命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认同,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对象,增强其法治意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法治价值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当前时代背景下,无疑就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意义。
二、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环境培育和自我发展相结合原则
法治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区别于专业理论课学习,法治教育应注重环境培育和自我发展相结合原则。大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点滴通过法律法治知识加以指导和反思,主动实现自我教育,参与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来。不仅是通过高校有意塑造法治教育的环境,而且也是通过大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反思,从而使法治意识的教育实现由内而外,将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真正实现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内化和深化。
2.理论教学和实践引导相结合原则
法治意识的培育和教育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法治理论知识教育和灌输的主阵地,高校法治意识教育目前没能跳出课堂教育的窠臼,实践教育环节往往不能与课堂理论教育教学相配合,或者干脆被忽视、被取消。这样既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丧失对法治知识的学习兴趣,又导致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实践相脱节,学用不能相互转化,直接影响着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3.知识性内容和多样化形式相结合原则
我国现代法治教育传统相对缺乏,法治意识相对薄弱,法治氛围不够浓厚。因此,高校在进行法治教育时,应着重考虑法治知识和法治意识教育双管齐下,力举并重,在注重传播法律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通过普法活动和媒体宣传强化大学生对法律制度体制的认同感,变被动的守法教育为主动的法治意识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仅仅掌握基本的法治知识是不够的,更应侧重法治意识的建构、法律信仰的培育和系统的法治文化的熏陶。将单纯对法律知识内容的课堂理论灌输与形式多样的法治意识、信仰和文化的教育相结合,才能为深入培育和践行法治观念,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
4.家庭、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原则
法治意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培育的目标,其教育手段施行的主体并不仅是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家庭对法治意识的培育而言,具有更强的连贯性,更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而社会则具有更强的直接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教育在课堂上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但这也造成了高校教育被动灌输的特点,其优势也是劣势,容易给张扬个性、突出主动性的大学生造成逆反心理。因此,单纯依靠高校进行课堂理论灌输并不能满足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现实需要,必须实现家庭、高校和社会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特色和优势,取长补短、多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可行性路径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法制意识教育应更多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结合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特点,在避免单纯说教和灌输的基础上,将法治意识内化,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和人生指南,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各类人才,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
1.加强社会法治建设,塑造校园法治环境
法治意识的建立和巩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需要依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外在环境。高校法治意识的教育离不开依法治校、推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客观环境。因此,高校应一是完善自身各项规章制度、校规校纪,真正做到校园法治化;二是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一样都受到法律的约束,从而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依法治校、按照规整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日后走向社会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奠定坚实的基础,自觉树立起法治意识。
2.增强法治情感认同,自觉树立法治观念
知而不行非真知,知行本就是合一的。仅仅记住法条的解释并不等于实现了法治意识的强化,知识性内容不能取代社会实践中理解法律作为社会底线和基本规则的意识,这就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法治宣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实现对法治意识的认同、接受和内化于心,需要进一步打破理论与现实的藩篱,树立宪法的权威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等等。我国要建成法治社会,要建设法治中国,要最终实现依法治国,就离不开激发广大大学生的法治热情,培养他们的法治信仰,熏陶他们的法治情感,这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最重要基石。
3.强化法治责任意识,培育法治校园文化
法治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这比课堂法律理论教育更直接。在课堂以外让大学生关注社会法治问题,并与自身发生直接关系,引发学生对法治法律问题思考,自觉建立法治责任意识,阅读法治法律书籍,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我国法治化进程,认同自由、平等、公正、秩序的现代法治理念,自觉担当法治责任,让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真正融入每个人的血液,通过在学生中建立法治责任意识,进一步烘托法治校园文化,培育法治意识。
4.发挥高校理论教育优势,注重在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和践行法治意识
在当下新媒体盛行的时代,新媒体以席卷之势全面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终端”成为一个自由、开放、平等的无障碍平台。大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接受大量的信息,他们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接触到法治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触到真实的各种案例,法治意识的观念也有所渗透。但新媒体信息的发布没有筛选性,大量负面信息涌入,大量与现实脱节的虚假信息发布,对还不完全具有充足理性以分辨是非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形成片面、狭隘的社会认识和法治意识,从而影响其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建立,进而诱发更严重的违法犯罪问题。新媒体业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意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第二主战场,值得我们着重关注。
总之,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法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路径的研究我们仍在路上。
[1]陶清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法治”解读.甘肃日报,2014年3月31日.
[2]姜素红.法治意识的培养与强化.湖湘论坛,2006年第3 期.
[3]贾志民.从法治意识培养谈学校法治教育.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10月.
本文为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路径研究”成果,课题号:L14BSZ035。
辽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