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及问题研究①
2016-07-12中原工学院闫丽霞
中原工学院 闫丽霞
教学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及问题研究①
中原工学院 闫丽霞
摘 要:校企合作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合理性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校企合作的问题也同样突出,双方合作前缺少调研与了解,合作不紧密、不深入,学校的培养方案缺乏灵活性,学生到企业实习变成企业负担等。本文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高质量就业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合作前期的调研与了解、构建利益共同体、创新合作模式等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 校企合作 模式
近几年,人才市场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抱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出现这种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了偏差。为解决这个问题,近些年,许多学校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致力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根本矛盾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1 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
1.1 全方位合作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培养、评价学生,直至最终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在此种模式中,企业人员参与到相关专业的建设中,走进学生课堂,尤其是实践环节的理论弥补性教学,提供校外实训环境,安排顶岗实习,为学生进行岗位晋升规划,按照企业的要求评价考核学生,传递企业文化、理念,根据学生的具体特质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从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到就业的一条龙合作。同时,企业提供兼职岗位培养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定岗实训,加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这种全方位的合作模式被认为是最佳的合作模式,但是这种合作模式基于企业负责人的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校友资源以及地方企业这种有一定情感基础的企业是主要的合作对象。
1.2 实习基地模式
一方面,校企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校方相关专业按照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入实习基地,企业根据学生专业及岗位特点为其提供现场观摩、培训、师带徒式实操以及独立从事具体工作等多种方式,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实习基地经过简单培训后可以从事店铺销售、市场调查等具体工作,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基地则主要在企业各岗位进行观摩。这种实习基地模式是历史最悠久的校企合作模式,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模式。
这种模式对企业的要求随着专业不同而各有差异,对校企双方约束力小,每次合作时间不长,对企业要求低,较容易找到合作企业,灵活性较大。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放在学校,学校、企业各自按照要求出资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企业有很强的意愿把部分业务作为实训基地放到学校,经管类专业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有很大的合作空间。能够实现校、企、学生以及教师多方受益的,但是此种模式需要校方大力支持资金、场地、学生管理的创新等。合作过程中存在多种分歧,进而使合作无法延续。
1.3 冠名班模式
冠名班的模式是校企双方达成协议,冠名企业单独成班,双方共派人员,冠名班学生的部分课程和内容学校认定学分,冠名班学生立足企业、瞄准行业,培养以冠名企业为代表的相关行业的专业实践以及就业能力,冠名企业为学生提供学校未能提供而相关岗位、行业需要的知识,例如,服装行业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具有服装面料、服饰搭配、陈列等的行业知识,冠名班中企业或学校为班级学生补足这类知识。冠名班有单独的培养方案及详细的实施细节,如教师的选配,时间节点的安排,过程的考核与评价,晋升与淘汰机制等。冠名企业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岗位及职业晋升通道。这种模式由于冠名企业按照企业不同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所以,学生未毕业就能符合企业相关岗位要求,甚至刚毕业就走上管理岗位。
这种模式的实施对冠名企业的选择要求较高,要求校企双方都能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开设此班。和短期实习不同,此种模式合作期限较长,效果在学生毕业前后才能显现。企业通过自身的魅力培养、吸引学生到企业就业,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1.4 业务托管模式
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各种原因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企业的部分业务需要利用外部资源而不必全部由企业开展工作。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有学生和教师的优势,企业可以把部分业务放在学校完成,即学校实施企业业务托管模式,学校针对不同企业成立项目部或者业务部,学校教师和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开展具体业务,企业提出要求、标准以及宏观指导。如一些中小公司的电子商务业务、物流公司的信息收集与研究业务等。这种模式对于学生和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部门运行要符合合作公司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按照公司化模式运行,以赢利为核心。要求学校给予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企业要尽可能降低学生和教师的运营风险,既有社会化运营的特点,又以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应用能力为本。
2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合作企业参差不齐,合作效果不理想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济管理类专业能够合作的企业众多,各种不同层次、类型的企业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合作的企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合作效果不一,如与稍有规模的企业合作时,企业的规范性强、灵活调整性差,与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岗位和机会很难直接对接,企业姿态较高,校企双方没能站在一个平面考虑问题,所以适合进行认知性的实习很难深入合作。而与小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小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不一,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站在自身角度对人才的渴求度非常高,与企业签订协议时承诺站在学生角度为培养学生而与学校一道努力,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很难完全按照协议开展合作,甚至为学生安排的实习岗位仅仅是企业急缺的低层岗位,与学校的合作也是看重学生的人力资源优势解决企业短期缺员工问题。
2.2 关系不够紧密,双方合作无法深入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中,由于学校和企业都没有专门的人员跟进校企合作,更没有专业人员提出校企合作的阶段性问题,双方都顾及太多,合作过程中双方关系不够紧密,无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深入开展合作,甚至一些校企合作最后有始无终。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校企不能深入合作就无法解除专业较高层次的应用技术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对于本科院校而言,仅从事低层次、初级的专业技能实践不符合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
2.3 学校培养方案灵活性差,非恰当时机的实习变成企业负担
在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基于制度及各学校相关要求,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会受到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和理论需要紧密结合,穿插进行,甚至需要现场教学,但是,很少有本科院校能实现这种教学。所以,学校很难按照实际企业运作需要安排实习。同时,在实习时间里,学校的实践内容很难匹配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学生按照培养方案进入企业实习打乱了企业的正常运营,需要部分企业人员放下正常工作去辅导学生,学生在短短的实习期内很难直接上手,学生的实习变成扰乱企业正常运营的不便之事,校企合作成为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只有学校积极性高,企业很难通过短期实习筛选到所急需的人才。由于对学生不了解,对应届毕业生的信任度低,校企合作中学校高层次就业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3 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对策
3.1 合作前期的调研,深入了解与沟通
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在开展合作前要做好充足的调研和了解,全方位的沟通,从学校角度讲,需要了解企业的历史、文化、组织架构、定位、市场现状与前景,人才管理的要求与需求等,而从企业角度,要了解合作学校的文化、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对象、学生层次、专业特点与优势等,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才能判断彼此是否在相互需求中相匹配,学校可以对企业进行遴选,筛选掉不适合自己的企业,而企业也通过了解判断校方是否满足企业需求以及能在哪些专业什么层次开展合作。双方通过调研而进行的理性相互选择为后期的健康合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不同的学校培养定位不同、服务面向不同,和企业对接的岗位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市场营销专业,有的学校侧重于策划能力、有的学校侧重于市场调研能力、有的学校侧重于销售管理能力的培养,所以,企业只有深入调研沟通才能了解一个学校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否符合本企业的需要。对不同的企业,同一个岗位对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如市场部岗位,有的企业要求客户关系维护与管理能力、有的企业要求有数据统计与分析的能力、有的企业要求具有市场开发与管理的能力等。只有双方深入了解,才能真正从对方需求的角度开展合作,为长期稳定的合作打下基础。
3.2 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造血功能
坚持“多赢”是实现校企真正合作的关键,既不需要学校靠人情去讨好企业,也不需要企业碍于面子隐忍配合,学校和企业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市场化运营,如校企共同成立实训公司,即服务合作的企业和学校也服务其他有需求的企业和学校,在公司运营的过程中,校方学生和教师参与其中锻炼了实践能力,企业发挥提供实习岗位及管理的优势,实现共赢。按照公司化运营的结果合作公司本身实现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
3.3 创新合作模式
校方要勇于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思维,如根据合作企业生产运营特点灵活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学除了目前聘请企业人员作为教师进入课堂外,也允许课堂设在企业现场,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校方和企业教师同时上课,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均不理想的问题。实现企业参与办学的目的。
4 结语
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必然之路,而要真正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创新合作模式,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造血功能。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要加强前期的调研与沟通,递进式阶梯化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合作,学校从总体上对合作企业资源纳入战略,整体布局,统筹规划,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而开展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 支侃买.民办高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3(1).
[2] 赵善庆.校企合作模式评析及其实施的关键[J].高等教育研究,2013(6).
[3] 张立舒,晁尚风,等.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
[4] 高友君,陈政,等.地方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校企联合探讨[J].轻工科技,2014(11).
中图分类号:F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6(a)-191-02
基金项目:①该项目为学校重点项目——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闫丽霞(1971-),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教授,研究生,主要从事供应链与营销管理方面的研究。